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報記者 侯賽
無論是探究一個地方的歷史、人文、自然、科學,各類博物館、歷史遺蹟以及自然景觀都為我們提供了海量的知識奧秘,而講解員則是架起參觀者與博物館、景區甚至一個陌生小鄉村之間的橋梁,能讓大家更好更快地了解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
本期《海南周刊》,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群體——講解員。他們活躍在海南的各大博物館、景區和美麗鄉村,他們就是海南自貿港的形象代言人。
騎樓老街講解員丁敏(右一)在帶外賓參觀。
騎樓老街講解員丁敏:
守護歷史密碼 把騎樓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斑駁的牆面,極具年代感的雕花,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騎樓,就像是一張老照片,無論從哪個角度望過去,都帶著濃濃的復古氣息。每天穿行在海口中山路這條古老的騎樓老街,28歲的海口姑娘丁敏都有一種代入感,仿佛自己穿越到百年前,用自己的語言為大家描繪一段關於這條老街的黃金歲月。
丁敏是海口騎樓老街的一名講解員。用她的話來說,「海口騎樓老街,已經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地方,是一個我願意為之奮鬥、燃燒青春的地方。」這裡承載著老海口最初的城市記憶,也是丁敏從小生活的地方,這裡的一磚一瓦都記錄著海口這座城市最原始的文化脈絡。
5年前,在這條老街,丁敏第一次完成了從一名大學畢業生到一位講解員的身份轉變。3天時間,記下2萬多字的講解稿,她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下午,一個小時講解下來,自己的手心裡卻全是冷汗。「生怕講錯一個歷史細節,生怕不能把騎樓故事講述得淋漓盡致。」當丁敏帶著那個泰國華僑商團走過自己熟悉的街道時,一股莫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湧上心頭。
這種使命感貫穿於這五年間她的每一次講解服務,作為海南的歷史文化名片,騎樓老街成為接待中外政要、旅遊商團最集中、熱度最高的地點之一,其講解服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丁敏說,雖然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海口人,但海口騎樓老街的很多歷史文化她之前並不熟知,比如:華僑前輩們櫛風沐雨的奮鬥史、老街繁華摩登的黃金歲月或是民國時期藏在街巷裡動人浪漫的故事等等。後來,丁敏虛心地向前輩學習,同時搜集閱覽大量跟騎樓老街歷史人文、規劃開發、文化保護等有關的書籍,才慢慢對騎樓的過去和現在有了深入了解。
在丁敏的接待過程中,也有讓她印象比較深刻的接待經歷。她說,自己曾經接待過馬來西亞商會華僑們的探親之行。他們回到海南的第一站就來到了海口,在參觀行程結束後,他們站在這些騎樓建築面前,除了感謝熱情接待以外,還用最質樸的海南話說:「這些騎樓跟我們小時候的記憶一樣,回到海口還能感受到記憶中家鄉的味道,真好!」這讓丁敏很感動,也再一次增添了她的使命感。
「做好騎樓文化的傳承工作,延續騎樓老街的精神內涵,如果通過我的接待,能為每一位來騎樓老街參觀遊覽的客人帶去不一樣的體驗和快樂,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在參觀騎樓後都能獲得文化共鳴,何樂而不為呢!」丁敏說,她願意守護好這段歷史密碼,把它解讀給更多人聽。
省博物館講解員秋穎。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海南省博物館講解組組長秋穎:
講出內涵和精髓 讓最沒有基礎的觀眾能聽懂
有人說,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眼睛,從中能窺見城市的靈魂樣貌。它匯聚了人類文明成果,串聯著歷史與今日,而博物館講解員則是其中最特別的存在,他們靈動的講解,賦予歷史更多趣味性。
「如果您生活在唐代,並且是一位極具冒險精神的瓷器商人,您是會選擇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將瓷器運送到國外呢?」就在不久前,一場穿越時空的敦煌莫高窟和海南博物館的絲路對話直播活動在敦煌莫高窟開展。負責直播這場線上活動的是省博物館講解組組長秋穎,她從事博物館講解工作已有6年時間。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線上的直播講解活動越來越多。「從面對面的互動講解轉到線上講解,面對的不是觀眾而是攝像機,有時候會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強烈燈光一開,腦子一片空白,經常在直播過程中,被攝像師提示出了鏡頭。」雖然已經有十幾次線上直播經驗,可秋穎依然感覺每一次出鏡都是一次挑戰。以何種方式呈現出最佳的線上狀態,讓受眾群體接受度更高,一直是秋穎苦苦思索的問題。
熱愛講解事業、致力於講好海南故事的秋穎,將講解事業作為自己的終身追求。雖然秋穎今年也才剛過而立之年,卻已是講解員團隊裡的資深人士。2014年,當她得知海南省博物館對外公開招聘的消息後,立刻報了名。「為了這一天,我已經準備了6年。」最終秋穎以筆試和面試第一的成績加入了講解員的行列。
秋穎的日常講解。
在成為講解員後,秋穎同所有入職新人一樣,產生了困惑,她說:「這跟我之前理解的不一樣,一開始覺得講解員只是給觀眾講解文物,講解展廳,但其實講解需要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 『講』,通過我們的語言表述展品;一個是 『解』,就是為觀眾解惑,不單單講文物本身,還包括它背後的故事,它的前世今生。」
「長期摸索當中也感受到不同講解任務的差異。」秋穎說,公益講解和公務講解是博物館講解員的兩種不同講解任務,時常要面對「大場面」「大人流」考驗,接待外賓等重大任務非常考驗講解員講解的深度、控制力和隨機應變能力;在面對節假日客流高峰,甚至單日一次性講解接待就達2000人,講解員必須處變不驚,邊講解邊疏導觀眾,講解形式儘量生動有趣,以吸引遊客跟著自己的講解走,很考驗講解員的講解功底和心理素質。
同一時間段兼顧若干大展的講解,對講解員的腦力是極大考驗。「不能背詞,要理解後複述出來,而且儘量講出深度。」秋穎認為,要把學術成果轉化為通俗化的表述,讓最沒有基礎的觀眾都能聽懂,是需要格調的,不能為博人眼球而破壞學術嚴謹性。「對成果轉化,需要嚴謹、高雅、平易,同時要見物、見人、見精神,轉化過程中把文物的內涵和精髓講出來。怎麼講好海南故事,我們一直在探索。」
連理枝鄉村旅遊講解員黃陽:
我為家鄉「代言」讓遊客感受一份親切鄉愁
穿上西裝,他是連理枝民宿和農家樂的老闆;戴上草帽,開上觀光車,他是山尾頭村的一名鄉村旅遊講解員。這裡是海口演豐的一個小漁村,這裡的民宿和農家樂有著一個充滿美好寓意的名字:連理枝。
午後,到連理枝漁家樂吃飯的遊客享受美食後,跳上村裡的免費觀光車,在司機兼導遊黃陽的帶領下,開啟一段愜意休閒的鄉村之旅。
「村裡的番荔枝熟了,這裡是紅土種植的番荔枝,跟其他地方味道不一樣,一會兒走到那裡,可以順手摘兩個嘗嘗鮮……」 黃陽伸手抬了抬草帽帽簷,黝黑的臉龐上已經綻成一朵花,憨實的語音語調,給每一位遊客留下溫暖質樸的印象。
如果車上有孩子,黃陽會時不時停車指著路邊的花草植物作科普講解,有時候也會講講自己小時候爬樹摘果子的故事。到海底村莊的遺址,他會把72座海底村莊的考古發現跟大家聊一聊。不管是什麼年齡和文化背景的遊客,在黃陽的引領下,大家都能感覺到一份來自「老鄉」的親切熱情。
看似普通的村民,實際上,眼前的黃陽可一點都不普通。他當過十多年導遊,2006年,在海口和三亞旅遊市場火爆的時候,黃陽和他的兩位兄弟接連從海口辭職回鄉創業,黃陽說,「一方面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另一方面,想回鄉為這裡的父老鄉親做點事。」
黃家三兄弟先後辦起了漁家樂和民宿,「連理枝」寓意著兄弟三人的同氣連枝。從一個夢想開始,三兄弟一步一步地經營,從帶遊客出海到經營農家樂,再到帶動全村發展民宿事業,開發各種各樣的鄉村特色農副產品,「連理枝」成了響噹噹的品牌。村裡的漁家樂和民宿很快就成了網紅餐廳、網紅民宿,吸引了遊客前來打卡。
每一位來到這裡的遊客,黃陽都會和兄弟們親自去接待,帶著他們在自己的家鄉走走,讓他們感受到一份親切的鄉愁。
也有人問他,為啥不僱用全職講解員?他則笑稱,「我們在這裡土生土長,之前還做過十幾年導遊,難道不是最佳人選嗎?」黃陽說,相較之前在海口的旅行社當全職導遊,回到家鄉為大家講解的感覺更加自然,因為這裡有他幾十年的生活體驗,骨子裡流淌著這裡的文化血液,講解中對家鄉的愛是自然而然流露的。
原標題:講解員把海南故事講給大家聽 我為海南「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