憑祥自古就是桂西南的邊防要地,友誼關則是中越邊境上最大、最重要的關防,它位於憑祥市區西南18公裡處,兩邊高山矗立,形勢險峻,卡在峽谷通道上,它是一座城樓式建築,樓高22米,底層是厚實的城牆,中央為圓拱頂的城門,非常雄偉,鑲在拱門上的「友誼關」三個大字,是陳毅元帥親筆題書的。
友誼關古城牆的軍事防禦工程均用巨磚、三合土築成,結構嚴密,建築壯觀,十分堅固,在城牆內側有不規則石塊砌成的步道可以登上古城牆,從城樓往前走兩百米就是中越邊境了,站在友誼關口岸前的廣場上,可以清楚地看見越南的公路、建築、農田和山水。但願中越關係不要進一步惡化,否則這裡就成了最前線了,現在和平的景象將不復存在。
關樓底座上原來只建有一層木結構迴廊,重建時改用鋼混結構,並加了兩層迴廊,每層迴廊平均為80平方米,迴廊的四周是拱形大窗,窗欞裝飾了各式圖案,外牆為墨綠色石米貼面,顯得莊嚴、古樸,迴廊第一層以圖片形式陳列著鎮南關大捷、鎮南關起義和紅旗插上鎮南關的歷史,第二層是中越高級領導人會晤室,20世紀五六十年代,周恩來總理曾兩次在這裡親切會晤越南人民的領袖胡志明主席,第三層是中國九大名關展覽廳。
友誼關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是中國歷史上9個著名關口之一,另外8個關口分別是山海關、潼關、嘉峪關、居庸關、雁門關、紫荊關、娘子關和武勝關,均位於邊地隘口,地勢險要,今天,這些關口大多失去了本來的作用,僅具有象徵意義,有些已經破敗不堪,難覓其蹤,唯有友誼關還完好無損地矗立在中越邊境上,繼續發揮邊關的作用,從地圖上看,友誼關位於中國公雞形版圖的肚皮位置,在歷史上,它一直發揮著鎮守南疆邊陲的作用,因而又有「南疆第一關」之稱。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個關口自打設立後一直處於更名過程中:雍雞關-界首關-大南關-鎮南關-睦南關-友誼關,友誼關這個名字是1965年才有的,從這些名稱的變化中不難看出關口的作用:一是防禦;二是和睦,何時防禦何時和睦,依兩國關係而定,有如兩家院子之間的一道柵欄,中有一門,兩家關係不好時大門緊鎖,關係好時則門洞大開,兩家可以互通有無,自由來往,說不定還會結下一段美好姻緣。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初,法軍攻佔諒山,馮子材臨危受命,幫辦廣西軍務,築牆挖壕,準備應戰,3月,法軍2000餘人分三路猛撲鎮南關,年屆70的老將馮子材在出徵前,命人抬上一口棺材,上書「不歸尼格裡,便屬馮子材,」尼格裡,便是他的對手,法軍的統帥,戰場上,馮子材身先士卒,持刀大呼,清軍士氣大振,與法軍白刃相搏,大獲全勝,但其後,在英國人的調停下,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巴德諾籤訂了《中法天津條約》,確認了此前法越之間籤訂的《第二次順化條約》,否定了中國對越南的宗主權,從此越南成為法國屬地。
無獨有偶,孫中山領導的第六次反清起義也發生在鎮南關,1907年12月1日,孫中山派革命軍將領突襲鎮南關,清兵不敵,革命軍成功佔領鎮南、鎮中、鎮北三個炮臺,孫中山聞訊大喜,與黃興、胡漢民等人立即從河內趕往鎮南關,親臨指揮,清廷聞訊,不甘失敗,下令反攻,革命軍不敵,退入越南燕子山,與此同時,清政府又向法屬越南政府施壓,扣留在河內籌備的彈藥,這場發生在農曆丁未年的鎮南關起義遂以失敗告終。
到了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的援越抗美物資從友誼關源源不斷輸送到越南北方,再通過「胡志明小道」運往南方,1979年初,中越在邊境線上爆發武裝衝突,同志加兄弟不再靠譜,友誼關不再友誼,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前線戰士們發現,繳獲的越南彈藥箱上多印有「中國」,糧食包上多印有「中糧」字樣,無疑,這些物資都是此前中越友好時期中國援助的,10年之後,戰場上的地雷被一個個排除,友誼關又搖身一變,成為中越通商交往的一個重要口岸。
如今,時光流轉,歲月滄桑,歷經滄桑的友誼關早已遠離了戰爭硝煙,安寧祥和,一座關樓見證了中越友好,也見證了中越交惡,不知道還有哪座關口承載過如此厚重的歷史,見證過如此眾多的事件,經歷過如此多的反覆,國家和國家之間的關係往往說不清道不明,尤其是鄰居,也許可以這樣說:利益是永恆的,其他都是暫時的,邊界是否和睦,不是由名字來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