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直播「江南春」,鏡頭下欣賞王羲之、文徵明精品

2020-12-13 齊魯壹點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日,備受關注的上海博物館年度大展「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在今天中午採取時下最熱門的直播方式,提前劇透給觀眾。

此次展覽亮點和看點紛呈,跟隨著直播鏡頭,由上博工藝研究部副研究館員谷嫻子帶領導覽,深度解析了諸如宋拓本王羲之《行草書秋月帖頁》、文徵明《江南春詞意圖卷》、任薰《愙齋汲古圖卷》、《康熙南巡圖的粉本》、《姑蘇繁華圖》,以及南宋吉州窯木葉貼花盞、明代朱稚徵的「竹雕高士圖筆筒」、計元儒琴等重點展品。

跟隨著直播鏡頭的流轉,屏幕前的觀眾可以發現,「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的展覽框架已基本成形。展廳布置得曲徑通幽,廳內時而浮現的典型的江南建築剪影顯現出典雅精緻的江南韻味。

布展效果圖

在直播剛開始,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即通過一段視頻,來闡釋上博辦這個「江南文化藝術展」的初衷及意義。楊志剛表示,上博舉辦過諸如虞山畫派、婁東畫派、董其昌書畫藝術和青龍鎮考古,顧秀、竹刻等數10場與江南相關的特展。2018年上海市提出要全面打響紅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此次再度舉辦江南文化層面的專題展覽,意在弘揚文脈,助力發展。

據悉,本次江南文化藝術展將展出文物197件中,涵蓋玉器、青銅器、陶瓷器、書畫古籍、畫像磚、家具、印章、犀角器、竹木器、玻璃器等諸多的門類,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展覽。在內容策劃和展陳設計上也將努力突破時間脈絡,突破單一門類,側重文物闡釋,講好江南故事。

直播鏡頭中的文徵明繪《江南春詞意圖卷》

重點展品迭出展現繁華富庶江南

在上博工藝研究部副研究館員谷嫻子的導覽下,首先來到的是展櫃前一件與王羲之相關的書法作品——北宋拓《淳化閣帖》。鏡頭對準的這一頁是宋拓本王羲之《行草書秋月帖頁》。據講解專家谷嫻子介紹,這是王羲之寫給他友人的一封信,它起首的第一句「七月一日羲之白」,故而又叫《七月帖》。東晉的衣冠南渡對於江南文化發展是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王羲之他的祖籍在琅琊,如今的山東臨沂市區,在南遷當中,他是從山東去到了江南,現在的浙江紹興地區。

「這封《七月帖》就是王羲之在紹興寫的。7月1日在古代的立法當中,它是立秋後的頭一天,文人墨客在這一天都會感時悲秋。王羲之也是這樣子的,從他裡面句子』忽然秋月,但有感嘆』中可以體會到。」至東晉以後,江南就變得與從前不同,人文薈萃,雅士代出。

宋拓本王羲之《行草書秋月帖頁》(又名《七月帖》)上海博物館藏

《行草書秋月帖頁》之後,鏡頭又引領來到《愙齋汲古圖卷》。據介紹,《愙齋汲古圖卷》分為上下兩卷,現在展出的是上卷。畫幅中央坐著的這位主角是吳大澂,吳湖帆的祖父,他是清代有名的金石家和收藏家,可以看到他和他的客人對坐交談,周邊環繞的全是他的珍藏。「吳大澂早年在西安買到了一件周代的鼎,釋讀出鼎上面有一個文字是「愙」,所以他把這個鼎叫做「愙」,自號「愙齋」,圖卷也因此得名《愙齋汲古圖卷》。」

鏡頭中的《愙齋汲古圖卷》

在古代的文人生活當中,文士時常在書齋裡面做一些很高雅的事情,寫字畫畫、鑑古藏珍都是重要的日常消遣。吳大澂過眼的文物珍品大概有上萬件,其中是以青銅和玉器為主的,《愙齋汲古圖卷》卷上面每件珍品他都有提名並做過考證的。 通過這幅畫卷,也反映了古代江南文士閒適雅逸的生活狀態。

任薰 愙齋集古圖卷(部分)

另一件描繪江南風景,反映江南生活的作品是明·文徵明繪《江南春詞意圖卷》。

直播過程中還邀請了電視節目主持人曹可凡、江南文化研究、上海史研究專家熊月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專職副主席任小文等嘉賓助陣,共同解析江南文化研究以及展覽背後隱藏的學術話題。

文徵明 《江南春詞意圖卷》(局部)

「這張畫非常的精巧,一條河流把整個畫面分成左右兩個部分,有挑著擔子趕路的人,亭中也有幾個非常閒適的人,想必是一些文人。河對岸是林木蔥蘢、屋舍儼然。整幅畫幅顯示出了江南的這種溫潤、秀美和閒適。」主持人說。

文徵明 《江南春詞意圖卷》(局部)

文徵明有粗筆跟細筆的兩種風格,今天的作品是他細筆的風格,主要來源於趙孟的小青綠,他還有粗筆來源於沈周和吳鎮的一些風格。文徵明的青綠山水比較淡雅,有別於宋代青綠山水的那種濃豔整個的畫面非常的活潑有生氣。

文徵明 《江南春詞意圖卷》(局部)

文徵明受元四家的影響很大,尤其是趙孟。後世的很多畫家都非常喜歡文徵明。「而且文徵明也比較長壽。在他去世前一年,我們看到他寫的小楷還是比較溫潤,工整。總體而言吳門四傑可以說是元四家一脈相承,但是又有自己的這種特色。」

文徵明 《江南春詞意圖卷》(局部)

這幅作品還值得一說的是它的詞意圖。「它的題跋沒有展示出來,實際上是根據倪雲林的《詞意圖》。倪雲林的詞相對來說比較憂傷和惆悵,因為中國文人在元代受到異族的壓迫之後,內心會有一些惆悵。可是在文徵明的畫裡頭完全看不到那種陰鬱和憂傷,有的是江南春天的那種生命的勃發,所以這張圖是非常典型的。」

吉州窯木葉貼花盞

直播當中,導覽專家還向觀眾詳細介紹了《康熙南巡圖的粉本》、《姑蘇繁華圖》等巨作。《康熙南巡圖的粉本》被陳列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進門的序廳,進來入口大家就會直接看到,這幅長卷本身有30多米長,可以說是一幅巨卷。歷史上康熙皇帝曾經6次南巡,他在第二次南巡結束之後,召集了很多江南的畫家來共同繪製當時的康熙南巡的盛典。

《康熙南巡圖》的定本一共有12卷,分散於世界各地 ,上博此次展出的是第7卷的粉本,表現的是從無錫到姑蘇的這一段。因為粉本它還只是一個比較概括式的稿本,所以上面的人物畫的比較粗,尤其是康熙南巡圖一定要有康熙的,可是在粉本裡面卻沒有康熙皇帝,只是用一個華蓋來示意它的位置。很可惜康熙南巡圖第7卷它的定本正本已經流散到海外去了,所以這一卷粉本就非常的珍貴,這次上博也是專門為它定製了一個展櫃,展出4米多,竭力呈現當時盛景。

清·徐揚《姑蘇繁華圖卷》(局部),遼寧博物館藏

江南的歷史有幾段非常重要,即以南京為中心的六朝時期,以杭州為中心的唐宋元時期,那以蘇州為中心的明清時期。展品《姑蘇繁華圖》稱為研究蘇州的百科全書。它表現的就是明清時期蘇州的城鎮風貌,有人細細的數過這上面的人、建築、橋梁,畫了1萬多個人,400多座橋。

「我想重點提一下的是這上面有200多塊商家的招牌,反映的是蘇州的當時的商品經濟的繁盛。」導覽專家說,「明清時期,這裡並不是政治的中心,所以它是以經濟和文化來吸引人,而且很重要的是招牌裡面很多店鋪,賣的不僅是江南本地的土產,還賣外地的一些名產,甚至還有海外的。」所謂「經濟繁榮之地必為文化繁榮之所」,通過這幅圖我們也可以想像得到,當時江南人的生活一定是相當富裕的。

展區的最後一部分則重點呈現上海。明清蘇州之後,說到江南,上海的地位非常重要。最後一個展區也是第一次嘗試將這麼多材質種類的東西放在一個中心櫃,包括書畫、印章、墨、硯臺,竹雕等。

明 朱稚徵 高士圖筆筒

展覽背後的江南意蘊

「江南」自古以來,不僅是一個自然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和社會的概念。早先,在漢代人的概念中,江南地域十分寬廣,今天的湖北南部和整個湖南都能被稱為江南。

而後唐人劃天下為十道,其中「江南道」為長江以南,自湖南西部以東直至海濱的廣大地區。但實際上,唐代的「江南」常常超出這一範圍,韓愈「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之八九」,將江南的概念擴大到了江淮以南、南嶺以北的整個東南地區。

待到明清時期,「江南」行政概念逐漸弱化,經濟意義上的「江南」越來越明確,專指傳統的浙西、吳或三吳地區。這些地區的經濟遙遙領先於全國其他地區,且備受國家依重。江南,也成了人們心中富饒美麗、如詩如畫的「天堂」。

顧繡三酸圖鏡片

據介紹,此次展覽從2018年6月就開始籌備,除了館內的文物專家,還有館外的學術顧問,其中熊月之就是顧問之一,本次直播他也來到現場,與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專職副主席任小文進行對談。

相關焦點

  • 上海博物館直播「江南春」,鏡頭下欣賞王羲之、文徵明精品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日,備受關注的上海博物館年度大展「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在今天中午採取時下最熱門的直播方式,提前劇透給觀眾。跟隨著直播鏡頭的流轉,屏幕前的觀眾可以發現,「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的展覽框架已基本成形。展廳布置得曲徑通幽,廳內時而浮現的典型的江南建築剪影顯現出典雅精緻的江南韻味。布展效果圖在直播剛開始,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即通過一段視頻,來闡釋上博辦這個「江南文化藝術展」的初衷及意義。
  • 國際博物館日|上博直播「江南春」,走近文徵明任薰精品
    今天是5月18日國際博物日,備受關注的上海博物館年度大展「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在今天中午採取時下最熱門的直播方式,提前劇透給觀眾。直播鏡頭中的文徵明繪《江南春詞意圖卷》重點展品迭出 展現繁華富庶江南在上博工藝研究部副研究館員谷嫻子的導覽下,首先來到的是展櫃前一件與王羲之相關的書法作品——北宋《淳化閣帖》「最善本」第七卷,宋拓本。鏡頭對準的這一頁是宋拓本王羲之《行草書秋月帖頁》。
  • 文徵明《江南春》:靜中優遊,平常心即道
    文徵明的畫有一種貼近生命情趣的真實。徵明的畫不似黃子久作品中那般的仙氣邈邈,也不似雲林那般剝去世俗生活的清冷氣,他的作品往往是當下生活最為直觀的生命體驗與感受,或與友人飲茶賦詩,或在江波中蕩舟賞月。他的畫融入到了具體的生活情境之中,這也令他的作品看似「淺顯」,然則所呈現的是真正的生命真境。《江南春》所表現的平遠湖山美景,也正是徵明在78歲時當下生活的寫照。
  • 文徵明 傳世書法
    聖王和令思行慶,次第頒恩下九州。行書午門朝見詩軸 上海博物館藏 紙本 縱130.4釐米 橫28.7釐米。右雪後早朝徵明」。凡五行六十三字。用筆勁健,奔放自如,通篇氣息暢通,渾成一體,毫無板滯之感。為文徵明書作中精品。
  • 89歲文徵明寫完此書法,安靜離開世界!如今成臺北博物館鎮館之寶
    今天小七為大家介紹的這位書法名家叫文徵明,他是明朝有名的書法家、繪畫家,文徵明的才華非常的高,因為精通詩、文、書、畫,所以也被後人稱為是「四絕」全才,可見文徵明的才華也是非常的高,今天小七為大家介紹的這幅書法作品可以說是非常的珍貴,是文徵明89歲所寫的生前最後一幅書法作品叫《獨樂園記》,這幅書法作品非常的珍貴,如今被珍藏在了臺北故宮博物館,成為了鎮館之寶。
  • 【法書欣賞】明 · 文徵明《行書七律詩大軸》
    【法書欣賞】明 · 文徵明《行書七律詩大軸》
  •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文徵明與《赤壁賦》
    68歲/前赤壁賦扇面/小楷/上海博物館1539/70歲/後赤壁賦卷/小楷/上海博物館/陸治補圖1540/71歲/赤壁圖/《聽帆樓書畫記》卷二1541/72歲/赤壁賦/楷書/《聽帆樓書畫記》卷二1541/72歲/前赤壁賦卷/行書/首都博物館/錢轂補圖1543/74歲/前後赤壁賦並跋/楷書/《珊瑚網書錄》卷十五/文嘉補二圖
  • 國際博物館日|文徵明巨幅《五瑞圖》僅展三日,曬寶也是雅集
    「5·18國際博物館日」之際,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推出國際博物館日特別策劃項目,難得展出了一件館藏高近1.89米的巨幅文徵明《五瑞圖》,而且僅在5月17日至19日展出三天。這三天裡,圍繞這件館藏作品,同步開啟名為「存天雅集·博物賞識」系列的線上直播與線下雅集。
  • 文徵明|傳世書法
    聖王和令思行慶,次第頒恩下九州。行書午門朝見詩軸 上海博物館藏 紙本 縱130.4釐米 橫28.7釐米。右雪後早朝徵明」。凡五行六十三字。用筆勁健,奔放自如,通篇氣息暢通,渾成一體,毫無板滯之感。為文徵明書作中精品。
  • 文徵明與倪瓚:都是一代大師,卻是兩種不同的人生
    文徵明 山水圖卷 局部 大都會博物館藏 現存文徵明較早的仿倪瓚畫作是其正德七年壬申(1512年)所作的《山水卷》,此卷現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筆者並為見其圖或照片,因此無法定論此作風格。
  • 明 文徵明 掃地焚香帖 上海博物館藏
    文徵明《掃地焚香帖》,縱23.5釐米,橫40釐米,上海博物館藏。此詩一記為沈周作,一記為文徵明作,內容稍有差別。
  • 文徵明巨幅《五瑞圖》僅展三日,曬寶也是雅集
    「5·18國際博物館日」,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推出國際博物館日特別項目,難得展出了一件館藏高近1.89米的巨幅文徵明《五瑞圖》,而且僅在5月17日至19日展出三天。 這三天裡,圍繞這件館藏作品,同步開啟名為「存天雅集·博物賞識」系列的線上直播與線下雅集。
  • 明代大師文嘉精品畫作欣賞<文徵明次子>
    文嘉(1501~1583),字休承,號文水,明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文徵明仲子。吳門派代表畫家。初為烏程訓導,後為和州學正。
  • 【法書欣賞】 明 · 文徵明 書札冊
    【法書欣賞】明 · 文徵明 書札冊
  • 文徵明激動地給祝枝山寫信:你快來,我發現了王羲之的書法真跡!
    文徵明背景:文徵明,是明朝四大才子之首,與唐伯虎,祝枝山都是鐵哥們。這一日,文徵明發現了一件稀世的珍寶,於是,他便寫信邀請他們來一起欣賞和題跋。明朝四大才子文徵明書法尺牘《文衡山致希哲感懷帖》,講的就是文徵明發現了王羲之的墨寶,邀請好友祝枝山前來一同欣賞的信札,信札的尺寸高28釐米,長度43.5釐米。
  • 文徵明的墨梅藝術:清極不知寒
    圖1 明代 文徵明滸溪草堂圖卷(文徵明)  江蘇蘇州 潘文協  宋代以後,格物之學興起,影響了花卉畫的全面興盛。  文徵明大有花竹之好,自家停雲館之前後,有竹、有梅、有蘭、有菊,吟詠之不足,則形之於繪畫,凡工筆、沒骨、寫意、雙鉤,皆各擅場。  蘇州博物館於2012年正式啟動「明四家」系列學術展覽,首展」沈周特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應。
  • 文徵明行草書作品欣賞:美文美書,美不勝收
    文徵明的行書書法作品,流傳於後世的數量也是極其豐富的,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赤壁賦》、《樂志論》、《遊西山詩十二首》、《秋聲賦》、《琵琶行》、《獨樂園記》等。文徵明的行書嫻熟自然,溫文儒雅,不激不厲,清麗灑脫,沉靜勁健,牽絲美妙,映帶優雅,使轉隨心,有呼有應,俯仰生姿。明人陶宗儀在他所著的《書史會要》裡這樣評價文徵明:「待詔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筆法,大書仿涪翁尤佳,如鳳舞瓊花,泉鳴竹洞。」陶宗儀對文徵明的小楷和行草書法,真是妥妥的美評。
  • 遒勁流暢——文徵明 行書《黃州竹樓記》欣賞
    75歲行書《黃州竹樓記》殘本文徵明75歲行書《黃州竹樓記》殘本文徵明75歲行書《黃州竹樓記》殘本文徵明75歲行書文徵明75歲行書《黃州竹樓記》殘本文徵明75歲行書《黃州竹樓記文徵明75歲行書《黃州竹樓記》殘本文徵明75歲行書《黃州竹樓記》殘本
  • 文徵明最巔峰的行書作品,這字不輸王羲之《蘭亭序》!
    文徵明《獨樂園記》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倆,都是書法史上的代表人物,但是其行書風格,卻是兩種走向。文徵明《獨樂園記》在所有的行書中,最富有盛名的莫過於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其真跡已經流失,
  • 明代書法家文徵明小楷《跋右軍​十七帖​》欣賞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也作璧),後來又改字徵仲,祖籍衡山,自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齋名停雲館。長洲(今蘇州)人,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文徵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文徵明書法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