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方檢查站
發生慘案的兩艘中國貨船停靠在泰國清盛碼頭,泰國警方第5區科技刑偵處的工作人員正在船上搜集證據
泰國清萊府警察局局長宋唐
泰國、寮國、緬甸深度調查:湄公河的毒王與賭王
主筆◎吳琪 記者◎魏一平 攝影◎關海彤
中午正是「金三角」旅遊碼頭一天中最繁忙的時候,旅遊碼頭就在湄公河的轉彎處。10月5日,這裡不幸成為13個中國船員的遇難地。出事的「華平號」和「玉興8號」只是100多艘往來於瀾滄江-湄公河航道上的船隻中,最為普通的兩艘中國商船,卻因為劫持、武裝分子、泰國警察和事後在船上發現的毒品幾個要素的交織,慘案顯得撲朔迷離。
我們的探訪從距離泰國清盛港不遠的旅遊碼頭開始,試圖還原當天的交火現場,以及泰國參與案件調查的過程。泰國方面對禁毒的敏感神經,把此事的調查更多放在了「金三角」新型毒品泛濫的背景裡。為了進一步了解泰緬邊境上的運毒方式,我們踏上了尋找瑙康的路。距離清盛以西50公裡的美塞,就是泰緬邊境上的一大毒品集散地。而「金三角」近幾年興盛起來的中國人經營的賭場,也成為人們猜測中國人成為襲擊目標的一個因素。
「金三角」的中國身影可謂無處不在。小城清盛就是因為湄公河航運的興起才熱鬧起來的,常住的10萬人口中,擁有戶籍的不足1萬,剩餘的都是來自中國的商人和來自緬甸、寮國的工人。在泰緬邊境的米塞和大其力,中文招牌已經越來越常見。尤其是緬甸一方的大其力,去之前嚮導渲染的危險氣氛,在看到滿大街的中國商品時緩解了很多。這裡的集貿市場就是一個浩瀚的山寨博物館,從手機到衣服鞋子,再到手工藝品、各種電器甚至性藥,大部分都是通過湄公河船運而來的中國商品。至於寮國的「金三角」經濟特區,更是跟中國三線城市的開發區沒什麼區別,中文路牌、人民幣、各地方言,中國保安……
有意或無意間,我們對於湄公河慘案的追尋,拉開了另一條線索——關於中國人在湄公河區域的活動和生存狀況的調查。
雲南社科院研究員朱正明告訴本刊記者,上世紀90年代末,國家有關部門在研究開通湄公河國際航運的時候,主要精力放在了航道行船安全上。「當時『金三角』也確實比較太平,大毒梟坤沙投降了,新的勢力還沒有壯大起來,人的安全問題就沒有做過多準備。」可是,自2008年開始,隨著湄公河航運的日漸繁榮,「金三角」又成了財富聚集之地。後坤沙時代的新生代毒梟漸次壯大,新型化學製劑毒品開始流行,加之緬甸少數民族武裝勢力泛濫,這一區域已經開始變得不太平了。
到底有多少中國人活躍在這一地區,我們很難從官方數據那裡找到答案。湄公河上的貨運,基本被來自中國的商船和船員所主導。按照雲南省的官方數據,截至2011年,湄公河國際航道的船隻共有130艘,其中110艘屬於中國。從航運的貿易交往來看,獲益最大者當屬中國,通過這種低成本的運輸,大量商品直接抵達東南亞國家;其次是泰國,與中國的貿易存在很強的互補性。
活躍在湄公河流域的中國人,呈現出不同的群體:承接國家大型項目的集團和工人、中小民營企業以及跨越邊境謀生的個人。湄公河在某種程度上是個縮影,從中能看到中國人活躍在全世界新型投資區的情景。這不僅讓人聯想到今年初我國政府組織的利比亞撤僑行動,如果不是政府有組織的撤離,我們很難知道中國在利比亞的華人比較準確的數字。
廣受國際社會稱讚的撤僑之外,我們顯然缺乏日常的長線戰略。如果把近幾年中國公民在海外發生的意外串聯起來,中國工人在巴基斯坦、阿富汗遇襲,國外「中國城」遭受的衝擊,菲律賓發生的香港遊客被殺事件等,當中國公民與機構在走出國門的同時,安全防範意識並沒有完全跟上。這其中,國家作為公民的保護者,對於突發事件的處理,則更需提升。
具體到此次事件,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南亞研究室主任趙幹城提到,我國和東協國家之間的經貿往來進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但雙方合作只是初期階段。隨著合作的深入,最初的喜悅期和收穫期會逐漸過去,可能會進入一個矛盾的摩擦期。最近發生的緬甸單方面叫停水電站建設,以及湄公河血案都提醒我們,也許中國需要研究一下如何在交流中確保安全。
湄公河慘案,我們需要獲知真相;不過,我們深入這一區域的調查,在揭示種種迥異我們想像的境況同時,其意則在海外中國公民安全如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