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颱風中觀風測雨,在赤潮裡監測採樣,守護海洋環境,助力防災減災,數十年來,泉州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一代代員工堅守崗位,不斷加強能力建設,探索「一站多能」發展方向,走出了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快速響應 抗擊赤潮
6月7日,泉州中心接到石獅市海洋與漁業局通知:東埔碼頭附近海域疑似發生赤潮。泉州中心立即組織人員趕赴現場進行監視。監測人員看到,海水顏色異常,暗紅色片狀物漂浮在海面上,面積約1平方公裡。通過分析現場採集的水樣和生物樣品發現,漂浮物中主要優勢種為鏈狀裸甲藻,其密度已超過赤潮基準密度。
泉州中心副主任鄭崇榮介紹,該種赤潮可產生麻痺性貝毒,貝類生物濾食後會在體內積累毒素,並引起食用者中毒。
赤潮暴發後,為了進一步掌握一線數據,儘快形成報告,泉州中心迅速開展赤潮應急監測,根據《海洋調查規範》《海洋監測規範》《赤潮監測技術規程》,持續監測赤潮發生的位置、水色、面積、種類和常規化學要素,及時上傳應急監測通報。
除石獅東埔碼頭海域外,泉州中心還與泉州沿海各縣市區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聯繫,加強泉州灣、惠安沿岸海域的監視監測工作。
截至6月14日赤潮消失,泉州中心累計出動赤潮應急外業工作8個航次、24人次,提交數據216個、通報16份,為省、市、縣各級政府掌握赤潮狀況,部署應急響應工作提供數據、技術支撐。此外,在赤潮應急期間,泉州中心還通過撰寫科普宣傳材料、組織有毒赤潮應急論壇等形式,向公眾普及赤潮及其防控的相關知識。
整合資源 共建共管
泉州中心位於惠安縣崇武鎮高雷山頂,主要包括兩座綜合業務樓。辦公樓簡樸大氣、寬敞明亮,總面積達3400平方米。走進中心實驗室,連續流動分析儀、氣相色譜儀、原子螢光光譜儀、體視顯微鏡、粒度儀等一批現代化分析儀器和配套設施整齊排列,承擔著海洋生態、沉積環境和水環境調查、分析任務。
站長張錫培是一位「老海洋」,他親身經歷了泉州中心的發展變遷。泉州中心
的前身是成立於1959年的崇武海洋監測站。2015年1月,以海洋站為基礎,由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泉州市人民政府和惠安縣人民政府共建,成立泉州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按照共建共管的原則,整合各級海洋觀測、監測、預警報資源,負責泉州沿海惠安、泉港、石獅、晉江、豐澤、南安、洛江7個縣近岸水質的定期監測、觀測、預警報工作。
張錫培說:「基層海洋站和監測預報中心是保護海洋環境,應對海洋災害的前哨。崇武地處我國東海和南海的氣象分界線,因此,泉州中心的觀監測數據更加重要。」
建科普館 寓教於樂
「來到我們中心,一定要到海洋科普館看看。」張錫培所說的科普館,是2016年6月成立的崇武海洋科普館。泉州中心在履行觀測、監測和預報等主要職責的同時,還積極開展海洋科普宣教工作。
帶著期盼和好奇,記者走進科普館。整個科普館有3層,第三層的部分區域為泉州中心的業務工作區,參觀者可現場了解如何進行海洋業務觀測,更有助於參觀者對海洋科普知識的深入理解。
科普館設置了走進海洋、認知海洋、經略海洋三大主題,並有滄海桑田、夢幻海洋、生命的搖籃、海與洋等13個展示區,還有實驗區、氣象觀測場、預報區等體驗區,設置了多個預報體驗小遊戲,讓遊客了解落水搜救的流程,包括天氣形勢分析,數值模擬預測,視頻會商等。此外,還有三維全息投影體驗區,參觀者可以通過此設備360度觀看海洋魚類的形態。
「我們不僅要做好海洋環境和災害的監測和預警預報工作,更要把海洋知識普及給公眾。」張錫培說,泉州位於東南沿海,颱風、赤潮等海洋災害頻發,科普館在提高公眾海洋意識,增強海洋防災減災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科普館已被確立為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2017年接待人數達70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