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B站發布獻給中國青年的宣言片《後浪》,引發迎面相撞的滾滾波濤。「爆贊」者「熱淚滾滾」,而「看不下去」的人嘲諷是「一篇打雞血的洗腦文」,還有更多默不出聲點著手機吃瓜的——誰又能端出一盤人人叫好的菜。
現在中國的代際關係,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現今活著的三代人竟然分屬三種不同的文明:爺爺奶奶是農業文明,爸爸媽媽是工業文明,兒女這一代是後工業文明。農業文明講使用價值,工業文明講交換價值,後工業文明講什麼呢?這是全世界都沒想明白的事兒,到處都是文化撞車的哐哐聲。
這時節B站跑出來告訴「後浪」,「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可以盡情地享用」——這是多大的一個坑!倘若漢武帝向年輕人這樣說,那是受益無窮的澎湃激情,因為農業社會之後還是農業社會,父輩打下的盛世江山,後輩儘可能複製粘貼,安心「享用」。而今,「後浪」們面臨的時代是多麼陌生,全球化、數位化、類像化、城市化、中產化、夜經濟、殺豬盤、996、斷舍離、槓精、佛系……亞文化到N文化,二次元到N次元,既是「層層打開」,更是五色迷眼,誰能一語妙解?誰能微笑拈花?「後浪」們的思維方式、感受方式、行為方式、遊戲規則、價值觀念全部都要新建,那份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孤獨,「前浪」能不能體會?
歷史也是連續的,「前浪」莫大的功勞,是打造了國家工業化,創造了「後浪」前所未有的生活條件,而生活的內容是什麼,「前浪」卻無法開言。逼婚的講不清什麼是幸福,督學的說不明學術獨立是為什麼,催人奮進卻不知道思想的遠方在哪裡,一邊給孩子講哥倫布的故事一邊期盼他未來生活在保險箱……太多的「前浪」不是浪,是原地打轉的大漩渦,要孩子千秋萬代不變樣。可能嗎?與其不可為而為之,何不放鬆心懷,讓「後浪」盡情去闖!
年輕人們將在篳路藍縷中摸索,砍出一條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前浪」沒有解決那些應該解決的深層難題,都留給了「後浪」去承擔,「前浪」沒有嘗試的那些「錯」,「後浪」只能以更大的「錯」去付出。
人人都曾「後浪」過,翻開幾十年前的攝影作品,那些青年的面容多麼真純,多麼蒼茫。那張《布魯克林幫》,攝影師戴維森拍於1959年。那年他25歲,混入紐約布魯克林的一群年輕「黑幫」中,拍下一組系列照片。一個黎明,在橋邊狂歡通宵的年輕人坐地鐵回家。「黑幫」的頭兒撩起袖子查看手臂,他16歲的女友對鏡整發,波西米亞畫風別樣美麗。20年後,戴維森又找到了這一對戀人,他們早已結婚,女兒正好也16歲,談起往日,他們無悔,臉上又現年少輕狂的笑顏。
1990年代初,幾近不惑之年的王小波狂熱寫作,但直到1997年他猝然病逝,寂寞加著貧窮,始終伴隨著他的年月。有不少人勸他變變風向,適應一下市場經濟大潮中的大眾品味,但他痴心不改:「你必須按所想去生活,否則你只能按生活去想。」詩意的跋涉啊,活出了泰然處之,活出了靈魂和天空。精神漫遊的年華才會「心裡有火」,山重水複的青春才能「眼裡有光」,被劃定的生存雖然溫暖,卻沒有打開的生命。年輕的「後浪」不需要「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帶著疑惑去探路,是新一代的天高地廣!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