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繪如何以俗世美重新定義了日本藝術

2021-01-13 騰訊網

在人稱「萬國建築博覽群」的外灘,有一座高大氣派、簡繁相宜、巴洛克風的建築,中山東一路1號/延安東路2號。彼時它是亞細亞火油公司,今天,它成為Bund One Art Museum,正在上演《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

畫展匯集了江戶至明治初年浮世繪各個流派與代表畫師的140餘幅名作,展示了版畫、肉筆畫;墨摺繪、紅摺繪、錦繪;浮世繪版畫製作程序、套印工藝;細緻解讀了浮世繪從草創期到成熟期、衰落的歷程。置身於幽暗靜謐的1500平米展區,走過菱川師宣、鈴木春信、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東洲齋寫樂、歌川國芳、歌川廣重;走過再熟悉不過的《神奈川沖浪裏》《三世大谷鬼次之奴江戶兵衛》《吹玻璃管的姑娘》;偶爾經過的窗口,垂下了淡藍色窗簾,陽光溫柔地灑在這幅美輪美奐的江戶風情卷上。

絢爛多彩如何成為浮世繪的關鍵詞

指引觀眾進入《夢回江戶》展廳的是一位衣著華美,挑燈於白梅樹下的女子,這是鈴木春信的《夜梅》。邊上陪著巨大的四美人屏風,均出自18世紀末的喜多川歌麿之手。有讀信的女子、吹玻璃管的女子、照鏡子的女子、帶著幼兒的年輕的妻子,款款相迎八方來客。

展覽現場鈴木春信的《夜梅》

這便是浮世繪中的美人畫。光彩陸離、美人如花、體態妖嬈的版畫,正是我們腦海中的浮世繪的顏色、形態與氣質。然而,想一想,這與我們平素印象中的簡樸、素雅、清冷之風的「日本的」顏色、形態、氣質大相迥異。

崇尚清淨、清潔的日本美意識,自古以來有之。日本神道以「清明正直」作為理想的人的狀態,這種思想影響了日本人無意識的生活感覺的形成。江戶時代,旅日的外國人留下了不少「見聞記」(申維翰:《海遊錄》、John Black:「Young Japan」),多處記載了日本整潔的面貌。使用天然材料,無需過多修飾,這種重要的美意識也成為日本人的倫理規範,摒棄奢靡,崇尚簡樸舒適,受禪宗影響深刻的鎌倉時代的武士階層也是如此。日本中世的美,可以概括為簡素、寂靜之美。我們所熟悉的懷石料理、枯山水、茶道都是這般幽玄寂閒的意境。那麼,為什麼到了近世,江戶時代的審美就徒然一變了呢?

日本的中世鎌倉·室町時代(1185-1467),戰爭頻發,無常觀深重。文學上有「隱者文學」,而美學上的「侘」「寂」,指的就是身心倍感厭倦之意。好不容易迎來太平的江戶時代(1603-1867),長達260年的鎖國,對外關係穩定,對內整備交通,商品流通增大,庶民經濟發達,學問、文學、藝術都發達了起來。肯定當下、奉行享樂主義的現實主義精神下催生出來的江戶文化,崇尚的正是奢華美麗。浮世繪、歌舞伎、人情本、黃表紙、任俠小說、好色物語……我們今日印象中的「日本藝術」,主要說的就是江戶藝術。

葛飾北齋《菖蒲》

在《夢回江戶》的展品中,《姿見七人化妝難波屋阿北》《二葉草清水小町》《風流無雙七時尚紅姑娘》《花鳥系列冊頁文鳥辛夷花》《名所江戶百景淺草金龍山》《見立水滸傳 (三聯畫之一)》……無論是美人畫、歌舞伎演員畫,還是風景畫、花鳥畫、歷史故事畫,最初只有單一的墨色,後來隨著木板技術的進步,浮世繪畫師鈴木春信開拓了「多色刷」的浮世繪,有丹繪、紅繪、漆繪,到了明和二年(1765)形成了色彩鮮豔的「錦繪」,這奠定了浮世繪後來主要的色彩,「絢爛多彩」成為浮世繪的關鍵詞。

浮世繪的「浮世」二字原本寫作「憂世(憂世)」,如字面所示,表現出厭世的情緒。浮世繪的起源,據說是明歷三年(1657)江戶發生大火災,整個城市幾乎被燒毀,在江戶城的復興中出現了一種描繪流行風尚的圖畫,這就是浮世繪。然而,隨著復興景氣,人們覺得正因為世道艱難,所以更應該健健康康地快樂生活。「浮世」之繪的浮世繪,因此具有了享受現世,肯定當下的意味。

於是,吉原的遊女、歌舞伎演員、小鎮上的人氣美女、相撲大力士都成為畫作的對象;出現了美人畫、演員畫、名勝畫、風景畫、物語畫等多種類型。《夢回江戶》據此分為八個主題:浮世繪的黎明、多彩「錦繪」的誕生—— 鈴木春信、美人畫的頂峰——喜多川歌麿、「畫狂人」—— 葛飾北齋、「江戶仔」的豪情、靜寂哀怨的鄉愁—— 歌川廣重、世紀末的頹廢美、餘光夕照,可謂將浮世繪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晰,主要作品一網打盡。

歌川國芳《讃岐院眷屬救為朝圖》,1852年左右

近世的日本女子,都在浮世繪的美人畫裡

鳥居清廣《盥足圖》

浮世繪從技術上來分,有版畫(印刷)與肉筆畫(親筆畫)兩種。肉筆繪是親筆手繪,只有一件,價格昂貴,一般很難在展覽中看到真跡。版畫則是在木板上,以左右相反的順序進行雕刻,塗上顏色後,再複製到紙上,因此可以將同一幅畫進行大量複製,庶民也買得起。一般尺寸的大型錦繪(長39cm寬26.5cm),價格為20文,約為現在的400日元(當時一碗蕎麥麵為16文,約320日元)。今日被視為高級藝術的浮世繪,在當時掛滿了尋常百姓家。

既然是庶民的娛樂文化,畫師也無一例外地都是庶民畫家。不是武士,不是貴族,雖然沒有赫赫威勢,卻也沒有太多的禁忌,因而能夠創作出自然無造作的世界。這種由內而外生發的文化,使得浮世繪飽含了人間味,甚至帶有好色的情慾色彩。《夢回江戶》展中亦不乏描繪吉原藝伎、歌舞伎、青樓北裡的作品。如歌川國貞、歌川廣重合作的作品之一《岡崎》,廣重畫風景、國貞畫人物。一對服飾華美的行路人,手牽手,赤著腳。男子的腰間佩著短刀,女子戴了頭巾,好像要遮人耳目地私奔。

歌川國貞、歌川廣重《雙筆五十三次 岡崎》,1855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品(李豔麗攝)

江戶後期,天保3-4年間(1832-1833)描寫庶民社會的戀愛的人情本最成功的作品《春色梅兒譽美》出版,在女性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但是作者為永春水卻被處以「手銬」50天的刑罰。這是因為它以花柳界的女子為主角,描繪了藝伎的戀愛,以及繪製了人氣歌舞伎演員的浮世繪插圖。這些都成為當時取締奢華、肅正風紀的目標。

為永春水《春色梅兒譽美》插圖,柳川重信、柳川重山[畫],1832年(未出展)

江戶時代和平穩定的國勢促進了庶民經濟的發達,出現了很多富商,百姓的生活也富裕了起來。但是依靠領取大米俸祿過活的武士階層,因為糧食豐產、米價下跌,收入相對減少,這就形成了統治階層相對於庶民階層的貧困狀態。江戶時代共發生了四次大饑荒,為此幕府實行了三次大改革,實施財政緊縮、規整學問、端正風俗的備荒政策。規定無論何等身份,服飾一律不得奢華,甚至還規定庶民的衣服的材料必須是麻或棉,顏色僅限於茶色、灰色和藍色。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江戶時代繁華,庶民經濟力十分強大。同音異體字的「憂世(憂世)」真正轉化成了現代風、當世風的「浮世」。這是一個輕妙的時代,有嬉笑有嘲弄,有豪放有戲謔,有情慾有人性,有男人也有女人。

在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女性並不多。在上代和中世,有紫式部、清少納言、北條政子、日野富子等傑出女性。可是,到了近世,大概只有德川家茂的妻子和宮以及出雲阿國還算有點名氣。女性就像是從社會舞臺上消失了一般,「近世沒有女性」這句評價似乎並不非常過分。這時候的女性處於卑微的從屬地位,不僅需要勝任家務責任者的知識與技能,更需要具有詠和歌、賞風花雪月之才能。可是,矛盾的是,女性所具有的教養絕不能在社會上表露出來。女性的自我表現,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文化上均受到輿論的譴責。可是,另一方面,發達的江戶文學比如人情本,就是以女性而且多是花柳界的女子為主角的言情小說;絢爛的浮世繪中最重要的類型可以說就是「美人畫」,近世的女子在這裡。

鈴木春信《中納言朝忠》

《夢回江戶》展廳入口處所見的美人屏風以及宣傳冊,都將美人圖放在了招牌位置,不僅是因為其「日本」特色鮮明,而且確實非常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與浮世繪的其他類型比如平凡地方的風景畫、交通驛站的「名勝畫」、諷刺借鑑的「妖魔畫」、平淡心境的山水畫、張牙舞爪的武鬥畫、白骨堆成山的戰爭畫相比,絕對賞心悅目。

美人畫,顧名思義,強調女性的美貌。著名畫師有鈴木春信、喜多川歌麿、歌川國貞等。庶民購買喜歡的美人畫就像今天購買女郎海報一般,畫中的美人的服飾打扮都是流行指南。一直到了浮世繪的末期,才逐漸將一般平民女子納入美人畫的範圍。

菱川師宣《北樓及演劇圖卷》,17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品

浮世繪的元祖菱川師宣繪有《浮世百人美女》《回眸美人圖》等美人畫,一生為100多種繪本、50多種好色物語繪製插圖。天和二年(1682),江戶時代最重要的小說家井原西鶴《好色一代男》在大阪出版,兩年後該書在江戶發行之際,由師宣擔任了插圖師。《回眸美人圖》中女子所穿和服的蝴蝶結,就是當時人氣的歌舞伎演員上村吉彌帶出的潮流。可惜的是,在本次展覽中未見此畫,只能遙想東京國立博物館的藏品了。

菱川師宣《回眸美人圖》,肉筆畫,江戶元祿年間(1688-1704)前期,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品(未出展)

江戶中期開創了錦繪的鈴木春信,被視為夢幻一般的人物,創作生涯僅十年,40歲的時候忽然銷聲匿跡。春信擅長刻畫女性楚楚動人、纖細的身姿,他將江戶有名的女子、吉原的藝伎,以及江戶的名勝等實實在在的題材都畫到了紙上,大受好評。

鈴木春信《夕立(繪歷)》,1765年(李豔麗攝)

這幅《夕立(繪歷)》採用的是多色印刷,作為錦繪開創品,是浮世繪史上重要的名作。忽然一陣大風襲來,眼看著要下雨了,美人慌慌張張地跑去收拾晾曬的浴衣,連鞋子都跑丟了一隻。你看她身形嫋娜,面目清秀,和服顯得特別柔軟。「風雨中的女子」是春信繪畫的一個特點,被颳起的裙擺,袒露的胸口,流露出一股曖昧的美感。

《雪中相合傘》可謂是美人畫的標杆,它打破了以往單一的墨色,增加了若干顏色,翌年錦繪開始面向大眾普及。雪中,柳下。一對青年戀人合撐一把傘。黑衣白袍,搭配著同款黑白高祖頭巾,緩步前行。男人看著女子,女子輕輕點頭。據說,在當時男女一起撐傘走路並不是普通的情形,而是歌舞伎中著名的情死場面,表現出哀切之情。

鈴木春信《雪中相合傘》,1767年左右

19世紀最富盛名的美人畫畫師喜多川歌麿也居住於江戶。1787年寬政改革,這一規制也波及到了浮世繪。不過,「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從規制中脫穎而出的就是「美人大頭繪」。歌麿筆觸細膩,其刻畫的優雅的女性氣質,無人能出其右,「吹玻璃管的姑娘」最為人稱道。Poppin,是用玻璃管制作的一種玩具,可以吹出聲音。鎖國時期,日本依舊開放了長崎港口,對荷蘭通商,玻璃管玩具就是由此傳入。在江戶時代,藝伎與孩子之間十分流行吹玻璃管的遊戲。女子身穿的棋盤格花紋的和服、頭戴的髮簪、梳的髮型,都是最時尚的流行款。

喜多川歌麿《婦女人相十品—— 吹玻璃管的女子》,1793年左右

喜多川歌麿《婦女人相十品——讀信的女子》

喜多川歌麿《寬政三美人》

歌麿後來受幕府取締而終止了創作,而後歌川芳貞、溪齋英泉將花魁、普通女子等充滿了生活感的作品推到了大眾的面前。到了明治時代,月岡芳年、豐原國周等畫師開始用新的手法描繪文明開化時期的女性。近代的美人畫代表畫家當數上村松園、竹久夢二。不過他們的畫已經不是浮世繪,只是從寫實描繪美人的角度而言。其高超的技法與所繪人物的氣質與美貌,很有浮世繪的氛圍。

不難發現,美人畫的模特不是尋常百姓,而大多是風塵界的女子。在江戶時代,她們被稱為「遊女」。只是她們在近世社會的地位、當時大眾對她們的印象,並不是今天我們想當然的低俗。近世日本,商工業的繁榮促進了都市文化的蓬勃發展,女性在都市娛樂文化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謂歌舞伎、淨瑠璃、遊女三大文化成為都市文化現象,江戶、大坂、京都的都市化發展迅速,吉原、新町、島原等風月場所也獲得了政府的允許而合法化。遊女(藝伎)風俗對於都市文化的作用很大,在文學作品中也頻頻出現妓院與藝伎的素材,她們並不是現代觀念中卑賤低俗的代名詞,相反,在遊女風俗文化的影響下,能歌善舞被定為普通女性的素養,可見藝伎對於普通女性的風尚具有深刻的影響力。

馬奈、羅丹、龔古爾,都是浮世繪的粉絲

這個夏天,在浮世繪的本土,東京六本木大廈森藝術中心畫廊也正在舉辦畫展:《美味的浮世繪展:北齋、廣重、國芳所描繪的江戶的味道》(2020年7月15日-9月13日)。深受世界人民喜愛的日本料理「和食」已經在2013年成功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浮世繪,正是作為東京前身的江戶開出的獨特的文華。在東京奧運會進入一周年倒計時之際,將這二者結合起來的展覽,宣傳Japonism(日本趣味)的目的不言而喻。

歌川豐國《源氏之花宴》,味之素食品文化中心藏品(未出展)

1867年,日本第一次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將浮世繪正式推進西方的視野。這在歐洲引起了以浮世繪為代表的日本傳統藝術熱潮,被稱為「Japonism」。今天,在東京奧運會進入一周年倒計時之際,依舊以浮世繪為代表,向世界展示何謂「日本情調」。

在從封建社會跨越至近代社會之際,明治維新一派歐化新氣象,傳統的浮世繪不僅因為各派畫師相繼過世而衰落,日本人自己也喜新厭舊,忘卻了它的價值。明治四十年(1907),文部省主辦了美術展覽會。在大正四年(1915)舉辦的第9屆上專門設置了一間美人畫展,這刷新了人們對浮世繪品質低下的印象,引起了很大反響。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浮世繪對西方印象派等繪畫及工藝產生了很大影響。不過這個影響並不是過於著名的美人畫,而是或戲謔變形人物、或精細雕琢建築、或精緻寫生動植物的漫畫——《北齋漫畫》。

有一則逸聞。安政三年(1856),法國畫家、版畫家費利克斯·布拉克蒙偶然看見從日本送來的陶瓷外面的包裝紙,大吃一驚。那是葛飾北齋的《北齋漫畫》。深深為此吸引的布拉克蒙告訴了他的畫家朋友們愛德華·馬奈、埃德加·德加、惠斯勒,還有批評家尚弗勒裡、P.Burty等人,一下子引起了年輕的印象派畫家的興趣,在西方掀起了一股日本美術熱潮。在19世紀60年代布拉克蒙的作品中,明顯使用了《北齋漫畫》及歌川廣重《魚盡》中的圖案,在惠斯勒、馬奈、蒂索的作品中也體現出日本情趣。雕刻家羅丹、作家龔古爾兄弟等都愛上了華麗的浮世繪。2009年,為促進日法畫壇的交流與振興、促進世界美術界的繁榮與繪畫新表現,在法國巴黎成立了「新巴黎浮世繪美術家協會」。

左:葛飾北齋《北齋漫畫》十一編(部分),浦上蒼穹堂藏品 (未出展)

右:埃德加·德加《兩個穿著綠色裙子、風景畫的舞者》,1894年,吉野石膏株式會社藏品

基於2018年的展覽《融合的視界》,再向私人藏家徵集了不少展品,進行了大量補充的《夢回江戶》異彩紛呈。策展人說:「希望通過這樣的整理,讓觀眾明白浮世繪到底是什麼,它的發展又是怎麼從單色到彩色,再到黃金時期和走向頹廢,而不是讓觀眾只看到那些花花綠綠的色彩。」同東京《江戶的味道》一般,浮世繪的價值遠遠超出了它作為美術的意義,而是重要的文化遺產。這一記錄了江戶森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從各個領域為我們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建築、地理、文學、歌舞伎、料理、織染、宗教、漫畫、製圖、生物……浮世繪的藝術不僅得到了傳承,在崇尚「平常之美」的日本社會,也被靈活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而其諸多流派的繪畫精神,更絲絲入扣地體現了江戶趣味、大和氣質。對於這座璀璨的寶庫,借用美人畫的解讀——江戶女性的「意氣」中蘊含了媚態、自尊、徹悟三個因素,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它是日本文化鮮明地表明自我的一種特殊的存在樣態。

作者:李豔麗,文學博士、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編輯:周敏嫻

責任編輯:邵嶺

圖片除標註外均為資料圖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浮世繪如何以俗世美重新定義了日本藝術
    彼時它是亞細亞火油公司,今天,它成為Bund One Art Museum,正在上演《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 畫展匯集了江戶至明治初年浮世繪各個流派與代表畫師的140餘幅名作,展示了版畫、肉筆畫;墨摺繪、紅摺繪、錦繪;浮世繪版畫製作程序、套印工藝;細緻解讀了浮世繪從草創期到成熟期、衰落的歷程。
  • 浮世繪如何以俗世美重新定義了日本藝術
    彼時它是亞細亞火油公司,今天,它成為Bund One Art Museum,正在上演《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畫展匯集了江戶至明治初年浮世繪各個流派與代表畫師的140餘幅名作,展示了版畫、肉筆畫;墨摺繪、紅摺繪、錦繪;浮世繪版畫製作程序、套印工藝;細緻解讀了浮世繪從草創期到成熟期、衰落的歷程。
  • 浮世繪:以俗世美重新定義日本藝術
    彼時它是亞細亞火油公司,今天,它成為Bund One Art Museum,正在上演《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畫展匯集了江戶至明治初年浮世繪各個流派與代表畫師的140餘幅名作,展示了版畫、肉筆畫;墨摺繪、紅摺繪、錦繪;浮世繪版畫製作程序、套印工藝;細緻解讀了浮世繪從草創期到成熟期、衰落的歷程。
  • 淺議解讀日本浮世繪藝術
    浮世繪從字面的理解是「虛浮世界的繪畫」的意思,直指所繪內容是過眼煙雲的瞬間歡樂。這種繪畫形式產生於17世紀的,由日本風俗畫發展而來,由於浮世繪的題材接近百姓生活且畫面豔麗優美,它展現出了日本繪畫的新形勢和新風貌,以旺盛的生命力繁榮了300多年的時間。
  • 日本浮世繪:世界虛浮 快樂至上
    浮世繪也稱「江戶繪」,堪稱江戶時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它與歌舞伎、相撲一起被稱為「江戶三絕」。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浮世繪——浮世中的繪畫。 「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縹緲。日本語言中自「浮世」一詞出現開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豔事與放蕩生活之意。
  • 日本浮世繪如何攻佔時尚圈?
    作為日本的民族藝術,浮世繪如何影響了西方主流時裝設計?其蘊含的東方元素又如何引領時尚? ▲ 作為時尚雜誌的浮世繪 浮世繪是日本最為典型的繪畫藝術形式,幾乎所有的浮世繪畫師無不對當時的流行風尚投以強烈關注並有所反應,他們的作品也反映出日本獨有的風土人情。
  • 日本的浮世繪藝術
    在秀麗的景色中,有人物在行動和工作,這表現了日本的風情與日本人民的生活,它有濃鬱的本土氣息,而且具有寫實的深厚基礎。這些大和繪師的技術成就,代代相傳,遂為其後的浮世繪藝術,開導了先路。浮世繪的畫師們,往往自名為大和繪師,這就可知兩者的繼承關係。
  • 日本浮世繪版畫藝術對著名畫家梵谷的影響
    VincentChris Snelling,Paula iete浮世繪是日本的一種繪畫藝術形式這其中,最著名的畫家梵谷可能是受到浮世繪影響最深的人。在荷蘭梵谷博物館中有一個專門的「日本夢」展廳。這個展廳中收藏有梵谷臨摹的一些浮世繪以及原畫。因為梵谷和他弟弟提奧都是日本版畫的狂熱愛好和收藏者。而在梵谷博物館的官網上,還有一個日本版畫收藏集,其中有數百幅浮世繪作品。
  • 影響百年日本文化的浮世繪,舶來藝術源遠流長
    導語:日本浮世繪文化與我國蘇州桃花塢木板年畫都已具有了百年的歷史,而浮世繪文化已浸入到日本社會方方面面。"浮世"表現現實,"繪"則表明它鮮明的色彩。對於浮世繪藝術,日本表現出包容萬象的態度,無論歐洲的油畫,還是中國唐朝時期美人圖,浮世繪都將它們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化中,並且堅持自己的特色,發展了百年之久。
  • 日本「文化名片」浮世繪:如何從高雅藝術一步步融入世俗文化?
    隨著中國藝術繪畫在日本的傳播很多,日本畫家開始學習中華繪畫的筆法和藝術表現方式。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所創作的《清明上河圖》對於日本浮世繪的產生具有突出的影響。日本畫師以學習中國繪畫藝術為榮,因此在早期的浮世繪作品中有著典型的中國繪畫影響因素。風格華美,格調清新高雅,是一種典型的文人繪畫藝術。
  • 日本「文化名片」浮世繪:如何從高雅藝術一步步融入世俗文化?
    隨著中國藝術繪畫在日本的傳播很多,日本畫家開始學習中華繪畫的筆法和藝術表現方式。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所創作的《清明上河圖》對於日本浮世繪的產生具有突出的影響。日本畫師以學習中國繪畫藝術為榮,因此在早期的浮世繪作品中有著典型的中國繪畫影響因素。風格華美,格調清新高雅,是一種典型的文人繪畫藝術。
  • 對話|日本西洋美術館館長:浮世繪、型紙如何影響了西方藝術
    6月24日,「融合的視界——亞歐經典版畫展」即將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行,此次展覽通過中國明清民間木版畫、日本浮世繪和歐洲銅版、石版畫串起一條中西文化藝術交流之路。在此之前,「融合的視界——亞歐經典版畫展」國際論壇在上海大學舉行,來自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館長馬淵明子女士在接受「澎湃新聞·古代藝術」分享了孕育日本主義(Japonism)的浮世繪版畫、繪本、型紙,以及日本主義對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
  • 藝術|為什麼日本浮世繪能火遍全球?
    喜多川歌麿 狂歡之夜,高島大久用兩面鏡子觀察喜多川歌麿 Fukaku忍錦鯉 1793年浮世繪的奇幻漂流 浮世繪是如何席捲全球的呢?實際上最開始,它是以包裝紙的身份進入歐洲的。借著1867年巴黎世博會的東風,首次以國家館名義參展的日本,就面對了西方人的消費狂潮。包括浮世繪、和服、漆器、瓷器等在內的1356箱展品銷售一空。1867年世博會 日本館日本人呢,也完全不把浮世繪當寶貝。
  • 浮世繪來襲,一場教科書級別的日本藝術大展
    由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和上海天協文化共同主辦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2020年7月3日至11月8日在上海中山東一路1號Bund One Art Museum舉辦。這是國內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內容最全面、展品最豐富、展陳最新穎的浮世繪展覽。可以說,看完展覽,便能全方位了解浮世繪所表現的絢麗多彩的風俗人情和歷史價值,了解浮世繪的發展脈絡和名家名作,了解浮世繪版畫的製作方法和變化過程。
  • 「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 最罕見的墨線版半成品浮世繪
    7月3日,由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和上海天協文化共同主辦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在上海中山東一路1號Bund One Art Museum展出。這是國內第一次從歷史視覺策劃浮世繪展覽,以日本浮世繪各階段主要大師們的最具代表性作品,梳理了浮世繪草創到成熟期的發展脈絡。其中包括從菱川師宣受明清版畫影響首創浮世繪;早期浮世繪大師鈴木春信;美人畫的演變;「全能」葛飾北齋的人物花鳥,以及歌川國貞的歷史神話、最罕見的墨線版半成品浮世繪...
  • 淺議解讀日本浮世繪藝術
    浮世繪從字面的理解是「虛浮世界的繪畫」的意思,直指所繪內容是過眼煙雲的瞬間歡樂。這種繪畫形式產生於17世紀的,由日本風俗畫發展而來,由於浮世繪的題材接近百姓生活且畫面豔麗優美,它展現出了日本繪畫的新形勢和新風貌,以旺盛的生命力繁榮了300多年的時間。
  • 日本浮世繪:世界虛浮 快樂至上
    浮世繪也稱「江戶繪」,堪稱江戶時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它與歌舞伎、相撲一起被稱為「江戶三絕」。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浮世繪——浮世中的繪畫。 「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縹緲。日本語言中自「浮世」一詞出現開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豔事與放蕩生活之意。
  • 你能看懂日本浮世繪嗎?先明白「浮世」二字
    日本的美學以其獨特哀傷、悽美、只求瞬間綻放不求永恆完美的特點而存在,在現代這種靜態美感從方方面面影響著我們。作者:柳樹下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重新定義了智慧型手機,從設計上給予了手機革命,讓手機去繁從簡,所參考的極簡主義哲學就是脫胎於日本獨特的美學。
  • 「美人畫」的潮流從未止息,浮世繪藝術在日本畫師手裡代代傳承
    美人畫不論在哪個國家和民族都是文人騷客追求的對象,尤其在日本,這一傾向更為嚴重。日本的代表藝術浮世繪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是日本傳統文化貨真價實的瑰寶。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引發了「浮世繪潮流」「浮世」這個詞在古代日本實際是「憂世」的意思,它代表著一種「厭世情結」。由於佛教文化在日本的傳入,「浮世」一詞也有了一種及時行樂的意思。「繪」則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繪畫」雖然看起來密不可分,但還是有所不同。
  • 在19世紀,浮世繪是怎樣影響西方現代藝術的?
    但是,他絕不會想到,這些作品首先傳到了歐洲,並對歐洲現代主義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日本的浮世繪藝術家與歐洲的印象派和後印象派藝術家,在時間上相隔數十年,在地理位置上相隔數千公裡,卻因為共同的藝術理想聯繫到了一起——他們都有著描繪真實生活的欲望。不管這生活是浪漫的、無聊的,還是骯髒的,他們都致力於表現這種真實。那麼,二者的聯繫是如何發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