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竹山崗杜家祠堂——【追尋農場足跡 講好奮鬥故事】(第七期)

2021-01-20 澎湃新聞
記竹山崗杜家祠堂——【追尋農場足跡 講好奮鬥故事】(第七期)

2021-01-16 0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巡禮來時路

奮進新徵程

如果說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那麼杜家祠堂則是三水農場人創業的起點。懷著一顆熱忱的心,我們來到竹山崗杜家祠堂,在這裡,我們有幸聯繫到農場創建期借居於此的見證人——杜棣強。杜棣強,竹山崗人,在第一批農場人借居杜家祠堂的那年,他12歲左右,正值對萬物好奇年紀。時常見到一群工作人員在祠堂和野外生活和工作,這給杜棣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們跟隨杜棣強的回憶一起重溫第一批農場人的那段創業往事。

三水竹山崗村杜氏大宗祠舊址,三水農場第一批勘測工作人員1955年建場初期借住於此,對三水農場地形進行勘測選址

採訪組與農場歷史見證人竹山崗村民杜棣強在修葺擴建後的杜氏大宗祠前合影

三水遠坑村君任私塾舊址,農場勘測人員50年代建場初期繼借住杜氏大宗祠後在此借住過一段時間

在農場第一批工作人員勘測選位和前期設計的基礎上,廣東省農業廳1955年5月24日正式決定組建三水機械農場(三水農場前身),定為縣團級(處級)建制,行政隸屬於粵中行政公署,調原中共懷集縣縣委書記張窮民同志任三水機械農場場長。

原中共懷集縣縣委書記張窮民調任三水機械農場(曾名三水農場,現三水片省直戒毒單位前身)第一任場長

經過半年的勘測選位,三水農場開始了從無到有、從零到一的艱苦基建、開荒和水利建設。第一批農場人克服資金緊張、勞動力不足、機械設備缺少、建築材料奇缺的困難,同年11月,在場部建成辦公室、宿舍等基礎房舍六座,第一批農場人正式搬到新建的場部辦公,結束了八個多月借居民房的生活。在新建的場部,三水農場召開了歷史上第一次會議。

建場初期,三水農場貫徹「邊開荒、邊生產」,「先生產、後福利」的建場方針,先後開發了鯰湧渦(現農場場部附近)、大朗渦(現省女子所位置)、橫山渦(現省南豐所位置)和果木園(現省二戒所位置)三個分場一個園藝區,南北相距5-10公裡,總面積約16平方公裡,主要種植水稻、甘蔗、茨類及油料作物等。在農場人的辛勤耕耘下,第二年農場收穫幹稻穀6200市擔、花生340市擔。由於大量荒地被開墾出,農場大批調入工作人員和接收就業人員及關押收容勞改勞教人員。這些人員成為農場生產的主要勞動力。

由於國內形勢發展,三水農場的工作性質、名稱和隸屬幾經改變,先是由廣東省公安廳領導,作為勞動教養改造場所,更名為「廣東省地方國營三水農場」,後又移交省勞教處和公安廳領導,再又省勞教處將三水農場交給省公安廳勞改局,作為專門收容刑滿釋放留場就業人員農場。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的決定》公布後,省公安廳再次將三水農場改為勞動教養場,作為組織勞動教養人員改造的專門場所。幾經變革,三水農場這塊熱土先後孕育出六個省直勞教(戒毒)單位,為司法行政工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黃花圍老五大隊圍牆舊址

(現廣東省三水強制隔離戒毒所地塊)

大朗渦勞教宿舍舊址

(現廣東省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地塊)

橫山渦原六大隊辦公室舊址

(現廣東省南豐強制隔離戒毒所地塊)

荔枝山女隊宿舍舊址

(現廣東省第二強制隔離戒毒所地塊)

在農場65年的歷史進程中,第一批農場人在沒有飲水、沒有通電甚至沒有道路情況下,把這塊曾經的荒澤、亂墳崗辛勤耕耘,為現在美麗的農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們艱苦創業的奮鬥往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農場人;他們不畏艱難、甘於奉獻的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農場人。

時光荏苒,追昔撫今,曾經的荒地沼澤變成了現在的「藍天碧水、桑塘阡陌、風爽稻香」;曾經的洪水泛濫變成了現在的「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網」;曾經的茅屋草棚變成了現在的「院區寬敞、樓宇成排、几淨窗明」。這些改變都是一代又一代農場人艱苦奮鬥、銳意改革、薪火相繼的結果。如今,立在新時代的潮頭,作為新時代農場人,我們當不忘初心,秉承農場奮鬥精神,在新的徵程裡揚帆奮進。

~END~

文字:場史辦丁若興

視頻:辦公室鄭澤輝

原標題:《記竹山崗杜家祠堂——【追尋農場足跡 講好奮鬥故事】(第七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杜家修建祠堂,裡面藏書10萬冊,杜月笙有這樣一個目的
    祠堂是一個宗族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杜月笙發跡以後,決定在浦東的高橋修建一座杜家祠堂。這座祠堂佔地十多畝,是由創新建築廠廠主謝秉衡承建,杜門親信弟子沈志南負責打樣完成的。這座祠堂布局簡潔明快,設有前廳、會議室、休息室、轎馬廳、接待室、帳房間、醫院和藏書室等。是一座五開間,三進深的仿明清廟宇式的建築。(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追尋劉帥足跡,感悟紅色開州
    我們銘記伯承元帥不僅僅是因為他的魅力更是因為信仰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開州,軍號嘹亮,「追尋劉帥足跡,感悟紅色開州」徒步穿越趙家華山拉開帷幕。,這個賽事,讓我們一起用腳步來丈量開州這片紅色土地,書寫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故事!
  • 湖北省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走進襄陽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 向喬丹 實習生 劉夢迪 袁江 通訊員 江偉兵)11月24日,由湖北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工作者協會、省廣播電視學會組織的湖北省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走進襄陽。來自省媒和市州新聞單位的6名新聞一線記者從親身經歷出發,講述了新聞工作中感人至深的故事。柯皓講述照片背後的感人故事。
  • 三下鄉社會實踐:探求革命記憶,追尋紅色足跡
    我們的實踐的目的地是東肖紅色舊址群,在這裡,開啟我們追尋紅色足跡的旅途。 暖陽夾雜著微風,徐徐吹來。出發之前,隊員們分別先行整理好實踐的東西,然後進行匯合,再一同乘坐小車前往東肖鎮。在行車路途中,聞著淡淡的花香,我們心中不由地期待它時隔多年未見的模樣。
  • 追尋先烈的足跡 點亮沂蒙精神
    追尋先烈的足跡 點亮沂蒙精神翻開風雲激蕩的歷史篇章,紅色精神耀眼奪目;追尋沂蒙大地的革命足跡,紅色資源燦若繁星。以一束光引領一束光,以紅色點燃紅色,用紅色的追尋點亮沂蒙精神地標!  作者: 張健  翻開風雲激蕩的歷史篇章,紅色精神耀眼奪目;追尋沂蒙大地的革命足跡,紅色資源燦若繁星。以一束光引領一束光,以紅色點燃紅色,用紅色的追尋點亮沂蒙精神地標!
  • 講好長徵故事 弘揚長徵精神
    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攝6月11日,「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啟動儀式在江西於都、瑞金和福建長汀、寧化舉行。參加採訪活動的記者表示,要切實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通過紮實深入的採訪,重溫偉大遠徵,講好長徵故事,弘揚長徵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在新長徵路上續寫新篇、再創輝煌。
  • 大朗謝氏定居竹山近四百年!
    據手抄本《謝氏族譜》(實為竹山謝氏房譜)記載,南宋「始祖謝君玄字崇德,原號廣仁,後雍正九年(1731)重修東坑祠堂,始題神主更號拱宸以表公之德也,原配崔氏,續配倫氏。」而謝洪照老伯也說過,解放前在莞城賣麻街(今大西路)尚有謝氏祖屋,他小時候還在那住過,因為在農忙時,竹山的謝氏族人會到莞城去幫人家割禾。後因謝李兩姓發生大械鬥,牽連十多條村,於是就將莞城祖屋賣掉以作資用。
  • 關於寫好文案的第二篇:好文案一定是講了一個好故事!
    好文案就是講好故事在我開始寫品牌文案的時候,我也學寫過東半球第二好的產品,或者說是漂亮的不像實力派。但是你說自己好就真的是好嗎?這是我寫文案時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好的文案應當不僅僅只是描述產品的優點,她應當是人性化的,有人的感覺的。
  • 400年祠堂見證家族榮光 共同分享增進鄰裡感情
    對於浮竹山村的村民來說,葉氏宗祠不僅是一座古建築,更是他們葉氏家族的變遷史,見證了他們數代人在嶺南大地的奮鬥歷程。記者了解到,始建於明代的葉氏宗祠,幾經修繕,現存建築主體保存了各個時期的建築遺構,反映了各個時期建築的工藝特徵,也是研究珠三角地區傳統建築營造法式演變的重要實例。
  • 道縣:「六進六入」講好紅色故事
    12月6日,道縣樹湘中學學生何明明利用周末,來到陳樹湘紀念館參觀學習,通過聆聽紅色故事宣講,他感慨頗深。今年10月開始,道縣充分依託陳樹湘烈士紀念館、何寶珍烈士故居、紅軍渡、紅軍牆、湘江戰役豪福指揮部舊址、紅軍茶園渡口等58個道縣獨特的紅色文化景點和紅色遺址,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廣大幹部、群眾、師生的愛國情操和德育素養,發揮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的作用,在全縣組織開展「講好樹湘故事、傳承紅色基因」進學校入課堂、進機關入講壇
  • 講好大別山紅色故事
    講好大別山紅色故事大別山幹部學院依託優勢資源打造精品課程弘揚大別山精神■林志成穿紅軍服、唱紅軍歌、走紅軍「志仁小道」;觀看學院老師自編自導自演的舞臺劇《紅色大別山》;紅軍後代黃德躍,講述其一家6人參加革命、3人英勇犧牲的故事……在大別山幹部學院官網「學員在線」版塊,來此參加培訓見學的學員紛紛寫下體會,抒發著對「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鬥、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神的理解與感悟。
  • 《中國故事》傳承文化經典 講好中國故事
    原標題:《中國故事》傳承文化經典 講好中國故事 發布會現場   搜狐娛樂訊 作為國內唯一的專業衛星頻道,旅遊衛視以旅遊、時尚、高爾夫、藝文為主要內容,倡導綠色、健康、人文的生活方式,始終致力於講好「中國故事」、助力中國文化傳承
  • 吉安報導:「追尋先烈足跡——江西站」線下走訪活動來到吉安
    茨坪毛澤東舊居三灣改編紀念館8月26日至27日,「追尋先烈足跡兩天時間裡,採訪團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尋訪紅色足跡、參觀茨坪毛澤東舊居,在永新三灣改編紀念館和龍源口大捷舊址感受革命歷史和紅色精神。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裡,一件件珍貴的革命文物讓採訪團成員們心潮澎湃,那段紅色歷史仿佛就在眼前,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也讓大家熱淚盈眶,革命先輩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讓人感動與敬佩。在永新三灣,一首《三灣降了北鬥星》的紅色歌謠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既是那段歷史的真實寫照,也是紅色文化的不朽傳承。
  • 一座祠堂的重量,平潭漁限村楊氏祠堂的傳奇故事
    眼前這座祠堂於漁限村原村支書楊建禎而言如同一座無盡的寶藏,從房子構建還有對聯撰寫以及關於祠堂的傳說,他說三天三夜都講不完。「漁限楊氏始祖楊時,號龜山,河南固始縣人,宋代入閩,居延平府將樂縣(今南平市延平區)。其第四世孫楊肇,因課鹽福清,卜居於永賓裡(今福清海口地區),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其後代子孫播遷平潭大練島漁限等村。」翻開漁限村村志,道出了楊氏宗祠為何落戶於漁限村的歷史。
  • 秋訪新疆鄯善縣迪坎村,追尋野駱駝遠古的足跡
    秋訪新疆鄯善縣迪坎村,追尋野駱駝遠古的足跡秋訪新疆鄯善縣迪坎村,追尋野駱駝遠古的足跡秋訪新疆鄯善縣迪坎村,追尋野駱駝遠古的足跡秋訪新疆鄯善縣迪坎村,追尋野駱駝遠古的足跡秋訪新疆鄯善縣迪坎村,追尋野駱駝遠古的足跡
  • 用奮鬥精神講好黃河故事《親愛的客棧3》溫暖回歸
    客棧的老朋友劉濤暖心回歸,從溫柔老闆娘變為客棧大BOSS,即將在黃河岸邊再現「安迪劉」,和夥伴們一起給大家帶來新的故事。「慢綜藝」轉型「職場綜藝」,奮鬥創收展現真實職場本季節目依然以客棧經營為中心,向人際關係和情感等話題延伸;和前兩季的「慢綜藝」不同的是,本季節目會更多聚焦在當代職場生存現狀和由此產生的情感訴求,是一檔能夠引發年輕人共鳴的「職場綜藝」。
  • 農場故事 | 知史明志 青春遠航
    農場故事 | 知史明志 青春遠航 2020-12-22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福州周邊古道行之:快安—石獅—茶洋山—竹山裡,割網放鳥歸山林
    ——竹山裡(9.4km)——老屋(9.9km)——大石臺(10.6km)——快安松樹仔森林防火執勤崗(11.1km)——快安村文圖山(11.7km)沿著古道向前走不遠就看到快安西山森林防火執勤崗,執勤崗門口上了鎖,沒有看到工作人員。繼續沿古道上山,會遇見第一個分叉路口,跟著軌跡選擇左拐,再走不遠會看到一棟房子,在房子前休息片刻,然後右拐繼續上山,沒走多久就看到一片又一片的五色梅,用花海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 追尋先輩的足跡——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率隊瞻仰黃炎培故居
    中國網據民建上海市委消息  6月13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帶領民建中央常委一行從中共一大會址出發,趕赴浦東川沙內史第黃炎培故居,追尋先輩足跡,傳承優良傳統,深化政治交接郝明金一行緩步瞻仰,駐足凝視,認真聆聽講解,追尋、體會民建前輩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百折不撓的歷史擔當。
  • 【人民網海南頻道】儋州雅拉農場開展脫貧靠奮鬥主題宣講活動
    儋州雅拉農場開展「脫貧靠奮鬥 致富感黨恩」 的主題宣講活動人民網訊 7月8日晚間,儋州那大鎮雅拉農場一片熱鬧景象,大家都匯聚到大榕樹下, 聆聽「脫貧靠奮鬥因此,這個契合時代、契合實際、切合農場職工期盼的活動,贏得了大家的普遍支持。儋州市委市政府機關、那大鎮等結對幫扶單位領導及責任人,該農場(社區)、各單位幹部,全場建檔立卡貧困戶等都參加了此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