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旅遊研究院武漢分院與湖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完成的《2019中國旅遊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成果發布會在武漢舉辦。
課題組成員發布報告成果 張銳 攝
課題組從世界、區域、行業等不同視角,對中國旅遊業的發展進行全面梳理和審視。在突出《報告》系列研究特色的同時,凸顯研究的時效性與科學性。《報告》由「總報告」和「專題報告」兩大部分組成。
課題組成員介紹,「總報告」主要凝練出五大結論:
文旅機構改革順利推進,產業發展政策環境良好。今年,文旅機構改革在市縣層級全面落地。同時,一系列政策的發布與出臺,涉及旅遊扶貧、景區門票、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旅遊失信等多個領域,為產業運行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三大市場運行持續向好,入境市場持續回溫。2018年,中國國內遊客、出境遊客、入境遊客量人數分別為55.4億人次、1.497億人次、1.412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出境旅遊花費、入境旅遊收入分別為5.13萬億元、2773億美元、1271億美元。從近三年數據來看,我國出境旅遊人次呈快速增長態勢,年均增長率為9.1%,入境旅遊人次自2014年起持續回暖,年均增長率為1.8%,而國內旅遊人次增長率相對走低,年均增長率為11.5%。
投資規模穩居世界第二,投資主體日漸多元。根據世界旅遊及旅行理事會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中國的旅遊投資額為1615億美元,同比增加了4.40%,穩居世界第二。「十三五」以來,旅遊投資規模保持年均6.82%的增速,吸引了包括政府投融資平臺、民營企業、非旅企業等的多元資本進入。
綜合貢獻保持世界第二,但增速有所放緩。在國內貢獻方面,據文化和旅遊部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97萬億元,同比增長10.5%;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94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1.04%。在國際貢獻方面,根據世界旅遊及旅行理事會數據統計,2018年中國旅遊業對全球GDP的綜合貢獻高達15090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旅遊業貢獻的就業崗位數為7991萬個,數量穩居世界第一。
《報告》還對我國省域旅遊競爭力和重點城市旅遊競爭力進行了評價和排名。廣東、江蘇、浙江、山東、上海、北京、福建、湖南、江西、貴州十省市進入省域旅遊綜合競爭力第一梯隊;杭州、廣州、深圳、西安、廈門進入副省級城市旅遊綜合競爭力第一梯隊。湖北省旅遊綜合競爭力排名第13位,武漢市旅遊綜合競爭力排名第7位。
不僅透視全國旅遊業發展的概貌,課題組還立足團隊研究優勢,聚焦區域旅遊發展問題。
課題組第一個專題報告從旅遊需求、旅遊供給、旅遊支撐三個層面綜合評價了長江經濟帶11省市旅遊業發展水平。浙江、江蘇、上海處於長江經濟帶旅遊業發展水平第一階梯隊。雲南、四川、湖北、安徽和湖南處於長江經濟帶旅遊業發展水平第二階梯隊。重慶、江西、貴州處於長江經濟帶旅遊業發展水平第三階梯隊。
第二個專題報告則從旅遊環境、旅遊公共服務和旅遊要素三個方面評價了湖北省的遊客滿意度。其中,恩施州、宜昌市、神農架林區在市州排前三;夷陵區、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羅田縣在縣(市、區)排名前三;神農架生態旅遊區、恩施大峽谷景區、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在5A級景區中排名前三。
中國旅遊業發展年度報告書影 張銳 攝
記者了解到,中國旅遊研究院武漢分院自2012年以來,每年定期編制、出版年度研究報告,今年已是第八年。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銳 通訊員黨波濤)
[ 責編:董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