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漫談端午節

2020-12-14 鈿森先生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炎熱的夏至節氣剛過,中國人又迎來了粽子飄香的時節——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國首個躋身世界非遺的節日。受「閏四月」的影響,今年的端午於6月25日才姍姍而至。

端午節的起源

傳統節日是傳承傳統文化的載體,端午節的由來也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仲夏午月午日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天,《易經》稱其為「飛龍在天」,龍星處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龍」是上古先民的原始信仰,先民在每年「飛龍在天」的仲夏端午以扒龍舟形式舉行盛大圖騰祭,酬謝龍祖恩德,祈福納祥、壓邪攘災。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蹟。端午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端午節是先祖留下的文化瑰寶,它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關於端午節的相關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晉代的《風土記》的記載中,「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可見端午的習俗早已有之,譬如龍舟競渡祭祀之俗,也早已存在。

據聞一多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的論文中考證認為:吳越先民以「龍」為圖騰,他們不僅有「斷髮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祭龍神,也給自己遊戲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其實即是源於上古吳越先民對龍的崇拜與信仰。

延續至今的端午節的兩個最主要的活動是賽龍舟和吃粽子,而且都和龍有關。龍舟競渡,自不用講了。那麼吃粽子,又怎麼和龍扯上關係的呢?

《類聚》四引《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輒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常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慧,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五日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荊楚歲時記》:「端午……以菰葉裹黏米,謂之角黍。……或雲亦為屈原,恐蛟龍奪之,以五採線纏飯投水中,遂襲雲。」(《記纂淵海》二引《歲時記·爾雅翼》一八引作「屈原以夏至日赴湘流,百姓競以食祭之,常苦為蛟龍所竊,以五色絲合楝葉縛之。」)

《太平寰宇記》一四五引《襄陽風俗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淚羅江,其妻每投食於水以祭之。原通夢告妻,所祭食皆為蛟龍所奪。龍畏五色絲及竹,故妻以竹為粽,以五色絲纏之。今俗其目皆帶五色絲食粽,言免蛟龍之患也。」

眾多古籍都有關於屈原投江的描述。以上可以看出奪粽子的不是魚蝦,而是蛟龍。這和先古對龍的崇拜與信仰也是迎合的。端午也自然而然的融合為祭拜龍和先祖的大型活動了。

端午節的文化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端午節因意寓禳災,於是便無端多了一份闢邪的"火氣"。

這"火氣"是由人心所發,因此端午這日人們所行之事便都似有一種盛烈的氣息。比起元日、中秋、除夕的熱鬧歡騰,來得更為隆重繽紛。無數文人墨客更是寫詩賦詞爭相為其助興,抒發情懷。在歐陽修眼裡,它是「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在蘇軾筆下,它是「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開篇的「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則出自李隆基的《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出自蘇軾的《六么令》。

而劉禹錫的這一首《競渡曲》,即為端午節最盛大的龍舟競渡一事而寫,讀起來爽利酣暢。整首詩的意境,猶似某年酷夏,見他於市井之地,甩開衣袖,昂首飲下一杯烈酒。

唐代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也有端午競渡的生動描寫:「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透詩句這一系列民俗活動頓時有了生動的畫面感,由此可知古人對端午節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紅樓夢》也用不少篇幅描述過端午的場景,如第三十一回寫道:「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系臂。午間,王夫人治了酒席,請薛家母女等賞午。」

端午習俗不僅在古時流行,作家汪曾祺曾在《端午的鴨蛋》中寫道:「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做香角子。絲絲纏成小粽子,裡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

沈從文也在《邊城》裡寫道:「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這些生動的文字,都讓人感受到了端午節濃濃的節日氣氛。

端午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民俗活動,既能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反映出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端午節的民俗

端午也是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花名」最多的一個,達二十多個,如有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浴蘭節、女兒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屈原節、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五月初五、五月當午等等。

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傳統節日大多數被附會上某些傳說作為「起源」,但經實際考察,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於節日誕生,是後世構建出來的。因近代前對歷史考證缺乏,導致各種牽強附會的起源說法甚多,也由於某些歷史人物碰巧與該日有關聯,於是便產生了「紀念說」,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近代的史學家不斷指出紀念屈原這說法的錯誤,因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節已經存在。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繫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屈原身後400多年的事了。雖許多端午習俗與屈原無關,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在民間傳說中,除了端午源於屈原說外,尚有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等等說法。但不論牽強附會,還是祭奠哀思,由此我們唯一能夠感受到就是民間對於端午節的推崇和喜愛。

端午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藥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朮、佩香囊等等。

端午節自古以來也是全民防疫、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節日。自先秦時起,人們就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端午來臨之時正值仲夏,氣溫較高,各種蚊蟲出沒活躍,容易傳播疾病。有民諺道:「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闢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拴五色絲線闢邪以及洗草藥水、薰蒼朮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為了防止蛇蟲出沒家中,古人會掛菖蒲、插艾草,並用這些藥草沐浴,其中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提神通竅,也能驅蟲和淨化空氣。

佩戴香囊,也是古人自創的「健康小妙招」。人們在香囊內裝入氣味濃重的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草藥,有一定的祛病健身之效。此外,民間流行給兒童手上拴五色線,據說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漢代應劭《風俗通》中就有「五月五日以彩絲系臂,闢鬼及兵,令人不病瘟。」的說法。

古人還認為,雄黃的藥效和氣味可以克制蛇蠍等百蟲。有古詩云:「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就是說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闢邪防疫。

此外,在端午節古人還會上山採藥、吃五毒餅、貼鍾馗像等,其用意大抵都是為了驅邪袪災,衛生預防與保健強魄。這些特定習俗,是古人對世界的深刻觀察和經驗積累而形成的,同時也反映了古人利用自然資源來主動防疫的智慧。

今年的端午節,由於疫情的影響,很多地區都取消了原本的龍舟比賽,而是選擇在「雲上」舉辦活動。比如,「雲上」聽專家講解端午節的歷史和習俗,跟著主播「雲上」逛特色古鎮等,玩線上划龍舟、包粽子小遊戲等。不管形式如何變化,端午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可謂愈加重要,除了吃粽子和看龍舟,越來越多人也開始接觸、學習端午節的其他習俗,比如穿漢服、戴香囊、系絲線、點雄黃等,在品味這些習俗當中,同時也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節日文化。

賽龍舟,算是在海外「圈粉」最多的習俗活動。據悉,目前世界上已經有超過85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龍舟賽。

從1979年傳入美國至今,賽龍舟已經成為了部分美國人的運動習慣。一年一度的波士頓龍舟會,是北美地區歷史最悠久、也是規模最大的龍舟節之一。

在德國,賽龍舟的傳統落地生根三十多年了,目前已有數百支龍舟隊。每次比賽,都會吸引大批觀眾到場,現場氣氛十分熱烈,不亞於足球比賽。

毫無疑問,端午節走在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前列,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凝聚著古人智慧、國人情感的傳統節日,能夠在今天得到傳承,並能獲得世界人民的喜愛。

端午節的美食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端午節的粽子可鹹可甜可辣。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其花樣繁多。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鹹棕和甜棕兩大類。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江浙一帶還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受到中國的影響,尤其是日韓等東亞國家也有過端午節的習俗。在韓國,人們不吃粽子,而是吃艾糕,還會用菖蒲湯洗頭,並穿著傳統服裝參加祭祀、觀看蕩鞦韆和摔跤比賽;在日本,端午節又叫「男孩節」。人們吃粽子、喝菖蒲酒、洗菖蒲浴,還會掛鯉魚旗,有望子成龍之意。此外,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也以各種方式慶祝端午。

在韓國,端午節用於祭祀祖先、祈求豐年、保佑身體平安。端午節期間韓國人多喜食艾草餅與艾草糕、品櫻桃茶、喝醍醐湯。

粽子在日本古代稱為「茅卷」,呈圓錐形。最初是將粳米蒸熟搗碎成年糕狀後用茅葉包裹,再如水煮熟。後來改用菖蒲葉、竹葉、蘆葦葉等包裹,製作方法也逐漸多樣化。並且吃粽子時還要配上菖蒲酒。

每年端午節,新加坡人也有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其中娘惹粽是新加坡特有的端午美食。獨特香料芫荽粉配上醬油,精心醃製上等瘦肉,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條混炒,最後裹入透白晶瑩的糯米之中。

端午節時,越南人會準備黃姜糯米飯,來感謝祖先的恩惠給子孫後代帶來豐衣足食的生活,並祈求祖先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此外,越南人認為黃姜飯裡的黃姜有避瘟疫、解毒和防瘡等功效。

端午節的習俗,體現的是古代到現代的傳承,時代與地域的融合。無論是吃粽子,還是划龍舟、掛菖蒲,也不論時代和形式如何變化,這些古老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為現代國人的生活乃至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貢獻了智慧、增添了生活樂趣。

感謝點讚、關注。你哪裡可還有什麼端午節的美食和習俗能夠分享給大家嗎?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 傳統節日 / 端午節
  • 端午節:玉粽襲香千舸競
    端陽採擷,玉粽襲香千舸競。農曆五月初五,在端午節到來之際,航標控股全體同仁祝您生活甜蜜,節日安康!
  • 《三國殺》端午節任務 四重活動齊上陣
    任務名稱:端午節任務——香飄糯米 任務描述: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 任務時間:2013年6月7日——2013年6月10日 任務範圍:國戰 任務簡述:通過遊戲對局手刃不同陣營武將搜集道具「糯米」五個 任務條件:手刃不同陣營武將搜集道具「糯米」5個  0/5 任務獎勵:經驗40 道具獎勵:手氣卡3張  點將卡2張  換將卡1張  Q秀:糯米香粽
  • 喝雄黃酒能避開嗎?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端午節與中秋節、清明節、春節並稱為民間四大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各種各樣的儀式活動,必不可少的就是賽龍舟、吃粽子,除此之外還會有掛艾葉、菖蒲、喝雄黃酒等習俗,古人認為這樣可以驅邪避毒。
  • 靈山大粽vs端午灰水粽 尋味欽州可鹹可甜
    吃粽子迎端午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說到端午小布有件「粽」要的事想和大家談談咱們欽州的粽子那是可鹹可甜 色香味俱全那麼,到底是怎樣做出來的呢?曾連續兩屆獲東南亞國際旅遊美食節金獎,是廣西最著名的傳統風味名小吃之一,也是一份霸氣的送禮佳品。做法:1.備料:提前準備好粽葉、線繩、糯米、綠豆、五花腩豬肉。2.製作粽心肉:把新鮮肥豬肉切成重3兩左右的長方形,用上好米酒、薑末蔥末、精鹽醃漬一至兩天。
  • 靈山大粽vs端午灰水粽 尋味欽州可鹹可甜
    吃粽子迎端午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說到端午小布有件「粽」要的事想和大家談談咱們欽州的粽子那是可鹹可甜 色香味俱全那麼,到底是怎樣做出來的呢?曾連續兩屆獲東南亞國際旅遊美食節金獎,是廣西最著名的傳統風味名小吃之一,也是一份霸氣的送禮佳品。做法:1.備料:提前準備好粽葉、線繩、糯米、綠豆、五花腩豬肉。2.製作粽心肉:把新鮮肥豬肉切成重3兩左右的長方形,用上好米酒、薑末蔥末、精鹽醃漬一至兩天。
  •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
    又到一年端午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有哪些呢,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端午節(別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起源於中國古代,日期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
  • 把五彩繩系手上,把艾葉菖蒲放屋內,敢問端午習俗知多少?
    這首詩描繪了端午時節龍舟賽上,鼙鼓初擊,獸頭吐威,萬人助喊,多船競發的動人場景。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至今已流傳兩千多年。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
  • 經典客家粽:37年客都老品牌,粽情不改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許文通《端陽採擷》臨近端午節,芸香樓作為以中式糕點著名的「國貨品牌」,自然對粽子這個品類更加精益求精。所以本院長今天想先給大家分享芸香樓的粽子。也給蛋黃黨們專門提供了一款蛋黃粽,又香又粉的蛋黃配上粘韌的米香,真的口感很棒。如果你不愛吃蛋黃,那可以選鮮肉粽,同樣香糯,五花肉也不會油膩,整顆粽子都不會很多油,幾乎你吃完,手裡都是乾淨的。傳統的客家鹼水粽,則是全無內餡,但是還是那句話,糯米和鹼水的配比得極好。
  • 關於2018年「端午節」放假的通知
    :端午節:2018年6月16日-18日放假連休,共3天。2018年「端午節」放假致家長的一封信 尊敬的家長:您好!按照國家假日辦通知,「端午節」將放假與周末連休。「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賽龍舟的習俗。
  • 描寫端午的古詩小學 端午節古詩四句
    和端午》  宋·張耒  競渡深悲抄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端午節  5、《端陽採擷》  宋·許文通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  6、《節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知卻疑帳主怕靈符。  7、《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 100句端午節文案,太實用了
    #端午節100句文案#整理編輯 | 文案策(ID:wenance)未經允許請勿轉載1.因為拼搏,所以出「粽」「粽」有千百好,唯你最「粽」要11.眾人合力,方能龍舟競渡12、生如夏花,「粽」香撲鼻13.粽橫天下,駕馭生活樂趣14.為你粽情,傾我至誠15.粽裡尋她全百度,她卻在燈火闌珊處
  • 賽龍舟 吃粽子《逍遙情緣》給你一個充實又歡樂的端午節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端午節就要到了,吃著美味的粽子,在龍舟上盡情划槳,再喝上幾口雄黃酒,沾沾節日的喜慶,快樂又逍遙。很多在外的遊子忙於工作,已經很少有機會再感受這樣的端午傳統活動了,但是不用遺憾,《逍遙情緣》已經準備好了一波活動來幫大家過上一個快樂充實的端午節。
  • 古詩古韻香端午
    端午安康「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在充滿熱情的6月,我們迎來了粽子飄香的時節——端午節。受「閏四月」的影響,今年的端午節於6月25日才姍姍而至,是21世紀最晚的三次之一。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石榴花開的季節,楊柳被細雨潤溼,枝葉低低沉沉地垂著。人們用五彩的絲線包紮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進鍍金的盤子裡,送給閨中女子。
  • 「粽」裡尋「詩」千百度,詩詞歌賦話端午,詩人節讓你大飽詩福!
    端午節作為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之際,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關於其由來,說法不一,其中以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端午節也因此被稱為「詩人節」。《端午》【唐】文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賞析:端午節起源的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詩人感嘆屈原作為忠誠的臣子所受到的冤屈。
  • 中國駐菲大使黃溪連端午節致菲律賓華僑華人慰問信
    中新網馬尼拉6月24日電 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24日發表《心手相連,我們在一起——致菲律賓華僑華人端午節慰問信》。全文如下:親愛的菲律賓華僑華人同胞:龍舟傳喜訊,清粽送佳音。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我堅信,抗疫鬥爭的最終勝利即將到來。僑胞們,讓我們攜手並肩,一起為抗疫鬥爭的勝利,為祖(籍)國的強盛,為在菲華僑華人的健康與福祉,為中菲友誼與合作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