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評分你真的了解嗎#我們都已經知道電影的評分平臺有豆瓣、時光網、IMDB、貓眼、淘票票等各線上評分平臺,同時這些平臺都有著自己的電影評分算法,其中豆瓣和時光網兩大平臺出現的時間較早,因此這兩大平臺聚集著非常多的粉絲群體,也是各電影呈現給用戶群體們相對專業的評分分數。
細則一點來說,每個平臺都會有一套自己的算法來統計自己用戶給某一部電影的打分,並最終得出一個呈現在用戶面前的數字得分。如騰訊視頻、愛奇藝視頻等視頻平臺;目前絕大多數電影評分網站都使用10分制,豆瓣的星級評分也是轉換成10分制進行統計的。
這裡面較不同的就是在時光網上,用戶還可以進行分項打分。從畫面、音樂、導演、故事、表演、印象六個維度方面進行分項打分,最後轉換成一個平均分。而在電影領域,美國的IMDb(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的評分模式和體系樹立了行業的標杆,也被認為是一種公認的電影評價標準。
豆瓣的CEO阿北曾發過一篇《豆瓣影評八問》來回答有關豆瓣評分的問題。回答的內容大多數都是在討論「公信力」這樣的主題,關於豆瓣平臺技術上的解釋不太多。坦白說,就算解釋得非常明晰普通用戶群體也可能不太懂;小編個人覺得這畢竟已經屬於商業機密了,對於這些平臺靠著這些傢伙事兒吃飯的技術,各平臺也不可能公布自己的算法。
小編用豆瓣的評分方式來舉例:豆瓣的註冊用戶看完一部電影,心情好的話會來打個五星的分,心情不好的群體會打較低的評分(不排除裡面也有惡意評分的群體)。比方說一部電影有10萬用戶打分,程序後臺會把這10萬個一到五星評分換算成零到十分,加起來除以10萬總數,最後就得到了豆瓣評分。
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審核,平臺也沒有編輯人員盯著看;每過若干分鐘,程序後臺會自動重新碼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見包括進來;這個就是豆瓣電影的評分。這個分數完全來自程序後臺的計算,中間沒有編輯審核,每隔幾分鐘就自動更新一下,以便快速地展現出及時的評分;可以說,這是一個「簡單粗暴」的評分機制。觀眾的評價將以非常直接的方式反映在電影的分數上,心情好時打的「五星」和心情不好時的「一星」都將被加入到簡單的計算公式中,最終變成其他人的參考標準。
但同時,豆瓣也有「非正常打分」規避機制的。作為一個擁有一億多用戶的「大眾評審團」,每個用戶都是「一人一票」制,而且隨著打分人數的增加,單人評分對整體評分走向的影響其實是在不斷被稀釋的,因此,評分計算方法很簡單,也因此「刷分」這種操作在豆瓣平臺的統計規則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反正小編我是不會相信各平臺所呈現的評分分數是客觀的)。
在豆瓣評分規則裡面,10萬用戶可能包括資深電影評論家、你的親戚、你的小學同學、早晨賣你油條的那個人,也包括我們每個人;因為每個人都是一票;這個是「大眾評審團」應該的含義!「不是說群體裡的人全都大眾,而是說和大眾一樣一人一票」。
就像小編先前說的,真實的評分情況已經不是豆瓣CEO所說得那麼簡單了。就像我們好奇淘寶、頭條、360、百度等平臺為什麼總能推送給我們自己想買而未買的東西,就是因為現如今的各網站背後都有著強大的後臺數據統計和大數據運算算法在支撐的道理一樣,算法也是在不斷進化著的。
覺得小編寫的還不錯記得點個關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