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都朝廷和鎌倉幕府的反應看元朝給日本的國書是否「低姿態」

2020-12-25 一之橋

至元三年(1266年)八月,元朝的統治者忽必烈向日本派出使者,「命兵部侍郎黑的,給虎符,衝國信使,禮部侍郎殷弘副之,持國書使日本。」從遣使和國書的內容看,忽必烈未必有出兵東徵日本的打算。除了有對南宋的戰略考慮,在他心中,更多的是覺得,憑藉蒙古帝國的橫掃歐亞,滅國數十的餘威,一個小小的日本國,在接到國書後,定會主動稱臣來朝。這一切在他看來是理所當然。

今日看一本日本學者寫的中國歷史書,其中關於這篇國書卻有另外的看法:

「以往有這樣的看法,即認為由於書信的內容盛氣凌人、要挾日本,所以日本只能這樣做。但那是一種誤解。與歷代中國王朝的外交文書相比較,倒不如說蒙古的書信姿態低的驚人。不能認為忽必烈一開始就有意開戰。」

以下是國書內容:

上天眷命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遐方異域畏威懷徳者不可悉數朕即位之初以高麗無辜之民久瘁鋒鏑即令罷兵還其疆域反其旄倪高麗君臣感戴來朝義雖君臣而歡若父子計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麗朕之東藩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布告朕意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不宣至元三年八月日

元朝給日本國書

從字面來看,這封國書確實出現了講信修睦、結好、親睦,不像是一封拋開所謂的先禮,不過是以大國自居,對自身強大軍事實力威懾的強大自信,以及元朝重用漢臣、漢族的文化自信。哪來的姿態低的驚人?

蒙古帝國的締造者成吉思汗曾經對部下說:「男子最大的樂趣,在於壓服亂眾和戰勝敵人,將其根絕,奪取其所有的一切,迫使其結髮之妻痛哭,騎其駿馬,納其美貌之妻妾以伺枕席」從成吉思汗這番吃赤裸裸的表白中,可以看出蒙古民族對武力徵服和野蠻掠奪的痴狂。蒙古帝國到處擴張、建立封國領地的侵略傳統,蒙古帝國的疆域以驚人的速度迅速膨脹,幾乎佔領了歐亞大陸的大部分。

成吉思汗還告誡他同樣野心勃勃、精力充沛的子孫們:「天下土地廣大,河水眾多,你們盡可以各自去擴大營盤,佔領土地。」而他的子孫忽必烈滅亡南宋後,統一中國,建立了「北逾陰山,西及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的版圖空前遼闊的元朝。這樣野心勃勃的元朝統治者會向一個狹小島國發一封低姿態的國書?居然還是低姿態求對方臣服的國書。

成吉思汗

我們看看日本收到忽必烈「低姿態」國書的反應。

在收到國書後,日本的京都朝廷的看法是,應該以平等立場對蒙古提出的通好要求予以回書婉拒。日本天皇這種認為兩國平等關係的觀念不是僅僅面對強大的元朝,在隋朝大業三年(607年),日本天皇給隋煬帝楊廣的國書中就有「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出天子無恙」日本這篇外交辭令中以日出處、日沒處來定位日本和中國,就明顯表達了日本國認為兩國關係是平起平坐的關係。

日本國雖處狹小島嶼在面對強大的天朝還是有其說出不來的自信。

雖然嘴上說以平等關係予以婉拒,但是京都朝廷的反應卻很誠實。面對強大蒙古的入侵,日本朝廷派遣使者到京都附近的神社及寺院進行「異國降服」的祈神活動,他們在神社舉行獻祭祈求戰神保佑,同時在寺廟舉行法會祈求佛祖保佑,甚至連太上天皇也出家為僧,祈求能以身代國死。

何止是京都朝廷,整個日本在蒙古軍事入侵的威脅下朝野震動、人心惶惶。人人都籠罩在一片「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氛圍裡。

忽必烈東徵日本

哪怕實權在握的鎌倉幕府對這封國書的態度是「國書內容無禮,不必回書」。哪怕鎌倉幕府統治者更是表現了超乎尋常的自尊與自信,自稱:「日本永號神國,非可智取,非可以力爭。」但在面對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鎌倉幕府不得不開始進行一系列的軍事部署,以防備蒙古大軍可能到來的入侵。

鎌倉幕府命令西國的地方加強沿海的戒備,以太宰府為中心,修建防禦工事。而且命令東國武士儘快西遷到西國領地,不僅聽命於鎌倉幕府的武士被動員起來,就連地方豪族也在宣傳的保衛朝廷的大義之下被動員了起來。幕府甚至還從朝廷那裡獲得了動員寺院、莊園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授權。在部署預防元朝侵入的軍事部署的同時,鎌倉幕府也將自己的勢力滲透進了此前一直難以進入的日本西部。

綜上,雖然鎌倉幕府在面對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時,不僅不接受元朝的通好,也不畏懼元朝的威脅,甚至還斬殺元朝的遣信使者。但從日本國內,京都朝廷和鎌倉幕府的布置與反應,我們還是看出這封所謂的「低姿態」的國書給了日本國大多的威懾。

相關焦點

  • 鎌倉幕府和室町幕府統治下的日本
    源氏在自己的根據地鎌倉建立了天皇政府以外的新政府——幕府,源氏集團首領源賴朝成為新政府的首腦,稱「徵夷大將軍」,掌握了以前京都天皇政府所有的權力。天皇雖未被廢除,但已成為傀儡。從此, 日本進入了軍事封建貴族專政即幕府統治時期,直到19世紀六十年代明治維新,長達七百年。其間先後經歷了鎌倉、至町和江屍三個冪府的統治。
  • 蒙古襲來︱戰爭前後的鎌倉幕府
    提起日本的中世時期(約11世紀末-16世紀),常常會浮現出「武家時代」「武士社會」這樣的詞彙,因而,武士們的統轄者鎌倉幕府時常被等同於中世的國家政權。但有一些日本史知識背景的讀者可能知道,在距離鎌倉千裡之外的京都,還有以天皇或上皇為首的公家政權存在。弄清楚武家和公家各自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是理解日本中世國家的關鍵點。
  • 從遠交近攻到全軍覆沒:元朝東徵日本始末
    蒙古人慾故技重施,聯合高麗和日本,政治上徹底孤立南宋再圖滅之。高麗在忽必烈即位前即已受到蒙古的控制並向其朝貢,忽必烈在位期間更大大強化了高麗的藩屬國地位,全面控制了其內政外交。在高麗向蒙古臣服之後,同南宋有很多交流的日本就是忽必烈下一個需要徵服的地方。而此時的日本正處於日本第一個將軍幕府政權統治下,即鎌倉時代。鎌倉幕府將天皇權力架空,是一個完全的武士政權。
  • 了解日本的足利幕府
    在鎌倉時代,日本被古老的泰拉氏族的一個分支所統治,他們在源氏戰爭(1180 - 1185)中輸給了源氏氏族,但無論如何還是設法奪取了權力。足利是源氏家族的一個分支。1336年,高市真市推翻了鎌倉幕府,實際上又一次擊敗了天台,使源本子重新掌權。足利得到這個機會,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在中國建立元朝的蒙古皇帝忽必烈。
  • 「蒙古來襲」雖沒能佔領日本,但卻打垮了鎌倉幕府
    文/徵夷大將軍源道義 日本光榮公司信長之野望、太閤立志傳系列遊戲的影響,很多國人對日本戰國的歷史頗為熟悉,而室町幕府上承鎌倉幕府,下啟戰國時代,了解室町幕府有助於加深的日本戰國的認識。
  • 日本古代史,天下無敵的蒙古帝國VS倔強的幕府,日本南北朝始末
    忽必烈第二次徵討日本又以失敗告終,這一次的戰役稱為「弘安之役」,從兵力上來看,元軍是擁有壓倒性優勢的,失敗的原因有幾個方面:在木府領導下的日本軍民的頑強抵抗,以及颱風相助是日本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其次,援軍對於作戰的地形並不是非常的熟悉,而且對於突如其來的天氣變化並沒有應對的措施,另外,參與這次弘安之役的士兵大多都是被元朝消滅的南宋軍,還有一些是對元朝忠誠度很低的高麗兵
  • 元朝鐵騎席捲中原,江山穩固後想建交日本,但日本為何不屑一顧?
    在通訊手段十分落後的古代,信息的流通是緩慢低效的,元朝對於日本統治者來說是十分陌生的,獲得的都是十分滯後的信息。而蒙古在成吉思汗下發展壯大的速度十分驚人,鎌倉幕府的領導層陷入了以往觀感的窠臼之中。一個實證就是,日本的佛教日蓮宗創始人日蓮上人曾經寫過一本《立正安國論》,書中就警告日本政府警惕外來的威脅,但是日本的統治者對這本書與類似的觀點只是付之一笑。另外,高麗國的從中作梗也是一個原因,由於不願做元軍攻打日本的前沿陣地,它曾兩次採取旁敲側擊的手段阻撓、幹擾元朝使臣出使日本。
  • 淺談中世紀日本的鎌倉政權
    在中世紀的日本,通常以京都作為根據地,控制京畿、西國等地,而在遙遠的關東,則以鎌倉為根據地,控制著東國與奧羽的地盤。東日本與西日本自古以來離心力就非常重,整個日本的中世紀史,都沉浸在東國與西國的鬥爭之中。
  • 了解日本,你需要了解日本的鎌倉幕府
    鎌倉時代(1185年-1333年)鎌倉時代的幕府,因為源氏擊敗了平氏,鎌倉(地名)成為了全國政治中心,所以鎌倉時代也因此而得名。此時的日本對應中國的南宋末期至元朝末期,長達149年。自幕府時代開始,日本皇權的實權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在以後的幾百年中,日本實權一直被貴族豪強所掌握。鎌倉幕府時期,以將軍源氏(源來潮以及之後的源實朝),以及北條氏掌權。雖然在這一段時期內日本出現過反對北條氏執權,但是都以失敗告終,政權依舊牢牢掌握在北條氏手裡。直至元朝兩次進攻日本,北條氏才日本其他貴族豪強被消滅,鎌倉幕府也隨之滅亡。
  • 過河拆橋的皇族反成光杆皇帝 鎌倉幕府如何奪權
    1192年,源賴朝被朝廷封為徵夷大將軍。建立鎌倉幕府。 鎌倉幕府的統治基礎,在於御家人。所謂御家人,意指鎌倉時代「與將軍直接保持主從關係的武士」。 曾我兄弟復仇事件之後,源賴朝和北條時政互相猜忌,關係惡化,源賴朝又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迫使朝廷趕走了支持幕府的公卿九條兼實,使得朝廷反幕府的公卿大臣上臺,得不償失。
  • 日本古代的幕府是怎麼回事?
    其實「幕府」原本指的是將軍的軍帳的意思,但是在古代日本的特殊政治條件下,擁有實權的將軍,成為了國家的實際掌權者,而幕府也成了凌駕於皇權之上的特殊的政府權力機構。幕府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幕府將軍」。幕府將軍幾乎可以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來管理統治日本。
  • 東瀛之旅之幕府時代的首都,有小京都之稱的鎌倉
    提到日本的古都大多數人都會想到京都啊、奈良什麼的。今天小編要帶你們去日本另一個名勝古蹟眾多的城市——鎌倉。相信大多數人都沒怎麼聽過這個城市。雖說鎌倉名氣比不上京都、奈良,但其實它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鎌倉幕府時代的首都來著,所以,鎌倉市內擁有眾多名勝古蹟。如果大家已經去過京都、奈良的話,下次去日本不妨去一下鎌倉,感受鎌倉這座迷你小城別致的歷史建築。
  • 日本幕府對元作戰取得勝利,當時卻導致了日本鎌倉幕府的覆滅
    日本在對元朝作戰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勝利的結果換來的還是繼續的膽戰心驚,在接下來的二十幾年,北條氏時時刻刻都擔心元軍再一次捲土重來。但是最大的影響還是導致了日本鎌倉幕府的覆滅。因此,北條氏處在時時刻刻的備戰狀態下,其結果就是,全國的財政收入,大部分都投到軍備和防禦設施的修築上了。在應付元軍的二次入侵中,幕府已經在這上面花了很多錢了。他們在取得很大成果的同時,也掏空了自己的根基。日本為戰爭及以後的長期戰略付出了沉重的經濟代價,這種對資源、財力的長期消耗成了鎌倉幕府滅亡的一大致命傷。
  • 幕府高於朝廷,古代日本為何出現皇室虛化,武士掌權的現象?
    12世紀後期,日本皇室繼承問題出現爭議,不同派別的武士集團齊聚首都京都,源平兩家爆發大規模戰爭, 「源氏」最終勝利,此時朝廷實際上已經依附「源氏」勢力了公元1192年,源賴朝被天皇封為「徵夷大將軍」(原為大和朝廷為對抗蝦夷族所設立的臨時的高級軍官職位,本應於停戰時即功成身退,以後的幕府將軍皆襲用「徵夷大將軍」之官位) ,他創立幕府,統帥天下軍政,這標誌著武士時代的來臨
  • 鎌倉幕府,源氏的花開花落
    自此後世天皇每當子嗣過多,就遵循此例,於是乎前前後後共有二十一位天皇賜與了子嗣"源"氏,也就形成了"二十一支源氏",而清和源氏則是其中影響力最為廣泛的一支。清和天皇之孫源經基961年被賜姓源氏,是為清和源氏之始。時光流轉,開枝散葉之後清和源氏擴大到了日本各個地方,又形成了很多的別系分支。
  • 日本鎌倉時代徵夷大將軍!
    徵夷大將軍在日本歷史上,原為大和朝廷為對抗蝦夷族所設立的臨時的高級軍官職位,本應於停戰時即功成身退。「夷」其實是指曾在本州和北海道居住的蝦夷族(阿伊努族),而「將軍」一詞指軍階中的高級領導職。徵夷大將軍的衙門稱為幕府,故中文俗稱徵夷大將軍為「幕府將軍」,也常簡稱其為「將軍」。
  • 日本的三代幕府很厲害?其實在幕府之前,有個家族差點改朝換代了
    說起日本古代最有權勢的家族,想必現在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三代幕府,其中又以執掌德川幕府的德川家族為最,畢竟隔的時間最近,德川家族以江戶為政治根據地,開幕府以統制天下,故亦稱江戶幕府。自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受任徵夷大將軍在江戶設幕府開始,至1867年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將政治大權奉還朝廷為止,德川幕府統治日本約265年。
  • 日本歷史上凌駕於日本天皇之上的實權機構——幕府
    源賴朝像一、鎌倉幕府鎌倉幕府(1185年—1333年),是日本幕府政權的開始,建立者是武將源賴朝,他於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在其弟源義經的協助下,消滅了中央貴族實權派平氏,掌握國家實權,從此在貴族時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崇尚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的思想,結合儒學、佛教禪宗、神道,形成武士的精神支柱「武士道」,鎌倉幕府的建立標誌著日本天皇逐漸成為傀儡
  • 日本古代史,鎌倉幕府時代的開始,進入中世的日本社會的變化
    歷史原創作者:南蕾聊歷史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鎌倉幕府時代的日本社會。源義經慘死之後,他的哥哥源賴朝開始了在鎌倉鞏固新的統治秩序的進程。儘管武士文化與京都貴族大相逕庭,但鎌倉幕府與京都的早期帝國官僚體制之間仍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1192年,後鳥羽天皇敕封源賴朝為「徵夷大將軍」意為「徵服蠻夷的將軍」。與日本政治的傳統特徵類似,天皇無非是一個合法性的象徵,「統而不治」,他居於「鍍金的籠子」中,超脫於瑣碎的日常政務之外。就像藤原氏攝政一樣,後鳥羽天皇的皇權仍然在於授位,而接受位階的源賴朝則得以全盤接收了最高軍事權力行政權力乃至於神權。
  • 當蒙古鐵騎對上日本武士,讓鎌倉幕府顫抖的力量
    眾所周知,蒙古人在歷史上曾有過一段十分輝煌的歷史,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橫掃了整個歐亞大陸,建立了一個版圖達到3500萬平方公裡的超級帝國。然而由於遊牧民族無法掌控這樣大的土地,導致強大的蒙古帝國分為元朝,察合臺汗國,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