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8月26日訊(浙江日報記者 沈建波 葉海)因為一位大唐公主的駐足,1300多年來,青海日月山名垂史冊。
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在這裡交集。作為告別中原的最後一站,當年文成公主在此回望長安,毅然西行,留下一段千古傳頌的佳話。
今天,一批來自浙江的援青幹部,同樣翻越日月山、繞行青海湖,來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縱使親情別離,他們捧著一顆心來,在廣袤神秘的柴達木盆地,默默續寫西部發展和民族團結的新篇章。
在海西60周年州慶前夕,記者穿行戈壁荒原,追尋浙江援青幹部的西域足跡。
駿馬馳騁草原上
8月12日,天峻
《駿馬馳騁在天峻草原上》是青海衛視一部時長20多分鐘的專題片,主人公為天峻縣委常委、副縣長徐善燧,一位來自寧波的援青幹部。
片中說,「為熟悉情況、理清思路,這名42歲的援青幹部,不到兩個月就跑遍天峻的10個鄉鎮」。
面積近2.6萬平方公裡的天峻縣,區域相當於四分之一個浙江省,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從徐善燧臉上的「高原紅」,可知其中的不易和艱辛。
在這個純牧業縣,改善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是徐善燧援青一年多來的要務,每周都要去牧區走訪。
驅車一小時,我們跟隨徐善燧來到江河鎮,副鎮長諾日尖措老遠就親熱地打招呼。在他眼裡,徐善燧是個不知疲倦的人,「心胸像草原一樣開闊,裡面裝著牧民」。
江河水源不足,牧民要到5公裡外去背水,徐善燧心裡陣陣難受,發動人們歷時半個月找到兩處水源,幫500多名牧民和兩萬頭牲畜解決了飲水難題;兩家牧業合作社經營困難,徐善燧用70萬元援青資金買來140頭犛牛,鼓勵牧民以草場和牛羊入股,通過規模經營和科學管理增收。
試點高原生態雞養殖,辦起藏族用品加工廠,募來32萬元過冬衣物……徐善燧一路奔波,案頭擺著一份3年援青計劃。他說:「不幹出成績,無顏見江東父老。」
我有一個夢
8月13日,烏蘭
在蒙古語中,烏蘭意為「紅色」,但對各地遊客而言,印象更深的是一片白色的茶卡鹽湖。
「這裡令人嚮往!」來自安吉的烏蘭縣委常委、副縣長楊長海,用詩意的語言向我們描繪這個佔地105平方公裡的鹽湖:天藍雲白、雪山莽蒼,倒映在潔淨的湖面,如明鏡映照天空,白雲在腳下飄移,雪山在水中蕩漾……
看得出來,楊長海深深愛上了這塊土地。
來到烏蘭,誰都會醉心於這裡的奇山異水。而在這位分管旅遊的副縣長眼中,幽深的哈裡哈圖國家森林公園、風光奇特的金子海、有700多年歷史的都蘭寺,都是不可多得的財富。
楊長海也有遺憾,烏蘭如此美景,每年只有30萬名遊客,遠低於安吉的千萬客流,提升旅遊業時不我待。
在他的建議下,今年5月烏蘭縣召開首次旅遊業發展大會,成立縣旅遊工作領導小組、旅遊發展總公司,統籌發展旅遊業,還拿出200萬元扶持旅遊企業。
浙江將在3年內投入500萬元,編制當地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完善景點基礎設施。
經楊長海牽線,已有浙商前來茶卡考察,準備投入兩億元開發鹽湖旅遊。他悄悄透露:「我有一個夢,把茶卡鹽湖打造成世界級景區!」
今夜,我在德令哈
8月14日,德令哈
德令哈,海西州州府,人稱「金色的世界」。
這座高原小城,因詩人海子的一首《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聞名。夜色籠罩下,詩人只有戈壁和孤獨。
去年7月,我省第二批援青幹部來到海西,年齡最大的45歲,最小的30歲。獨在異鄉,對親人和家鄉的思念,無法不讓人感到煎熬。
一名援青幹部說:「白天忙忙碌碌,夜深人靜時就會感到海子般的孤獨。」他的兒子上高中,正處「叛逆期」,有時妻子半夜打電話來哭訴,他只能默默聆聽,「那一刻,心裡只有歉疚」。
援建辦副主任黃國勇不會忘記,今年4月遠在龍泉的外婆去世,他連續搭大巴、乘飛機,24小時後才趕到,「這一路,內心的憂傷無人可訴」。
可是,他們更有理由驕傲。一年多來,實施援青項目48個,安排援青資金2.4億多元,為海西發展注入不竭的活力。
斑斕的巴音河夜色,勾起無數鄉愁。而他們,只能用微信、微博記錄心情,與遠方的親朋分享。
一個月前,德令哈難得下了場雨,指揮長陳偉觸景生情,在微信中寫道:「高原的雨,特別的很,沒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繁密,沒有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飄逸,沒有夜闌臥聽風吹雨的雄渾,沒有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幽怨,也沒有多少樓臺煙雨中的禪思,更多感受到天街小雨潤如酥的溫柔。」
這,就是援青幹部的情懷。
冷湖,並不冷
8月15日,冷湖
冷湖,看上去很冷。
「進入冷湖,天上不見鳥,地上不見草,風吹石頭跑。」冷湖工委書記朱元波這樣介紹當地風貌。這個海西州的直轄鎮,西接新疆羅布泊,北距敦煌240公裡,1.8萬平方公裡區域全是戈壁沙漠,年均氣溫不到3℃。
一路上,我們早被粗獷的大漠孤煙震撼。來自武義的援青幹部應國武和餘國平,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但在他們的敘述中,我們領略更多的,是這塊貧瘠土地上一種生生不息的精神。
這裡也曾輝煌過。上世紀50年代末,第一批開拓者來到這片亙古荒原,搭起一座帳篷城市,10萬熱血青年戰風鬥沙,揭開了柴達木石油開發的序幕,把這裡建設成為當時的全國四大油田之一。隨著石油枯竭,冷湖漸漸隕落。如今,這座荒漠孤城常住人口不足2000人,繁華不及江南小鎮,所有物品得從外地採購,停水斷電更是家常便飯。
但冷湖人依然在堅守。朱元波說,這裡鹽湖資源豐富,是全國重要的鉀肥生產基地,還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氣田,「感謝浙江人民,不斷改善這裡的生活條件,使我們有更大的勇氣繼續堅守」。
近幾年,浙江投入2000多萬元,在冷湖新建學校和醫院等設施。針對當地風沙猛烈的問題,援青幹部落實1000萬元資金,即將動工建設一個封閉式的大型綜合市場,到時人們可自由自在地購物、娛樂、休閒。
這些天,援青幹部正忙於這項工程。應國武說:「生活條件再艱苦,我們也能咬牙堅持。想起當年的柴達木精神,真讓人熱血沸騰。」
溫暖,來自東海之濱
8月16日,都蘭
時光流轉,高原牧民的生活悄然發生變化。
一路行進,常看到他們騎著摩託、駕著小車,在草原上放牛驅羊。這也導致交通事故多發,而當地醫療條件簡陋,急需改善。
午後,我們趕到都蘭縣人民醫院。來自桐鄉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吳純西等醫生,正給病人做手術。這個月,他們已搶救了5名重傷員。
「在浙江醫生幫助下,我們的重症監護室『復活』了。」副院長刁英介紹,這裡的醫生不會使用呼吸機,又缺麻醉機,重症監護室建了四五年一直沒用過。援青幹部發現後,主動牽線搭橋,從此浙江醫生每年都來幫扶。
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中心靜脈穿刺……通過臨床診療、師徒結對、手術示教、講座培訓,浙江醫生授業解惑,帶出了一批骨幹。重症監護室啟用,使這家醫院通過評審,成為全省6個州中唯一的縣級二甲醫院。刁英說:「對10萬都蘭人來說,浙江醫生送來了福音。」
通過智力援青,增強海西自我發展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正是浙江援青工作的特色。4年多來,浙江安排經費2800萬元,幫助海西1.1萬人次培訓、掛職和進修,其中赴浙3000餘人次。
都蘭在蒙古語中代表「溫暖」,而這暖意,也來自遙遠的東海之濱。
不破樓蘭終不還
8月17日,格爾木
在格爾木遠眺巍巍崑崙,更能感受到「青海長雲暗雪山」這句詩的不凡氣度。
這個高原工業城,因60年前開發柴達木盆地而崛起。如今,憑藉豐富礦產資源和重要戰略地位,這裡成為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的主戰場。
現代化的城市、強勁的工業經濟,浙江援青幹部有欣喜更有壓力:如何在西部開發的大場面中,增添更多浙江元素?在高原上建設浙江工業園的規劃令人振奮,工業園分設南北兩區,一個在德令哈,另一個就在格爾木。
來自溫州的援青幹部鄭海華,饒有興致地帶我們參觀這個佔地60多畝的園區。他介紹,今年將投入800萬元,用於企業孵化器和道路、水電、排汙等配套設施建設,預計3年建成工業園。
眼下,招商引資已經啟動。援青幹部的目光盯上了實力雄厚的浙商群體,馬不停蹄地對接各地浙江商會,推動浙商企業參與當地特色優勢產業合作開發。
今年4月,浙商企業、青海聯大化工科技公司成為首家入駐企業。董事長餘榮華與園區籤訂協議,決定投資4800萬元,建設年產3.7萬噸的碳酸鎂項目。
此後,又有10多家浙商企業躍躍欲試,準備落戶,一名韓國商人也慕名前來洽談。鄭海華說:「相信我們的汗水,一定能澆灌好浙江工業園這顆高原明珠。」
言語中,透出「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