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越來越多的信息傳遞著中國和非洲的關係愈加密切;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非洲這片地方,無論生意還是工作;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於對非洲的研究,無論經濟還是文化,都似乎說明中國人越來越了解非洲。可事實是這樣嗎?
事實是,在非洲的很多中國人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過非洲,即便他們已經在那裡工作生活了幾年,他們甚至都不知道非洲人的真實生活是什麼樣。有些人所謂的知道,只是看到了非洲人表面上的東西,比如如何吃飯、怎樣幹活,但他們並不知道這些行為背後的想法,或者說叫文化。
很多在非洲的中國人不了解非洲人的文化,便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做事的,也就不知道如何與他們達成真正的交流,這看似無關緊要的事,實則關係重大。
中國人在非洲主要就是工作,而且是和當地人之間合作的工作,做的工程要直接面對當地業主,做的生意,很多是和當地商人合作。當然,直接面對當地人的這部分企業或者項目負責人或多或少了解一些當地人的文化習俗,但很多圍繞在這些項目周圍的人,則主要還是與中國人自己打交道,比如工人,比如做項目生意的中國供應商,他們面對的對象還是中國人,所以他們接觸當地人的機會很少。而這樣的人,在中國人中佔了不少的部分。
對於這些人來說,可能不需要和非洲當地人有太多往來,覺得對他們的了解並不是那麼必要的,於是,這部分人群的大部分人即便在非洲多年,對非洲當地的文化習俗依然知之甚少。而且不只是這部分人群,即便是有些生意人或者企業負責人,也很少有人注重對當地文化和生活的了解。
不去了解的原因,上面也說了,就是在實際工作生活中,接觸不到當地人,覺得沒有必要去了解。因為平時的環境主要還是中國人的環境,覺得已經很熟悉,且在這個環境中也遊刃有餘,就沒想過對非洲本土文化給予關注。
不去了解非洲人的文化,還有一個原因,說起來其實也並不那麼自傲,就是不少中國人剛到非洲,在初印象中就對非洲本地事物產生了不好的印象,說白了,也就是嫌棄那裡的一些東西,從而開始形成牴觸。
這個最多的就是對於非洲人的食物,很多中國人在非洲多年都接收不了那裡的食物,這個不接受,並非只是食物本身,還有就是做食物的非洲人(當然,主要是黑人)。他們看著當地人用黝黑的手,在不太衛生的地方做出食物,就已經產生牴觸,不願嘗試了。其實,這只是中國人自己的想像和喜好產生的作用而已,也因為這個印象就抹殺了對這些食物的嘗試和真正的認識。
就像我第一次去非洲到蘇丹時。我和同樣新到蘇丹的同事在喀土穆(蘇丹首都)的大街上,看到有婦人在賣茶和咖啡,那些茶並不是我們經常喝的綠茶、紅茶,而是當地人用一些特殊的植物磨成粉衝出的水,當然還有經典的「蘇丹紅」(就是玫瑰茄)。這些茶水看著其實還是不錯的,有黃色的,有紅色,還有褐色的,顏色都很透徹。可是當我們看到婦人那雙比我們黑的手,還有喝茶的人都是當地人,杯子循環利用,婦人只是把別人喝完的杯子,就在一個水盆裡面簡單洗一下繼續用,並且洗杯子的水也不怎麼換時,我們就沒有了任何嘗試的欲望。
於是,我和同事就開始互開玩笑,說讓對方嘗試,自己買單,但結果誰都不願意嘗試。就這樣,我到蘇丹半年多,都從沒有嘗試過這樣的茶。
直到後來,我工作調到偏遠地區的項目現場,周圍都是農村,只有兩三公裡處有一個市集,這裡沒有了任何城市的痕跡,也更沒有環境優雅的餐廳、咖啡廳,在這裡,無處休閒、無處娛樂。但在這裡有的,就是和喀土穆一樣的茶攤,它是這邊人休閒的唯一去處,雖然這樣的茶攤就在路邊。
由於生活太過苦悶,並且有時外出只能在外吃飯,我便開始嘗試這些茶,當我第一次喝的時候,很是驚喜,因為那些茶真的很好喝,他本身的獨特味道加點糖,喝起來很是特別,又沒有奇怪的味道。而且,早來於此的同事給我講這些茶的材料其實很乾淨,至少不會有任何添加,當地人也給我講,這些茶各有一些功效,我就更加喜歡這些茶了,只要去集市或者外出辦事休息時,我都會喝上一杯。這個時候,所謂的手或者環境不乾淨,就不重要了。因為我知道,這些茶是營養健康的,它沒有任何添加和農藥,環境的不好,無非就是喝進去幾粒沙,這對身體更是毫無傷害。
從茶開始,我也開始嘗試和接受當地的食物。而且不只是接受食物,就連吃飯方法的手抓也能夠接受。也因為這樣,我很容易和當地人結交為朋友,因為我接受和能夠融入當他們當地的生活方式。
對當地文化不了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語言不通。這個想必是很多人的障礙和煩惱。說到語言,在非洲各個國家,國際通用的主要就是英語和法語。很多中國公司的管理人員一般都是沒問題的,可在非洲很多的中國人是工人,他們根本就不會這些語言。而且,即便是中國人會英語或者法語,當地的很多人也是不會說的,他們也只會說自己的本土語言。這自然也產生了很多問題。
因為語言不通,中國人無法和更多的當地人溝通來促進對他們的了解;因為語言不通,在和當地人來往的工作中耽誤進展,甚至產生誤會;也因為語言不通,讓很多中國人在非洲的生活圈子變的狹小,於是中國人在非洲就是一種格格不入,形成中國人在非洲只是生活在自己的環境中的現象;當然,還有因為語言不通,像之前為我們講述故事的中國人,碰到喜歡的當地女孩,無法表白溝通,從而錯過一段感情,這樣的事情,其實不只是個別人身上發生的。
語言的不通,讓很多人煩惱且無力解決,因為讀的書少,沒有基礎,想從基礎學習太難了,而且不語言是一朝一夕能夠學會的。很多人在找方法,卻又沒有好的辦法。
基於此,尼日匯才學院,編撰出版了一本語言生活手冊。它就是《中文、英文、豪薩語生活語冊》,這本語冊是中英文對照,且加入非洲54國第二大本土語言——豪薩語,列出了在生活各個方面的實用語句。
這本語冊,讓你不懂英語都可以拿出語冊找到你想說的話,展示給對方;如果你會英語,想學豪薩語,也可以找到對應的語句去學習,並且展示給不懂英語的當地人看,是真正實用的語言手冊。並且,該語冊小巧,便於攜帶,讓你在西非甚至非洲,都更方便與當地人溝通。
尼日匯才學院,現在已經成為尼日匯才能源與地質高等教育學院,是尼日高等教育部認證的本科學院,開設有化學工程與工藝、石油氣體儲運、電子商務和中文教育等專業,於2021年1月對外招生。
同時,尼日匯才學院的創始人張娜女士,發起成立了中尼文化促進會,是西非第一個兩國文化組織。中尼文化促進會由尼日內政部特批,尼日文化部、旅遊部、工業部、石油部、尼日伊斯蘭銀行以及尼日律師協會、尼亞美大學等多個部門和組織參與的團體。促進會是由張娜女士任主席、尼日文化部部長任名譽主席,尼日旅遊部部長任副主席,中方有國家特型演員毛主席的扮演者張瑞奇和中國高古玉專家玉宴創始人洪藝寧任名譽主席的雙邊文化促進會,旨在促進中尼雙方文化交流。
中尼文化促進會已於2020年11月20日舉辦了啟動儀式,接下來將會舉辦更多關於中尼文化交流的活動,以此來響應中非合作的宏大戰略。
最後,購買《中文、英文、豪薩語生活語冊》請點擊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