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我為海南「代言」講解員把海南故事講給大家聽

2020-11-16 南海網

文\海南日報記者 侯賽

無論是探究一個地方的歷史、人文、自然、科學,各類博物館、歷史遺蹟以及自然景觀都為我們提供了海量的知識奧秘,而講解員則是架起參觀者與博物館、景區甚至一個陌生小鄉村之間的橋梁,能讓大家更好更快地了解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

本期《海南周刊》,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群體——講解員。他們活躍在海南的各大博物館、景區和美麗鄉村,他們就是海南自貿港的形象代言人。

騎樓老街講解員丁敏(右一)在帶外賓參觀。

騎樓老街講解員丁敏:

守護歷史密碼 把騎樓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斑駁的牆面,極具年代感的雕花,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騎樓,就像是一張老照片,無論從哪個角度望過去,都帶著濃濃的復古氣息。每天穿行在海口中山路這條古老的騎樓老街,28歲的海口姑娘丁敏都有一種代入感,仿佛自己穿越到百年前,用自己的語言為大家描繪一段關於這條老街的黃金歲月。

丁敏是海口騎樓老街的一名講解員。用她的話來說,「海口騎樓老街,已經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地方,是一個我願意為之奮鬥、燃燒青春的地方。」這裡承載著老海口最初的城市記憶,也是丁敏從小生活的地方,這裡的一磚一瓦都記錄著海口這座城市最原始的文化脈絡。

5年前,在這條老街,丁敏第一次完成了從一名大學畢業生到一位講解員的身份轉變。3天時間,記下2萬多字的講解稿,她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下午,一個小時講解下來,自己的手心裡卻全是冷汗。「生怕講錯一個歷史細節,生怕不能把騎樓故事講述得淋漓盡致。」當丁敏帶著那個泰國華僑商團走過自己熟悉的街道時,一股莫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湧上心頭。

這種使命感貫穿於這五年間她的每一次講解服務,作為海南的歷史文化名片,騎樓老街成為接待中外政要、旅遊商團最集中、熱度最高的地點之一,其講解服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丁敏說,雖然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海口人,但海口騎樓老街的很多歷史文化她之前並不熟知,比如:華僑前輩們櫛風沐雨的奮鬥史、老街繁華摩登的黃金歲月或是民國時期藏在街巷裡動人浪漫的故事等等。後來,丁敏虛心地向前輩學習,同時搜集閱覽大量跟騎樓老街歷史人文、規劃開發、文化保護等有關的書籍,才慢慢對騎樓的過去和現在有了深入了解。

在丁敏的接待過程中,也有讓她印象比較深刻的接待經歷。她說,自己曾經接待過馬來西亞商會華僑們的探親之行。他們回到海南的第一站就來到了海口,在參觀行程結束後,他們站在這些騎樓建築面前,除了感謝熱情接待以外,還用最質樸的海南話說:「這些騎樓跟我們小時候的記憶一樣,回到海口還能感受到記憶中家鄉的味道,真好!」這讓丁敏很感動,也再一次增添了她的使命感。

「做好騎樓文化的傳承工作,延續騎樓老街的精神內涵,如果通過我的接待,能為每一位來騎樓老街參觀遊覽的客人帶去不一樣的體驗和快樂,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在參觀騎樓後都能獲得文化共鳴,何樂而不為呢!」丁敏說,她願意守護好這段歷史密碼,把它解讀給更多人聽。

省博物館講解員秋穎。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海南省博物館講解組組長秋穎:

講出內涵和精髓 讓最沒有基礎的觀眾能聽懂

有人說,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眼睛,從中能窺見城市的靈魂樣貌。它匯聚了人類文明成果,串聯著歷史與今日,而博物館講解員則是其中最特別的存在,他們靈動的講解,賦予歷史更多趣味性。

「如果您生活在唐代,並且是一位極具冒險精神的瓷器商人,您是會選擇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將瓷器運送到國外呢?」就在不久前,一場穿越時空的敦煌莫高窟和海南博物館的絲路對話直播活動在敦煌莫高窟開展。負責直播這場線上活動的是省博物館講解組組長秋穎,她從事博物館講解工作已有6年時間。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線上的直播講解活動越來越多。「從面對面的互動講解轉到線上講解,面對的不是觀眾而是攝像機,有時候會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強烈燈光一開,腦子一片空白,經常在直播過程中,被攝像師提示出了鏡頭。」雖然已經有十幾次線上直播經驗,可秋穎依然感覺每一次出鏡都是一次挑戰。以何種方式呈現出最佳的線上狀態,讓受眾群體接受度更高,一直是秋穎苦苦思索的問題。

熱愛講解事業、致力於講好海南故事的秋穎,將講解事業作為自己的終身追求。雖然秋穎今年也才剛過而立之年,卻已是講解員團隊裡的資深人士。2014年,當她得知海南省博物館對外公開招聘的消息後,立刻報了名。「為了這一天,我已經準備了6年。」最終秋穎以筆試和面試第一的成績加入了講解員的行列。

秋穎的日常講解。

在成為講解員後,秋穎同所有入職新人一樣,產生了困惑,她說:「這跟我之前理解的不一樣,一開始覺得講解員只是給觀眾講解文物,講解展廳,但其實講解需要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 『講』,通過我們的語言表述展品;一個是 『解』,就是為觀眾解惑,不單單講文物本身,還包括它背後的故事,它的前世今生。」

「長期摸索當中也感受到不同講解任務的差異。」秋穎說,公益講解和公務講解是博物館講解員的兩種不同講解任務,時常要面對「大場面」「大人流」考驗,接待外賓等重大任務非常考驗講解員講解的深度、控制力和隨機應變能力;在面對節假日客流高峰,甚至單日一次性講解接待就達2000人,講解員必須處變不驚,邊講解邊疏導觀眾,講解形式儘量生動有趣,以吸引遊客跟著自己的講解走,很考驗講解員的講解功底和心理素質。

同一時間段兼顧若干大展的講解,對講解員的腦力是極大考驗。「不能背詞,要理解後複述出來,而且儘量講出深度。」秋穎認為,要把學術成果轉化為通俗化的表述,讓最沒有基礎的觀眾都能聽懂,是需要格調的,不能為博人眼球而破壞學術嚴謹性。「對成果轉化,需要嚴謹、高雅、平易,同時要見物、見人、見精神,轉化過程中把文物的內涵和精髓講出來。怎麼講好海南故事,我們一直在探索。」

連理枝鄉村旅遊講解員黃陽:

我為家鄉「代言」讓遊客感受一份親切鄉愁

穿上西裝,他是連理枝民宿和農家樂的老闆;戴上草帽,開上觀光車,他是山尾頭村的一名鄉村旅遊講解員。這裡是海口演豐的一個小漁村,這裡的民宿和農家樂有著一個充滿美好寓意的名字:連理枝。

午後,到連理枝漁家樂吃飯的遊客享受美食後,跳上村裡的免費觀光車,在司機兼導遊黃陽的帶領下,開啟一段愜意休閒的鄉村之旅。

「村裡的番荔枝熟了,這裡是紅土種植的番荔枝,跟其他地方味道不一樣,一會兒走到那裡,可以順手摘兩個嘗嘗鮮……」 黃陽伸手抬了抬草帽帽簷,黝黑的臉龐上已經綻成一朵花,憨實的語音語調,給每一位遊客留下溫暖質樸的印象。

如果車上有孩子,黃陽會時不時停車指著路邊的花草植物作科普講解,有時候也會講講自己小時候爬樹摘果子的故事。到海底村莊的遺址,他會把72座海底村莊的考古發現跟大家聊一聊。不管是什麼年齡和文化背景的遊客,在黃陽的引領下,大家都能感覺到一份來自「老鄉」的親切熱情。

看似普通的村民,實際上,眼前的黃陽可一點都不普通。他當過十多年導遊,2006年,在海口和三亞旅遊市場火爆的時候,黃陽和他的兩位兄弟接連從海口辭職回鄉創業,黃陽說,「一方面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另一方面,想回鄉為這裡的父老鄉親做點事。」

黃家三兄弟先後辦起了漁家樂和民宿,「連理枝」寓意著兄弟三人的同氣連枝。從一個夢想開始,三兄弟一步一步地經營,從帶遊客出海到經營農家樂,再到帶動全村發展民宿事業,開發各種各樣的鄉村特色農副產品,「連理枝」成了響噹噹的品牌。村裡的漁家樂和民宿很快就成了網紅餐廳、網紅民宿,吸引了遊客前來打卡。

每一位來到這裡的遊客,黃陽都會和兄弟們親自去接待,帶著他們在自己的家鄉走走,讓他們感受到一份親切的鄉愁。

也有人問他,為啥不僱用全職講解員?他則笑稱,「我們在這裡土生土長,之前還做過十幾年導遊,難道不是最佳人選嗎?」黃陽說,相較之前在海口的旅行社當全職導遊,回到家鄉為大家講解的感覺更加自然,因為這裡有他幾十年的生活體驗,骨子裡流淌著這裡的文化血液,講解中對家鄉的愛是自然而然流露的。

原標題:講解員把海南故事講給大家聽 我為海南「代言」

相關焦點

  • 海南舉辦紅色旅遊講解員大賽 傳播海南紅色故事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18日消息(記者蘇靚)9月18日,2020海南紅色旅遊講解員大賽在海口舉行。經過激烈的角逐,6名講解員脫穎而出,獲得各類獎項。活動現場,來自海南景區和旅行社的22名優秀導遊依次登臺,用生動活潑的語言,聲情並茂地講述一個個動人的海南紅色故事。選手們同臺競技,憶往昔崢嶸歲月,緬懷先烈豐功偉績,激揚革命情懷,展示個人才藝的同時,傳播了瓊崖革命精神。
  • 聽志願者樂說海南!如何成為博物館志願講解員
    「當志願講解員,需要不斷學習,掌握更多講稿之外的知識,以滿足參觀者的需求。」吳多穎感言道,自己最大的收穫,是可以藉機不斷學習,拓寬知識面。為講好蘇東坡她讀了半年《蘇軾十講》成為一名優秀的志願講解員,不僅要知識淵博,更重要的還要有一腔熱情和奉獻精神。
  • 海南周刊 | 海南呼喚更多「專家型講解員」
    文\海南日報記者 侯賽在我國旅遊文化產業迎來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成長期的煩惱」——作為重要的服務崗位,講解員隊伍面臨著人才缺乏、人員流動性大、缺少專家型講解員等問題。旅遊產業和博物館事業的持續發展,反映出人們對歷史的尊重和文化的渴求,同時,觀眾渴望在思想性、觀賞性、審美性上獲得更高享受,「傳聲筒」型的講解方式早已不適應需求,對講解員的職業標準和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成為一名「專家型」講解員並非易事。
  • 2020海南紅色旅遊講解員大賽圓滿落幕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海南解放70周年之際,為全面提高全省紅色旅遊講解員黨史、革命史專業素質,紮實提高紅色旅遊講解員的綜合服務水平和海南紅色教育的宣講水平,提升海南旅遊的品牌形象,9月15日-18日,由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省地方志辦公室)共同主辦的海南省紅色旅遊講解員培訓班暨紅色旅遊在海口圓滿舉行。
  • 講好海南故事,海南導遊get到新技能
    活動期間,百名導遊以腳步丈量海南,用鏡頭記錄美景,爭當海南旅遊「代言人」,講述海南好故事。作為海南百名導遊網絡旅遊宣介培訓活動的最後一項內容,在4天3晚的採風活動中,導遊們仔細參觀每個景點,認真聽取園區講解員的介紹,積極挖掘和記錄當地的美景美食、民俗文化等素材,精心編輯製作旅遊宣傳視頻,並為每日不斷上漲的播放量和粉絲數開心不已。
  • 海南周刊 | 黃燈籠辣椒:非「海南生」的海南特產
    黃燈籠辣椒:非「海南生」的海南特產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我小時候,黃燈籠辣椒就生長在我家房前屋後。」6月20日,陵水黎安鎮外埠嶺仔村村支書李成武指著自家院子裡的幾株辣椒說,如今他將辣椒當作盆栽種在了自家的院子裡,來體現當地景觀特色。
  • 「健康海南美麗海南」直播公益活動啟動 講好「海南故事」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7月12日消息(記者 王洪旭)7月12日,由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指導,海南省衛生健康委、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海南廣播電視總臺主辦,海南青少頻道承辦的大型公益活動《「健康海南美麗海南」復工復產復學衛生健康全媒體大直播暨小記者帶你看海南》在海南廣播電視總臺正式啟動
  • 海南周刊十年·關注丨周刊中品讀風情海口
    周刊所開闢的「熱點」「海之南」「講譚」「史話」「藝術」「鑑藏」「故事」「行走」「樂活「新知」「往事」「民間」等專欄,更給了記者、編輯施展拳腳的空間和舞臺。  此外,《海南周刊》的讀圖版還刊登過《新海岸》《古村舊業》《晨練》等,讓讀者在光影中體味海口市井生活的氣味。《超級鳥痴盧剛》《鐵騎劉威》《騎行中的愜意生活》《追尋飛天20年》等各種人物、故事報導,挖掘了海口各種生活達人,宣揚了時尚健康的新生活理念。  《海南周刊》主編、海南省文聯副主席蔡葩曾說,海口是一個風情萬種的城市,它的每一扇窗和每一扇門後面,都藏有不一樣的故事。
  • 海南周刊丨海南萬泉河:一條大河訴傳奇
    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見習記者 劉樂蒙發源於五指山的萬泉河,猶如一條五彩繽紛的綢帶,自五指山脈飄然而下,滾滾東流至瓊海市博鰲鎮,投入大海的懷抱。萬泉河全長163公裡,是海南的第三大河,流域面積3693平方公裡。
  • 英文版海南故事《海島天堂》新書在京發布 用國際語言講好海南故事
    不同於一般旅遊手冊只寫「玩什麼」「怎麼玩」,本書從海外遊客的興趣點出發,圍繞七個不同角度的國際性話題來講述海南故事,重點回答「為什麼要來這裡」,激發遊客來華旅遊動機。  「我們挖掘了一個多姿多彩的海南,用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呈現海南的歷史、文化和生活。我們很高興能發掘海南豐富多樣的面貌和新興的發展趨勢,讓海外讀者看到海南的歷史和未來,以及海島上人們真正的生活。」來自英國的撰稿人薩姆·戴維斯談起他的創作感受時表示。
  • 海南周刊|郵品珍藏的海南解放史
    「這是我花了很多心思,輾轉從外地一位集郵愛好者手中換回來的,非常珍貴。」何明志一邊說著,一邊小心翼翼地向海南日報記者展示了這枚紀念郵戳。這枚約一元硬幣大小的郵戳蓋在一張泛黃的紙卡片上,郵戳一角壓著一張半分錢面值的中國郵票。黃紙片連同郵戳、郵票被透明的塑料紙封存著,不易浸水。
  • 海南周刊 | 鴨腳粟、雞屎藤……海南食療養生源流長
    早在2500多年前,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已有「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記載,闡釋「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的食療養生思想。  民以食為天。飲食伴隨人類的誕生而出現,遠遠早於醫藥。
  • 海南周刊十年·關注丨黃照安:黎族器樂 薪火相傳
    ↑  海南日報記者到來時,年近花甲的黃照安攤開一張收藏多年的《海南日報》。那是《海南日報》2007年一期「海之南」副刊版面,整版報導了身兼黎族樂器的收藏者、製作者、傳承者和演奏者黃照安的故事,展現以媒體力量推動「非遺」文化傳承的決心。
  • 海南周刊 呦呦鹿鳴林深處
    我國17種鹿類動物中,尤以海南坡鹿最為珍貴。它們輕靈的身姿曾自在穿梭於丘陵、臺地間,成為瓊島動物界的「顏值擔當」,也曾因人類活動影響而數量急劇減少,一度只剩下44頭,好在人類隨即採取一系列保護措施,幫助其種群逐步繁衍恢復至1000餘頭。這是一個從瀕危走向新生的故事,也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有益啟示。
  • [海南周刊]新時期的海南文學刊物:山魂海韻滋養文學夢
    他記得,解放初期,海南「成冊」的文學雜誌基本沒有,「報紙倒是有一些,但專門開設文學欄目的太少太少,能發表一篇文章就像考中狀元一般」。令年長的文學愛好者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當時的《新海南報》(即《海南日報》前身)開闢有一個綜合性副刊版面,每次刊發的瓊劇、民謠、詩歌、散文、短篇小說等文學作品,都引得大家爭相閱讀。
  • 海南周刊 | 氣味擔當海南花
    本期《海南周刊》特別為您盤點一些有「味道」的植物。  馬纓丹。  在海南的鄉村田野、城市公園,都能找到雞矢藤的身影。它的外形和名字一樣接地氣,多為藤蔓狀,莖蔓細長,葉片呈長橢圓形,末端尖,結出的花小小一點,形似五角星,白紫色相間,在野外看到不難辨認。雞矢藤可做藥用,人們日常食用也能派上用場,在採集大量雞矢藤葉後,揉碎,用其汁液兌入糯米粉、麵粉等原料,可用來製作粑仔、湯圓等小吃,還可製作月餅等糕點。
  • 海南周刊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地球上從沒有任何生物能像爬行動物一樣,一度稱霸整個海陸空世界。它們曾統治地球長達數億年之久,不料卻於「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慘遭滅頂之災,僅剩一些小型且堅強的爬行動物存活至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有三分之一的爬行動物被登記為易危、瀕危,甚至極度瀕危。
  • 海南周刊 |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地球上從沒有任何生物能像爬行動物一樣,一度稱霸整個海陸空世界。它們曾統治地球長達數億年之久,不料卻於「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慘遭滅頂之災,僅剩一些小型且堅強的爬行動物存活至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有三分之一的爬行動物被登記為易危、瀕危,甚至極度瀕危。
  • 中央媒體看海南 |《瞭望》新聞周刊:「海南購」能否代替海外購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柳昌林 陳子薇 夏天10月5日,遊客在三亞國際免稅城購物 郭程攝 / 本刊◇國慶中秋雙節8《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海口、三亞等地的免稅店看到,與幾個月前相比,免稅店生意可謂冰火兩重天。每個店都人山人海,每個收銀櫃檯都排著長隊,古馳、普拉達等奢侈品門店還需限流入店。據統計,「雙節」8天海口海關共監管海南離島免稅購物金額10.4億元、旅客14.68萬人次、件數99.89萬件,同比分別增長148.7%、43.9%、97.2%。
  • 為什麼海南人說話互相聽不懂?
    不僅因為方言眾多 而且就連使用人數最多的海南話 每個地區的海南話的語音和聲調都千差萬別 同樣說海南話 樂東人跟海口人講的海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