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前哨 走進泉州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

2020-12-16 中國網

在颱風中觀風測雨,在赤潮裡監測採樣,守護海洋環境,助力防災減災,數十年來,泉州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一代代員工堅守崗位,不斷加強能力建設,探索「一站多能」發展方向,走出了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快速響應 抗擊赤潮

6月7日,泉州中心接到石獅市海洋與漁業局通知:東埔碼頭附近海域疑似發生赤潮。泉州中心立即組織人員趕赴現場進行監視。監測人員看到,海水顏色異常,暗紅色片狀物漂浮在海面上,面積約1平方公裡。通過分析現場採集的水樣和生物樣品發現,漂浮物中主要優勢種為鏈狀裸甲藻,其密度已超過赤潮基準密度。

泉州中心副主任鄭崇榮介紹,該種赤潮可產生麻痺性貝毒,貝類生物濾食後會在體內積累毒素,並引起食用者中毒。

赤潮暴發後,為了進一步掌握一線數據,儘快形成報告,泉州中心迅速開展赤潮應急監測,根據《海洋調查規範》《海洋監測規範》《赤潮監測技術規程》,持續監測赤潮發生的位置、水色、面積、種類和常規化學要素,及時上傳應急監測通報。

除石獅東埔碼頭海域外,泉州中心還與泉州沿海各縣市區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聯繫,加強泉州灣、惠安沿岸海域的監視監測工作。

截至6月14日赤潮消失,泉州中心累計出動赤潮應急外業工作8個航次、24人次,提交數據216個、通報16份,為省、市、縣各級政府掌握赤潮狀況,部署應急響應工作提供數據、技術支撐。此外,在赤潮應急期間,泉州中心還通過撰寫科普宣傳材料、組織有毒赤潮應急論壇等形式,向公眾普及赤潮及其防控的相關知識。

整合資源 共建共管

泉州中心位於惠安縣崇武鎮高雷山頂,主要包括兩座綜合業務樓。辦公樓簡樸大氣、寬敞明亮,總面積達3400平方米。走進中心實驗室,連續流動分析儀、氣相色譜儀、原子螢光光譜儀、體視顯微鏡、粒度儀等一批現代化分析儀器和配套設施整齊排列,承擔著海洋生態、沉積環境和水環境調查、分析任務。

站長張錫培是一位「老海洋」,他親身經歷了泉州中心的發展變遷。泉州中心

的前身是成立於1959年的崇武海洋監測站。2015年1月,以海洋站為基礎,由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泉州市人民政府和惠安縣人民政府共建,成立泉州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按照共建共管的原則,整合各級海洋觀測、監測、預警報資源,負責泉州沿海惠安、泉港、石獅、晉江、豐澤、南安、洛江7個縣近岸水質的定期監測、觀測、預警報工作。

張錫培說:「基層海洋站和監測預報中心是保護海洋環境,應對海洋災害的前哨。崇武地處我國東海和南海的氣象分界線,因此,泉州中心的觀監測數據更加重要。」

建科普館 寓教於樂

「來到我們中心,一定要到海洋科普館看看。」張錫培所說的科普館,是2016年6月成立的崇武海洋科普館。泉州中心在履行觀測、監測和預報等主要職責的同時,還積極開展海洋科普宣教工作。

帶著期盼和好奇,記者走進科普館。整個科普館有3層,第三層的部分區域為泉州中心的業務工作區,參觀者可現場了解如何進行海洋業務觀測,更有助於參觀者對海洋科普知識的深入理解。

科普館設置了走進海洋、認知海洋、經略海洋三大主題,並有滄海桑田、夢幻海洋、生命的搖籃、海與洋等13個展示區,還有實驗區、氣象觀測場、預報區等體驗區,設置了多個預報體驗小遊戲,讓遊客了解落水搜救的流程,包括天氣形勢分析,數值模擬預測,視頻會商等。此外,還有三維全息投影體驗區,參觀者可以通過此設備360度觀看海洋魚類的形態。

「我們不僅要做好海洋環境和災害的監測和預警預報工作,更要把海洋知識普及給公眾。」張錫培說,泉州位於東南沿海,颱風、赤潮等海洋災害頻發,科普館在提高公眾海洋意識,增強海洋防災減災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科普館已被確立為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2017年接待人數達7000餘人。

相關焦點

  •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助力澳門應對海洋災害
    中國日報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 趙磊)日前,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向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交付「風暴潮集合數值預報系統及地震海嘯實時數值預報系統」。該預報系統可實現7×24小時業務化運行,為澳門特區應對海洋災害提供技術支撐。
  • 永興島黃巖島永暑礁海洋環境預報
    本報海口6月9日訊(記者侯小健)由海南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製作發布的海洋環境預報節目,從今天起省海洋預報臺正式增加了西沙永興島、中沙黃巖島和南沙永暑礁3個島礁的海洋環境預報,提升了南海海洋環境預報精確度,為海上交通、漁民海上作業等海上活動提供更精細的安全保障服務。
  • 海浪藍色警報 |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助力澳門應對海洋災害
    ◆ ◆ ◆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助力澳門應對海洋災害——智能化海洋數值預報系統交付澳門◆ ◆ ◆ ◆日前,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向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以下簡稱「澳門氣象局」)交付「風暴潮集合數值預報系統及地震海嘯實時數值預報系統
  •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助力香港天文臺夯實海嘯預警預報基礎
    中國日報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 趙磊)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防災減災能力提升,提高香港天文臺海嘯預警技術人員業務水平,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嘯預警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了香港舉辦的地震監測與海嘯預警培訓,並講授地震監測與海嘯預警相關主題內容。
  • "海上絲綢之路"海洋環境預報保障系統投入業務化試運行
    人民網北京12月26日電 (朱江)記者從國家海洋預報中心獲悉,今日上午,由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開發的「海上絲綢之路」海洋環境預報保障系統投入業務化試運行,該系統的服務範圍包括了南海、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等海域,將發布海洋環境、海洋預警報產品,為海上運輸、海上護航、災害防禦等提供服務。
  •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預報保障團隊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 45
    工作單位: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推薦單位: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推薦詞:港珠澳大橋是當今世界上最長跨海大橋,其中海底沉管隧道是最核心、綜合技術難度最大的工程。沉管隧道施工對海洋環境的要求十分苛刻,而伶仃洋海洋氣象環境複雜,國外預報機構提出保障經費高達1億多歐元。面對這個超級工程,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成立了預報保障團隊,發揚「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的島遂精神,實現海底沉管隧道安裝對接的預報保障零誤差,開創了我國重大海上工程建設預報保障先河。
  •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崔絢  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簡稱臺海中心)是我國颱風和海洋氣象預報預警業務的國家隊,主要負責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颱風的監測、分析、預報、預警和服務,負責中國近海海上大風、海霧、近海強對流等海洋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
  • 山東省海洋資環院山東省海洋環境監測中心順利通過國家、省兩級...
    中宏網山東8月19日電 2020年8月4日至8日,按照《2020年全國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方案》(海測監[2020]40號)要求,山東省海洋資環院山東省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接受了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組織的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監測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專項檢查工作。
  • 海南正式發布永興島黃巖島海洋環境預報
    海南正式發布永興島黃巖島海洋環境預報   據新華社電 (記者夏冠男)海南省海洋預報臺6月9日起正式增加了西沙永興島、中沙黃巖島和南沙永暑礁3個島礁的海洋環境預報,進一步提高了南海海洋環境預報精確度,為海上交通、漁民海上作業等海上活動提供更精細服務。
  • 大工與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宋永臣表示,多年來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與大工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在向海洋進軍、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背景下,雙方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等方式開展合作,有利於雙方緊緊抓住發展機遇、促進涉海學科發展。
  •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與大連海洋大學戰略合作
    12月4日,海洋中心與大連海洋大學在大連海洋大學綜合辦公樓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海洋中心主任關道明、副主任樊景鳳、規劃科技處副處長孫欽幫、大連海洋大學黨委書記姚傑、校長宋林生、副校長張國琛以及雙方部門負責人出席籤約儀式。會上,大連海洋大學黨委書記姚傑對關道明一行的來訪表示熱烈歡迎,並對海洋中心長期以來給予的幫助與支持表示感謝。
  • > 監測與預報
    長期以來,風雲衛星為颱風的監測預報提供了重要支撐。靜止氣象衛星重點在於颱風的實時定位定強,並監測颱風登陸的時間地點和造成的風雨影響。極軌氣象衛星具有大氣三維探測能力,可以揭示颱風內部熱力和雲雨結構,為颱風路徑和強度預報提供依據。
  •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轉隸環境部,積極投入渤海排汙口排查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轉隸環境部,積極投入渤海排汙口排查 為認真貫徹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決策部署,紮實推進渤海地區入海排汙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生態環境部積極組織生態環境系統涉海洋科研力量和技術團隊參與專項行動
  • 中科曙光中標國家海洋監測中心,先進計算支撐海洋預警
    我國擁有遼闊的海域以及豐富的海洋資源,而近岸海域汙染、海洋生態系統健康不佳等海洋問題卻一直存在。對於此,我們從未停止過對海洋突發事件的研究工作。做好海洋生態災害預警監測與應急處置工作,將最大程度地減輕海洋生態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同時,對相關行業預測業務的準確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 「海浪預警信息解除」12月6日海南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解除海浪藍色...
    【預警解除】海南省海洋預報臺2020年12月06日10時發布海浪警報解除通報:受冷空氣的影響,11月27日中午至12月06日上午,南海東北部、中東部、巴士海峽出現了4到6米的巨浪到狂浪區;南海西北部、中西部、南部出現了3到5.5米的大浪到巨浪區,海南東南部近岸海域出現了
  • 海洋氣象預報
    海洋水文氣象預報就是對規定時段和規定海區所預期出現的海洋水文和氣象狀況的預報。它是海洋水文預報和海洋氣象預報的統稱。鑑於歷史上首先發展了海洋氣象預報,而且許多國家的海洋水文預報業務統一設立在氣象機構內,所以習慣上往往把海洋水文氣象預報稱為海洋氣象預報。
  • 發布釣魚島天氣預報和海洋環境預報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9月11日起,中央電視臺在中午1時57分播發釣魚島附近海域海洋環境預報,在晚上7時30分黃金時段「新聞聯播」後播發釣魚島及周邊海域天氣預報。氣象和海洋專家認為,這是中國宣布釣魚島領海基線後宣示主權的又一舉動,同時也是履行職責的表現。  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陳振林強調,發布釣魚島和附近海域天氣預報是履行部門職責。
  • 高校博士團北線團隊走進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
    中國網7月18日訊(記者 陳勵)7月16日,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50名博士生組成的「高校博士團走向海洋」北線團隊由天津返回北京,參加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和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的參觀交流活動。在預報中心的歡迎儀式後,下午3時整,衛星中心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 中央氣象臺如何預報海洋天氣?
    在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裡,氣象人員正用自己的方法揣摩海洋的脾氣,用海洋天氣預報和各種海洋氣象產品服務守護航海船隻和人員的平安。  預報海域範圍廣袤  自2011年起,我國海洋氣象負責預報的海區分為遠海、近海和沿岸海域三類。
  • 我國海洋汙染問題嚴峻 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前景向好
    現階段,在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情況下,海洋汙染對海洋生物和人類造成負面的影響已經不容忽視,這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的發展。海洋環境監測,是由國家海洋局提出,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涉及到的內容包括了全國近岸海域生態監控區監測、赤潮監控區監測、陸源入海排汙口監測、汙染現狀與趨勢性監測、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主要海洋功能區監測以及監測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等多個方面,同時還包括一系列海洋環境保護、海域使用管理等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和相關技術的開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