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漢長安城遺址悅西安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長安城,一個是西漢帝都長安,另一個是唐代京師長安。其中,雄踞在西安市西北方向的漢長安城顯得格外「低調」,也正因為它,陝西省與西安市從未在其範圍內安排重大項目,做出了種種犧牲,古都整體格局以「城市包圍鄉村」的形式完整保留至今。
如今,位於漢長安城遺址中的未央宮遺址區域不再低調,一座西安未來最大的遺址公園即將在此誕生,把2000多年的歷史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中,繼續傳承下去。
歷經滄桑800年的漢長安城
漢長安城東南角樓遺址 悅西安
漢長安城遺址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都城遺址,在當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大都會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城垣內面積36平方公裡,總面積65平方公裡。建有未央宮、長樂宮、北宮、桂宮、明光宮、建章宮及八街九陌、長安九市等,為同一時期羅馬城的2.5倍。
漢長安城各宮殿布局圖 悅西安
1961年,漢長安城遺址被列為全國第一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和2010年,國家文物局和陝西省政府先後批准了《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09-2025)》。
在《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09-2025)》中,遺址片區的總體目標為:
完整保護漢長安城遺址的遺蹟本體、整體格局和歷史環境風貌,逐步把漢長安城遺址規劃建設成為具有「真實性、可讀性和可持續性」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區;
完整體現遺址的歷史價值和科學藝術價值,有效實現遺址的社會教育功能,充分發揮漢長安城遺址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在遺址區內進行環境整治和綠化,使漢長安城遺址成為西安市區內面積最大的生態環境優化區和區域文化功能區,實現遺址保護與區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為申報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奠定基礎。
漢長安城遺址衛星圖(2019.7)
漢長安城遺址現狀悅西安
由於被限制開發,漢長安城幾乎是國內保護最完整的都城遺址,因此也讓西二環為其繞道改線,西安中長期地鐵規劃也避開了這裡。自然,西安40多年的城市化進程也遺忘了這裡。
當前,遺址區內還存有行政村33個,常駐人口近10萬人。遺址群眾生活水平偏低、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長期存在,遺址保護與民生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根據遺址保護需要及工作安排,2019年至2020年,漢長安城遺址區的村莊將採取整治提升方式實施改造,相關規劃編制工作正在進行。
西安最大遺址公園,未央宮遺址公園明年開放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當然,漢長安城遺址也並非一片「空白」。曾是漢時長安城的漕運河道,於2010年變身為漢城湖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其後的2013年11月,未央宮遺址公園初步建成並對外開放。
未央宮遺址位於未央區漢長安城遺址西南部的西安門裡,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又稱西宮。宮內主要建築有前殿、宣室、溫室、清涼、麒麟、金華、承明、高門、白虎、玉堂、宣德、椒房、昭陽、柏粱等40多個宮殿。
未央宮前殿及椒房殿遺址
從漢長安城整體規劃可以看出,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工作重點是圍繞未央宮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形成以宮牆、城牆顯現和考古發現的建築遺址標示展示為主的遺址公園總體格局。
2017年,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正式被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同年9月,一期保護展示服務提升項目正式開工,涉及面積約1.78平方公裡,主要包括西安門、滄池、明渠和前殿周邊區域。
未央宮遺址公園內綠化提升悅西安
未央宮遺址公園部分區域徵和六路
整體提升項目以「尊重、保護、傳承、創新」為主旨思想。以綠色植物為筆墨,大地景觀為手段,用勾邊打底的設計手法,以植物專類園為綠界,形成城、宮、殿、閣、水、路、田的格局。
在整個未央宮遺址區內,按照文物保護相關要求不能挖土,一鍬土也不能動。但根據方案設計和技術規範,有的苗木栽植要求有超過2米的土層,施工人員只能填土種樹,填2米高的土再把樹種進去。
而滄池的設計,因還未完成考古工作,為了保護現場,僅對滄池進行格局的標識展示。在滄池遺址邊界以銀杏樹陣收邊,以此強化滄池遺址範圍。在周邊設置遊園路,布置有人行道和自行車道,增強功能需求。同時設置有多處觀景木棧道、木平臺,增強區域的參與性。環滄池遺址周邊自行車道全長約3826米,建成後的這一區域遊玩路線將自成一套完整體系。
除了綠化提升部分,此次保護展示服務提升項目還設計了園區內的標識系統、休憩系統、清潔系統和便民系統。
公園休憩區域徵和六路
目前,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公園還在緊張的建設當中,至今年年底工程將基本完成,預計到明年五一前,一期保護展示服務提升項目將徹底完工。
部分內容據華商網
悅西安 保留所有權利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法律顧問 / 宋亞鋒 趙文娟
陝西大秦律師事務所
悅西安網公眾號長期徵稿,稿酬500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