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市七星巖摩崖石刻群是中國千年歷史文化的瑰寶,同時也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凝聚著七星巖景區文化的精髓,銘刻了肇慶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文化發展。七星巖摩崖石刻以數量眾多、文體書體齊全、面貌保護完整而備受關注,更是中國歷史最久遠、朝代延續最完整的石刻群,陳毅元帥更美稱其為「千年詩廊」。
在七星巖約有摩崖石刻531則,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史料價值,2001年七星巖摩崖石刻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源自千年的藝術傳承
自唐朝以後各朝代石刻薈萃一堂,被譽為「石刻書法藝術的宮殿」,而在龍巖洞口的《端州石室記》則是石刻當中的靈魂之作,被稱為「鎮巖之寶」,是初唐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李邕的作品,李邕的字如大象般磅礴有力、震撼人心,在書法界有「北海如象」的稱譽,尤其擅長以行楷寫碑,自唐以後,李邕所寫的碑刻和拓片,都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
《端州石室記》字裡行間,仍保存著李邕書法體方而筆圓,力勁而氣舒,縱橫開合,風採動人
除文學家李邕以外,上溯唐宋,下至清明、乃至當代,眾多文豪墨客亦在七星巖留下詞句,其中包括著名的北宋名臣包拯、偉人朱德、將軍陳毅、大詩人郭沫若等均在七星巖留下筆跡。
包拯石刻
朱德《遊七星巖》詩
陳毅《七星巖》詩句
郭沫若《冬宿天柱巖》
窺探七星巖石刻中的故事
七星巖摩崖石刻不僅記述了肇慶的人文地理、山川名勝和歷代大事,石刻中還描刻了眾多神話故事,為七星巖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帝觴百神之所。有明萬曆四十年五月五日,桐城劉胤昌檢勒,南海朱完書。」
這是明代萬曆年間的隸書石刻,它告訴我們:七星巖是天帝賜酒給百神暢飲的地方。在歷史上,石室巖有許多個名稱,據《隋書·地理志》曾被稱為「定山」;唐朝時,石室巖絕頂為「崧臺」,形容其高峻。「崧臺」,也就是傳說中天帝宴請天下各洞神仙,大家一起舉杯暢飲的地方。
帝觴百神之所
七星巖中最大的石刻高8.45米,寬3.08米。據說,當年每個字的刻工需白銀一兩二錢。通篇370個字,大家算算看,刻這幅字共花了多少白銀?——444兩!不僅花錢,而且費時。這幅摩崖連石面打磨及鐫刻,足足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這樣的開銷,平民百姓和一般文人是絕對花不起的,所以,古時能在這裡留名的,大多是達官貴人。
而這幅石刻的朱弘祚可以說是官宦世家,他是康熙山東河北河南三省總督朱昌祚之弟,康熙二十六年,朱弘祚曾任兩廣巡撫,後來更官至閩浙總督。他有三個兒子——朱緗、朱絳、朱綱,在歷史上也是有記載的。
七星巖最大石刻,父子石刻之一(朱弘祚)
而在這幅石刻的正下方,還有一幅來自朱弘祚兒子朱絳的石刻。這兩幅石刻相距29年。想像一下,一位高官帶著自己的兒子來瞻仰父親29年前的真跡,這正說明朱弘祚一家不僅官做得大,有學問,而且非常講孝道。俗話說,百行孝為先,而這兩篇石刻背後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孝」的典範。
父子石刻之一(朱絳),與朱弘祚石刻合稱「父子石刻」
四百餘年的細心呵護
七星巖摩崖石刻書法藝術精湛、雕工精細,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而石刻如今能完好保存至今,「澤梁無禁,巖石勿伐」八個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兩廣總督戴鳳岐題字,萬曆乙亥八月二十六日,副使李開芳書寫,可以說是我國第一幅有關環保的禁伐令石刻。也正因為這石刻,避免了人們因開採「白端」製作端硯而對七星巖造成的破壞,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品得以更好地保存至今,供世人觀摩。
環保石刻
詩詞大會弘揚中華文化
為進一步彰顯肇慶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肇慶星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單位舉辦第二屆七星巖摩崖石刻詩詞大會,並在七星巖景區舉行了啟動儀式,面向肇慶發起「詩詞大會」競賽活動。
本次詩詞大會,以「賞石刻學詩詞,尋文化根源,品生活之美」為宗旨,通過本屆七星巖摩崖石刻詩詞大會讓群眾更好地領略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不朽魅力。同時,通過美麗的詩句表達肇慶的山巒水秀之絕色、人文歷史之佳話。推進肇慶文化大發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全市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助力肇慶創建全國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