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6 0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巡禮來時路
奮進新徵程
如果說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那麼杜家祠堂則是三水農場人創業的起點。懷著一顆熱忱的心,我們來到竹山崗杜家祠堂,在這裡,我們有幸聯繫到農場創建期借居於此的見證人——杜棣強。杜棣強,竹山崗人,在第一批農場人借居杜家祠堂的那年,他12歲左右,正值對萬物好奇年紀。時常見到一群工作人員在祠堂和野外生活和工作,這給杜棣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們跟隨杜棣強的回憶一起重溫第一批農場人的那段創業往事。
三水竹山崗村杜氏大宗祠舊址,三水農場第一批勘測工作人員1955年建場初期借住於此,對三水農場地形進行勘測選址
採訪組與農場歷史見證人竹山崗村民杜棣強在修葺擴建後的杜氏大宗祠前合影
三水遠坑村君任私塾舊址,農場勘測人員50年代建場初期繼借住杜氏大宗祠後在此借住過一段時間
在農場第一批工作人員勘測選位和前期設計的基礎上,廣東省農業廳1955年5月24日正式決定組建三水機械農場(三水農場前身),定為縣團級(處級)建制,行政隸屬於粵中行政公署,調原中共懷集縣縣委書記張窮民同志任三水機械農場場長。
原中共懷集縣縣委書記張窮民調任三水機械農場(曾名三水農場,現三水片省直戒毒單位前身)第一任場長
經過半年的勘測選位,三水農場開始了從無到有、從零到一的艱苦基建、開荒和水利建設。第一批農場人克服資金緊張、勞動力不足、機械設備缺少、建築材料奇缺的困難,同年11月,在場部建成辦公室、宿舍等基礎房舍六座,第一批農場人正式搬到新建的場部辦公,結束了八個多月借居民房的生活。在新建的場部,三水農場召開了歷史上第一次會議。
建場初期,三水農場貫徹「邊開荒、邊生產」,「先生產、後福利」的建場方針,先後開發了鯰湧渦(現農場場部附近)、大朗渦(現省女子所位置)、橫山渦(現省南豐所位置)和果木園(現省二戒所位置)三個分場一個園藝區,南北相距5-10公裡,總面積約16平方公裡,主要種植水稻、甘蔗、茨類及油料作物等。在農場人的辛勤耕耘下,第二年農場收穫幹稻穀6200市擔、花生340市擔。由於大量荒地被開墾出,農場大批調入工作人員和接收就業人員及關押收容勞改勞教人員。這些人員成為農場生產的主要勞動力。
由於國內形勢發展,三水農場的工作性質、名稱和隸屬幾經改變,先是由廣東省公安廳領導,作為勞動教養改造場所,更名為「廣東省地方國營三水農場」,後又移交省勞教處和公安廳領導,再又省勞教處將三水農場交給省公安廳勞改局,作為專門收容刑滿釋放留場就業人員農場。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的決定》公布後,省公安廳再次將三水農場改為勞動教養場,作為組織勞動教養人員改造的專門場所。幾經變革,三水農場這塊熱土先後孕育出六個省直勞教(戒毒)單位,為司法行政工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黃花圍老五大隊圍牆舊址
(現廣東省三水強制隔離戒毒所地塊)
大朗渦勞教宿舍舊址
(現廣東省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地塊)
橫山渦原六大隊辦公室舊址
(現廣東省南豐強制隔離戒毒所地塊)
荔枝山女隊宿舍舊址
(現廣東省第二強制隔離戒毒所地塊)
在農場65年的歷史進程中,第一批農場人在沒有飲水、沒有通電甚至沒有道路情況下,把這塊曾經的荒澤、亂墳崗辛勤耕耘,為現在美麗的農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們艱苦創業的奮鬥往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農場人;他們不畏艱難、甘於奉獻的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農場人。
時光荏苒,追昔撫今,曾經的荒地沼澤變成了現在的「藍天碧水、桑塘阡陌、風爽稻香」;曾經的洪水泛濫變成了現在的「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網」;曾經的茅屋草棚變成了現在的「院區寬敞、樓宇成排、几淨窗明」。這些改變都是一代又一代農場人艱苦奮鬥、銳意改革、薪火相繼的結果。如今,立在新時代的潮頭,作為新時代農場人,我們當不忘初心,秉承農場奮鬥精神,在新的徵程裡揚帆奮進。
~END~
文字:場史辦丁若興
視頻:辦公室鄭澤輝
原標題:《記竹山崗杜家祠堂——【追尋農場足跡 講好奮鬥故事】(第七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