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大家電品牌脫困啟示錄

2020-12-16 中國網財經

  ■海外觀察

  □金旼旼

  富士康將以約60億美元價格控股夏普,成為本周日本媒體鋪天蓋地報導的大事件。夏普,這一日本國寶級品牌即將落入一家臺灣代工工廠之手,深深刺傷了日本產業的自尊心。

  何止夏普?索尼、松下、夏普,日本家電產業的這三張名片近年來集體遭遇經營困境。和冷酷的現實相比,脆弱的自尊不值一文,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脫困。

  夏普、松下、索尼,分別以賣身、轉型、整合的方式試圖走出困境,結果如何尚不可知。但觀察這三種脫困方式,對正處於轉型升級的中國企業來說,不失為一次極佳的學習機會。

  最近五年來,夏普有四年出現巨額虧損。2011年虧損4000億日元,2012年虧損5000億日元,2013年扭虧為盈,但2014年又虧損2223億日元。最新財報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虧損額為1083億日元。

  成立於1912年的夏普可謂百年老店,從平板電視到液晶顯示器,夏普曾有過多個「日本第一」、「世界第一」的創新產品。但近年來,日本企業的一個通病在夏普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即過度重視產品內部升級的「精益求精」,而忽視創新帶來的需求變化和產品替代。

  例如,在夏普最擅長的液晶電視領域,夏普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顯示效果、色域寬度、刷新幀率,以及降低能耗、縮小體積等「精益求精」的研發方向。但問題在於,液晶電視這個行業正處於萎縮態勢,智慧型手機等創新產品已經開始重構人們對於顯示設備的需求。

  陷入困境的夏普在技術方面故步自封以至於尾大不掉,在經營方面則過度保守,遲遲不願引入外國投資。

  事實上,富士康掌門人郭臺銘在2012年就曾提出收購9.9%夏普股份的建議,隨後又拿出7000億日元的夏普重組方案。但孰料日本經濟產業省主管的半官方基金「產業革新機構」半路殺出,既拿不出合理的重整方案,又試圖阻止日本品牌旁落他國。最終,富士康和夏普的合作被拖延數年,也令夏普錯過引入外部投資者重組業務的最佳時機。

  百年老店,如今落得靠賣身脫困,實則也是企業文化過度封閉、僵化的惡果。如今,創新的內涵已不止於「精益求精」,更應當是「開天闢地」,同時國際資本合作亦是大勢所趨。夏普未能及時適應這兩大潮流是其失敗根源。

  和夏普相比,松下的轉型決心則更為堅定。成立於1918年的松下近年來遭遇最嚴峻的經營危機。2012年和2013年,連續兩年出現高達7000億日元的年度虧損。考慮到家電行業扭虧無望,松下迅速做出戰略轉型,把發展重心從B2C轉向B2B。

  今年初,松下就決定將原本負責電視、攝像機以及電話的約400名電子技術人員,集體轉崗至松下旗下的「汽車及工業系統公司」。松下在汽車行業的布局已日漸清晰:投資16億美元在美國內華達州為特斯拉建設電池工廠,投資500億人民幣在山東建立面向中國用戶的汽車電池工廠,斥資5000萬美元在橫濱建設無人駕駛實驗基地……

  除汽車外,松下在LED燈、智能家庭、智能小區解決方案等養老、醫療領域也廣泛布局。通過在重點產業加大布局力度以及拉長產業鏈,松下相較於夏普實現更為成功的轉型。松下2014年盈利1200億日元,預計2015年也將實現大幅盈利。

  和松下的轉型脫困不同,日本另一大電子巨頭索尼的脫困之路是整合。從2008年到2014年,這七年中索尼有六年出現虧損。自小在美國長大、說著一口流利英語的平井一夫臨危受命,以獨特的美式領導方式讓這家老牌日本企業脫胎換骨。

  平井一夫上任後的口號是「One Sony」即「一個索尼」,意在拆除大企業不同部門之間的壁壘,打破山頭林立的局面,提高整體企業效率。同時,他大刀闊斧地砍掉發展前景不佳的筆記本業務,並將連年虧損的電視業務分拆獨立。

  在美國開放文化中浸淫多年的平井一夫對日本大企業的僵化體制極度反感。例如,索尼相機部門不願意將頂級技術提供給手機部門,因為擔心這會影響卡片機的銷量。而在「One Sony」理念之下,平井一夫打通兩大部門,讓相機部門為索尼Z系列手機編寫照相程序並提供鏡頭和傳感器,並讓兩大部門聯合設計無線傳輸照片技術。這一改革結果是,索尼A系列相機已成為目前和移動終端匹配最佳的相機系統,而索尼手機則擁有超越蘋果的拍攝畫質。

  索尼最新發布的2015年財年第三季度(2015年10-12月)財報顯示,公司淨利潤達1201億日元(10.01億美元),同比大幅上漲33.5%。

  夏普、松下、索尼這三家日本老牌企業的脫困經驗總結起來大概有如下三條:以開放心態迎接技術革新和國際資本、以堅定決心實現業務轉型、打破僵化經營體制整合企業優質資源。

  在當今時代,創新速率不斷加快,商品和資本的全球化發展趨勢也日漸明顯。企業要想基業長青,就必須以開放的心態去面對未來。

相關焦點

  • 日本家電品牌緣何集體衰落?
    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國產家電品牌的崛起是有目共睹的。這絕不是簡單的日本衰落問題,國產近幾年確實在技術積累上有了長足的進步。於是放眼全世界,在日本家電品牌日漸式微的時代,那些名滿全球的日本家電品牌現在也都成了半個「國貨」。
  • 日本家電品牌SURE進入中國市場
    新快報訊 記者陳學東報導 日前,日本家電品牌SURE在廣州舉行SURE進入中國的品牌發布會。株式會社石崎電機製作所石崎博章社長與SURE中國合資公司石崎秀兒(廣州)科技有限公司代表一同參與剪彩儀式,並宣布SURE品牌發布。 SURE於1928年創立於日本東京,是日本最早擁有電熱產品專業技術的企業之一。為日本鐵道部及國防部等政府部門提供相關產品,與松下、東芝、日立均為戰略合作夥伴,為其提供相關領域解決方案。
  • 日本家電消亡史
    、洗衣機、黑白電視機「三大神器」的說法,在其後1955-1961年「神武」、「巖戶」經濟景氣周期中,家電與服裝、縫紉機、自行車等成為當時日本社會消費的主角。 日美同盟關係建立也推動了美國文化滲透,使得日本國民憧憬美式生活方式,「三大神器」、「私家車」、「個人住宅」等陸續成為了日本國民美式新生活的代表,「消費即美德」、「越大越好」成為當時日本社會的消費心理,諸如吸塵器、麵包機等典型的西式家電也在這一時期加速普及。
  • 夏普東芝被收購 日本家電企業敗在哪?
    根據協議,該交易完成後,東芝家電將繼續開發、製造並銷售東芝品牌的白色家電產品,如冰箱、洗衣機、吸塵器及其他小家電產品等。  美的表示,收購東芝白色家電業務是美的集團落實全球經營戰略關鍵一步,美的和東芝家電業務的有效整合,將進一步推動美的成為亞洲乃至全球白色家電的領先企業,在包括日本、東南亞在內的重要市場取得顯著的業務規模和強大的分銷渠道,並在專利技術應用及品牌方面獲得在全球家電領域擁有較高知名度和突出實力的東芝強力支持,從而進一步推動與夯實美的集團全球運營的基礎,提升全球競爭實力。
  • 日本家電品牌國有化 東芝彩電能否涅槃重生?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日本家電品牌正在淡出中國市場,雖然在大陸的合資中還持有一定股份,但是持比越來越低。日系家電正逐漸演變成帶有日系風格的國有產品。曾經日本家電的獨門絕技,在中國這個全球最高效的協作體系中,慢慢走向了融合和分化。
  • 中國家電打趴日本家電,令人意外:日本家電敗走是因為質量太好?
    曾經在家電市場,日本品牌在我國市場能夠佔據一定話語權,負責加重電器採購的沒人不知道松下、日立、東芝的牌子。日本家電產品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這段時間,在我國的家電市場是著實輝煌過。很多家庭會認定日本品牌的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等大型家電,哪怕價格不算便宜,也會有很多人認為這些品牌的質量很好性價比高,家中購入一臺電器能夠用很多年,設計也十分地吸引人,日本家電一度受到追捧。但是這幾年,日本家電在我國好像悄悄沒落了。
  • 日本雜貨品牌「無印良品」官網售賣家電產品
    日本雜貨品牌「無印良品」官網售賣家電產品來源:聯商網2014-03-01 20:26  競爭不只是在家電品牌之間,任何一個外來者都能成為一匹「狼」。  日本雜貨品牌「無印良品」也悄然開賣家電了。  在無印良品日本官方網站上,冰箱、電飯煲都已經開始接受預約。據悉,此次發布的產品多達7種,還有洗衣機、榨汁機、電熱水壺、微波爐、烤麵包機、烤箱。  一如無印良品的簡約的設計,新推出的家電系列由擔任無印良品產品設計師多年的深澤直人監製,不論外觀還是功能上都保持著深澤直人一貫的設計風格,簡潔、柔和且注重人性化的使用細節。
  • 日本上升最快的家電品牌,迅速佔領年輕人市場
    導語:眾所周知,日本的家電電器品牌一直是憑著做工細膩、以人為本的設計,在全球市場有著較好的口碑,在國內家聞戶曉的品牌有:索尼、松下、東芝、日立、大金、三菱等等品牌,今天我們來談一下近年在日本市場上升較快的,設計較前衛的家電品牌:虎牌、BALMUDA/巴慕達、IRIS/愛麗絲、YAMAZEN
  • 日本家電為敗走中國,中國家電崛起,日本家電敗因竟是質量太好?
    松下、日立、東芝等日本老牌家電曾在中國消費者眼裡便是高質量、好口碑的代名詞,如今,它們在家電領域卻呈節節敗退之勢,有的退出了家電市場,有的被中國企業收購了家電業務,其他的也在逐漸丟失市場份額…… 這些足以證明,日本企業已經在中國家電市場已失去了核心競爭力,而海爾、格力、美的、小米等國產家電品牌的底氣卻越來越足
  • 日本超市巨頭再次進軍家電零售市場
    日本超市巨頭富士株式會社日前宣布,再次進軍2008年撤出的家電銷售市場。  據悉,該公司目前已經與日本第二大家電連鎖巨頭榮電集團旗下的Edion WEST籤訂FC(加盟)契約,後者將其Deodeo品牌以店中店(家電銷售專區)的方式進入富士旗下96家自選超市門店。
  • 日本家電量販店澱橋相機成就雙冠王的三大法寶
    ),平均單店300.3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71億元),成功登頂日本家電量販店業界「網店王」,並蟬聯「大店王」寶座,成為日本家電量販店行業史上(約70年來)首個「雙冠王」。不僅僅包括家電,數碼等家電,電子產品,日用百貨,雜貨,有機蔬菜,甚至新鮮烘培食品也可以通過該店網上商城訂購。
  • 日本家電品牌,「闖入」中國42年,打敗海爾、格力,年賺5300億!
    導讀:日本家電品牌,「闖入」中國42年,打敗海爾、格力,年賺5300億!在中國的家電市場上,最近這幾年也崛起了不少的家電品牌,像格力、美的、海爾、TCL、長虹等品牌都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品牌;但我們仔細地觀察中國的家電市場,我們會發現在中國還有一大品牌的家電也十分的受人歡迎,它就是松下家電,這是一個擁有100多年歷史的老品牌了,但是松下卻不是一個中國品牌,而是隱藏在中國長達42年之久的日本家電巨頭品牌!
  • 日本百年家電品牌,年營收5264億,力壓美的、格力、海爾
    買家電大家首選哪個品牌?美的、海爾還是格力? 經過多年發展,去年我國家電市場銷售規模超8000億元。龐大的市場下,主要有美的、格力、海爾等頭部品牌。 也就是說,現在大眾買家電產品,大概率會選擇這些本土品牌。
  • 日本超市巨頭宣布再次進軍家電零售市場
    日本超市巨頭富士株式會社日前宣布,再次進軍2008年撤出的家電銷售市場。  據悉,該公司目前已經與日本第二大家電連鎖巨頭榮電集團旗下的Edion WEST籤訂FC(加盟)契約,後者將其Deodeo品牌以店中店(家電銷售專區)的方式進入富士旗下96家自選超市門店。
  • 日本家電敗走中國,只因質量太好?中國家電的崛起靠的是什麼?
    但是在上個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國內家電行業的「領頭羊」並不是這些國產品牌,當時國產家電普遍都不慍不火,絕大多數人更願意買日本的家電品牌,包括松下、日立、東芝等等。尤其是像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等大型家電,日本的這些品牌在國內十分受歡迎,即使當時的價格十分昂貴,依舊有很多家庭會選擇購買,這主要就是因為日本的家電質量很好,設計十分人性,買一臺家電能用很多年。只不過,日本家電在中國的熱度在近些年逐漸開始冷淡,包括松下、東芝這些大品牌,線下商店越來越少,顧客也在不斷減少。
  • 日本家電產業史:成長期,大家電全面普及 - 樂晴智庫
    前 言:作為日本製造業的核心代表之一,日本家電產業曾經書寫過輝煌的歷史,其發展歷程對於中國家電業有著重大借鑑意義,本文力求從經濟與消費的大背景下來還原日本家電產業發展的全貌,綜合日本經濟發展、消費結構、消費主體以及消費價值觀等層面的變遷。
  • Jya美學家電進入日本市場 蔦屋家電獨家首發
    近日,Jya美學家電與蔦屋家電首次合作,為人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提案,宣告Jya美學家電正式登陸日本市場。此次Jya新光檯燈入駐蔦屋家電將進行為期三個月獨家售賣,其中錫器灰、冰河銀售價9800日元,紅色限定款售價12800日元。
  • 陳言:日本家電巨頭接連淪陷 中國企業獲得品牌和技術的機會到了
    又一家日本巨頭的家電業務淪陷了。 日本家電企業虧損 已司空見慣 3月17日下午5時30分,日本東芝總公司就與中國美的集團合作內容正式對外發布。 更大的看點是東芝把家電業務轉讓給美的集團一事。3月17日下午,東芝方面對筆者說,該公司與美的就相關事宜達成了「基本合意」。 「東芝將家庭電器事業一半以上的股票轉讓給美的公司。在交易完成後,東芝家電將繼續在全球開發、製造並銷售東芝品牌的白色家電產品,例如:冰箱、洗衣機、吸塵器以及其他小家電產品等。」
  • 日本品牌日立,家電不及國產品牌,另闢蹊徑,成中國電梯銷量霸主
    30年之前進入我國千家萬戶的冰箱、彩電、洗衣機等優質電器多來自於日本的松下、索尼、日立、夏普等品牌,但現在放眼望去,進入中國家庭的家電基本已經被國產品牌佔領,美的、海爾、格力等本土品牌成為了中國人選購家電的首選。
  • 國產老品牌的逆襲:4年銷量暴增18倍,它成日本家電市場的大黑馬
    在世界範圍內,家電行業由歐洲、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家的家電企業佔據主要市場,在某種程度上,日本的家電企業在亞洲區域內引領著一些重要的技術革新,本土的家電競爭非常激烈,想要進入該市場更是難上加難。某些韓國家電企業則選擇了低價策略,想要撬開日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