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炎熱的夏至節氣剛過,中國人又迎來了粽子飄香的時節——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國首個躋身世界非遺的節日。受「閏四月」的影響,今年的端午於6月25日才姍姍而至。
端午節的起源
傳統節日是傳承傳統文化的載體,端午節的由來也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仲夏午月午日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天,《易經》稱其為「飛龍在天」,龍星處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龍」是上古先民的原始信仰,先民在每年「飛龍在天」的仲夏端午以扒龍舟形式舉行盛大圖騰祭,酬謝龍祖恩德,祈福納祥、壓邪攘災。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蹟。端午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端午節是先祖留下的文化瑰寶,它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關於端午節的相關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晉代的《風土記》的記載中,「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可見端午的習俗早已有之,譬如龍舟競渡祭祀之俗,也早已存在。
據聞一多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的論文中考證認為:吳越先民以「龍」為圖騰,他們不僅有「斷髮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祭龍神,也給自己遊戲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其實即是源於上古吳越先民對龍的崇拜與信仰。
延續至今的端午節的兩個最主要的活動是賽龍舟和吃粽子,而且都和龍有關。龍舟競渡,自不用講了。那麼吃粽子,又怎麼和龍扯上關係的呢?
《類聚》四引《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輒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常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慧,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五日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荊楚歲時記》:「端午……以菰葉裹黏米,謂之角黍。……或雲亦為屈原,恐蛟龍奪之,以五採線纏飯投水中,遂襲雲。」(《記纂淵海》二引《歲時記·爾雅翼》一八引作「屈原以夏至日赴湘流,百姓競以食祭之,常苦為蛟龍所竊,以五色絲合楝葉縛之。」)
《太平寰宇記》一四五引《襄陽風俗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淚羅江,其妻每投食於水以祭之。原通夢告妻,所祭食皆為蛟龍所奪。龍畏五色絲及竹,故妻以竹為粽,以五色絲纏之。今俗其目皆帶五色絲食粽,言免蛟龍之患也。」
眾多古籍都有關於屈原投江的描述。以上可以看出奪粽子的不是魚蝦,而是蛟龍。這和先古對龍的崇拜與信仰也是迎合的。端午也自然而然的融合為祭拜龍和先祖的大型活動了。
端午節的文化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端午節因意寓禳災,於是便無端多了一份闢邪的"火氣"。
這"火氣"是由人心所發,因此端午這日人們所行之事便都似有一種盛烈的氣息。比起元日、中秋、除夕的熱鬧歡騰,來得更為隆重繽紛。無數文人墨客更是寫詩賦詞爭相為其助興,抒發情懷。在歐陽修眼裡,它是「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在蘇軾筆下,它是「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開篇的「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則出自李隆基的《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出自蘇軾的《六么令》。
而劉禹錫的這一首《競渡曲》,即為端午節最盛大的龍舟競渡一事而寫,讀起來爽利酣暢。整首詩的意境,猶似某年酷夏,見他於市井之地,甩開衣袖,昂首飲下一杯烈酒。
唐代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也有端午競渡的生動描寫:「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透詩句這一系列民俗活動頓時有了生動的畫面感,由此可知古人對端午節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紅樓夢》也用不少篇幅描述過端午的場景,如第三十一回寫道:「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系臂。午間,王夫人治了酒席,請薛家母女等賞午。」
端午習俗不僅在古時流行,作家汪曾祺曾在《端午的鴨蛋》中寫道:「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做香角子。絲絲纏成小粽子,裡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
沈從文也在《邊城》裡寫道:「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這些生動的文字,都讓人感受到了端午節濃濃的節日氣氛。
端午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民俗活動,既能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反映出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端午節的民俗
端午也是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花名」最多的一個,達二十多個,如有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浴蘭節、女兒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屈原節、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五月初五、五月當午等等。
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傳統節日大多數被附會上某些傳說作為「起源」,但經實際考察,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於節日誕生,是後世構建出來的。因近代前對歷史考證缺乏,導致各種牽強附會的起源說法甚多,也由於某些歷史人物碰巧與該日有關聯,於是便產生了「紀念說」,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近代的史學家不斷指出紀念屈原這說法的錯誤,因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節已經存在。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繫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屈原身後400多年的事了。雖許多端午習俗與屈原無關,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在民間傳說中,除了端午源於屈原說外,尚有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等等說法。但不論牽強附會,還是祭奠哀思,由此我們唯一能夠感受到就是民間對於端午節的推崇和喜愛。
端午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藥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朮、佩香囊等等。
端午節自古以來也是全民防疫、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節日。自先秦時起,人們就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端午來臨之時正值仲夏,氣溫較高,各種蚊蟲出沒活躍,容易傳播疾病。有民諺道:「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闢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拴五色絲線闢邪以及洗草藥水、薰蒼朮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為了防止蛇蟲出沒家中,古人會掛菖蒲、插艾草,並用這些藥草沐浴,其中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提神通竅,也能驅蟲和淨化空氣。
佩戴香囊,也是古人自創的「健康小妙招」。人們在香囊內裝入氣味濃重的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草藥,有一定的祛病健身之效。此外,民間流行給兒童手上拴五色線,據說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漢代應劭《風俗通》中就有「五月五日以彩絲系臂,闢鬼及兵,令人不病瘟。」的說法。
古人還認為,雄黃的藥效和氣味可以克制蛇蠍等百蟲。有古詩云:「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就是說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闢邪防疫。
此外,在端午節古人還會上山採藥、吃五毒餅、貼鍾馗像等,其用意大抵都是為了驅邪袪災,衛生預防與保健強魄。這些特定習俗,是古人對世界的深刻觀察和經驗積累而形成的,同時也反映了古人利用自然資源來主動防疫的智慧。
今年的端午節,由於疫情的影響,很多地區都取消了原本的龍舟比賽,而是選擇在「雲上」舉辦活動。比如,「雲上」聽專家講解端午節的歷史和習俗,跟著主播「雲上」逛特色古鎮等,玩線上划龍舟、包粽子小遊戲等。不管形式如何變化,端午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可謂愈加重要,除了吃粽子和看龍舟,越來越多人也開始接觸、學習端午節的其他習俗,比如穿漢服、戴香囊、系絲線、點雄黃等,在品味這些習俗當中,同時也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節日文化。
賽龍舟,算是在海外「圈粉」最多的習俗活動。據悉,目前世界上已經有超過85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龍舟賽。
從1979年傳入美國至今,賽龍舟已經成為了部分美國人的運動習慣。一年一度的波士頓龍舟會,是北美地區歷史最悠久、也是規模最大的龍舟節之一。
在德國,賽龍舟的傳統落地生根三十多年了,目前已有數百支龍舟隊。每次比賽,都會吸引大批觀眾到場,現場氣氛十分熱烈,不亞於足球比賽。
毫無疑問,端午節走在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前列,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凝聚著古人智慧、國人情感的傳統節日,能夠在今天得到傳承,並能獲得世界人民的喜愛。
端午節的美食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端午節的粽子可鹹可甜可辣。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其花樣繁多。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鹹棕和甜棕兩大類。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江浙一帶還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受到中國的影響,尤其是日韓等東亞國家也有過端午節的習俗。在韓國,人們不吃粽子,而是吃艾糕,還會用菖蒲湯洗頭,並穿著傳統服裝參加祭祀、觀看蕩鞦韆和摔跤比賽;在日本,端午節又叫「男孩節」。人們吃粽子、喝菖蒲酒、洗菖蒲浴,還會掛鯉魚旗,有望子成龍之意。此外,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也以各種方式慶祝端午。
在韓國,端午節用於祭祀祖先、祈求豐年、保佑身體平安。端午節期間韓國人多喜食艾草餅與艾草糕、品櫻桃茶、喝醍醐湯。
粽子在日本古代稱為「茅卷」,呈圓錐形。最初是將粳米蒸熟搗碎成年糕狀後用茅葉包裹,再如水煮熟。後來改用菖蒲葉、竹葉、蘆葦葉等包裹,製作方法也逐漸多樣化。並且吃粽子時還要配上菖蒲酒。
每年端午節,新加坡人也有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其中娘惹粽是新加坡特有的端午美食。獨特香料芫荽粉配上醬油,精心醃製上等瘦肉,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條混炒,最後裹入透白晶瑩的糯米之中。
端午節時,越南人會準備黃姜糯米飯,來感謝祖先的恩惠給子孫後代帶來豐衣足食的生活,並祈求祖先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此外,越南人認為黃姜飯裡的黃姜有避瘟疫、解毒和防瘡等功效。
端午節的習俗,體現的是古代到現代的傳承,時代與地域的融合。無論是吃粽子,還是划龍舟、掛菖蒲,也不論時代和形式如何變化,這些古老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為現代國人的生活乃至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貢獻了智慧、增添了生活樂趣。
感謝點讚、關注。你哪裡可還有什麼端午節的美食和習俗能夠分享給大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