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善寺迎請的彌勒菩薩聖象圖)
陝西韓城市慶善寺恭請彌勒菩薩即將到位,歡迎善男信女發心做功德培福報。彌勒菩薩到位後急需供奉在天王殿(山門)正中間,目前安奉彌勒菩薩底座尚未施工,特給信眾留點培福報機會,凡予做功德的善男信女抓緊時間與本寺釋無過師父聯繫:15909132667,或者課堂 禪師居士:15029637787.功德無量!南無阿彌陀佛!!!
(慶善寺釋無過師父法相)
造佛菩薩像的功德利益:
世間法都是無常的,佛的法身雖然不生不滅,但應跡在世間的色身卻是遵從世間的生滅規律而歸於涅槃,所以造像來住持佛法就有著特殊的意義。
儘管佛像只是銅木泥瓦紙絹等,但其能表現出佛、菩薩、羅漢等聖人的尊容,讓執相眾生得以瞻禮,受其感化。
如憍梵波提過去生曾是牛身,在一佛堂旁邊吃草,見佛尊容,生大歡喜心,因此後得為人身,隨釋迦牟尼佛出家修習佛法,證得了阿羅漢果。因此,在佛入滅後,以造佛像來住持佛法,其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首先,能消宿業。當年佛在世時,上升到忉利天宮為母說法,大眾遍尋不見,優填王渴仰之極,便造出了第一尊佛像。佛回到人間後,便升座說法,開示了因造佛像雖有種種惡業而不受惡報的功德利益。
第一,造像功德能滅五逆罪。雖犯有五逆極重之罪,應墮無間地獄,但因造像功德而得速離,或生人間,或生天上,或證聖果。
第二,能滅破佛法身罪。破佛法身罪即非法說法,法說非法,不通懺悔,永處地獄,受苦無期。如是之人,若能信心造佛形象,先前所造惡業,現生重罪輕受,後不墮地獄。
第三,能滅盜三寶罪。盜三寶物,在盜罪中最重,罪在阿鼻地獄。若能發心造佛像,即得滅昔日之罪。
第四,能滅波羅夷罪。波羅夷在戒律中為最重之罪,犯此者即失比丘位,墮阿鼻地獄。若能發心造佛像,一切業障皆得消除,乃至當證無上菩提。
其次,增長福德。佛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言:「若有人以眾雜彩而為繢飾,復熔鑄金、銀、銅、鐵、鋁、錫等物,或有雕刻旃檀像等,或復以珍珠螺貝錦繡織成。若泥若丹土白灰,如是等物,隨其力分而作佛像,乃至極小如一指大,能令見者知是尊容」,「如是之人於生死中雖複流轉,終不在貧窮之家,亦不生在邊小國土下劣種姓之家。是人常生轉輪聖王家,有大種姓之家,所生之處常遇諸佛事供養。或得為王,或作帝釋、夜摩天王、兜率天王、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人天快樂靡不皆受,如是福報相續不絕」。
附錄:彌勒菩薩為何坐在寺院山門正中間
常去各地寺院的信眾發現,大多寺院在進了山門入天王殿後,正中映入眼帘的第一尊菩薩像都是袒胸露腹的大肚彌勒菩薩,卻並不是正襟危坐說法或禪定的法像。他那笑口常開,大腹便便,和藹可親的模樣不禁讓人心生歡喜。彌勒亦稱慈氏,代表慈悲,未來將從兜率天內院下生於人間,將成為賢劫第五尊佛。佛教寺院之所以將彌勒菩薩置於寺院的第一座殿堂中,有其特殊的含義。
我國五代梁唐時有一位布袋和尚,不僅形象奇特,思想更是超脫。在他化緣的過程中,曾遇到很多人的白眼,有的人還往他布袋中投入石塊或者小魚,甚至遭人戲弄,他不作辯解也不以為意,過著「一缽千家飯」般居無定所孤身雲遊的生活,卻胸懷豁達、安貧樂道,常將自己化緣所得的東西分發給那些需要幫助的窮人或孩子。
相傳這位布袋和尚就是彌勒的化身,以後寺院中的彌勒菩薩,漸漸變成了布袋和尚大肚子的形象,更有配楹聯曰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這正是彌勒菩薩的寫照。
彌勒菩薩應化人間的示現具有慈悲、忍辱、寬容與樂觀等象徵意義,也展示著大乘佛教的普世情懷。將大肚彌勒置於寺院第一座殿堂中,是顯莊嚴於詼諧,現慈悲於揶喻,一方面能讓有緣接觸佛法之人生歡喜之心,更是為了讓我們打開心胸去待人處世之時,能夠從彌勒菩薩這些品格中得到啟迪,不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能樂觀豁達、榮辱不驚,少計較是非愛憎,多以責人之心責己,以寬厚之心待人,大度(肚)容人,廣結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