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王」李榮仔為做好的獅子點睛。 李凌 攝 中新網廣州6月27日電 題:(愛國情 奮鬥者)湛江「獅王」李榮仔:高樁舞絕技 巧手造「雄獅」
作者 李凌 黃琳
「我自豪為我的祖國,天地間好景色。富強是勤勞的碩果,點讚大拇哥。」伴隨成龍一曲《厲害了我的國》,一隻隻身披華服的「獅子」赫然出現在大屏幕上,師傅李榮仔熟稔地搖擺「獅頭」,帶領著南派醒獅隊舞出華夏雄獅之魂。
李榮仔,人送外號「湛江獅王」,榮獲南派醒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率領醒獅隊先後五次登上央視舞臺,多次應邀奔赴海外進行交流演出,除了在國內贏遍大大小小、數不勝數的獎項,更是在首屆美國紐約國際獅王大賽斬獲金獎。
活靈活現 醒獅揚名
醒獅也稱南獅,據記載於明朝在廣東出現,流傳於兩廣地區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之間。演員在梅花樁上完成飛躍、360度展體、漂移等動作,觀眾紛紛稱讚「醒、醒、醒」(粵語精神、聰明之意),於是,「醒獅」二字聞名於世。
「獅王」李榮仔1965年出生於廣東湛江遂溪,十五歲開始學習南派舞獅,白天在校上課讀書,晚上回家訓練舞獅。後來因為家裡負擔不起學費,李榮仔便跟著老師傅,在湛江、雷州一帶教舞獅。那時候的演出主要以年例為主,作為傳統賀歲的方式,後來舞獅的場次越來越多,所有喜慶的日子都少不了舞獅班子。
對於南派醒獅的表演方式,深諳其道的李榮仔如數家珍,「舞獅劇目主要以三國時期五虎將為主,三大元素包含十種步法、十種形態、傳統鼓樂等。」當年的他為了完成在樁上的跳躍、凌空等動作,一遍遍失敗,再一步步前進,最終成為國家級的舞獅裁判。
自製獅具 遠銷海外
南派醒獅的威嚴霸氣,離不開獅具的精細製作。少時的李榮仔便開始自己扎獅子,上個世紀90年代末,隨著電視劇《霍元甲》《陳真》熱播,村人圍著一臺臺黑白電視看得入迷,李榮仔也被影視劇中的舞獅所驚豔,暗自下定決心改造傳統的醒獅。於是他前往佛山等地探訪同行的製作工藝,回來後再進行獅具創新,多年錘鍊,他終於琢磨出一套專業的獅具製作工藝。
李榮仔吸收佛山傳統獅頭作法,選用本土軟韌的竹子,以傳統的廣東竹篾工藝為基礎,進行扎作,獅身製成後,再進行最重要的「靈獅開光」。所謂開光,即為點睛,點睛之人必須為當地名望之士,且須一筆由頭點到尾。
得益於精良的製作工藝和不斷的創新發展,李榮仔的獅具也經營得風生水起,迎合不同地域的文化和消費喜好對獅具的造型、花水進行改進,十幾年前就走出國門,如今每年生產上萬套獅具,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印度、非洲等10多個國家和港澳地區。
威名遠播 薪火相傳
憑藉對醒獅藝術的執著和熱愛,李榮仔如今享譽海內外。國內,他攜醒獅獅隊登上央視舞臺,並在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頒獎晚會上與成龍一同擔任表演嘉賓;國際上,他率領醒獅獅隊前往馬蘭西亞、韓國、日本等進行文化交流,2018年還榮獲首屆美國紐約國際獅王比賽金獎。
即便如今醒獅的形勢一片大好,談起未來的發展,李榮仔字裡行間依舊有著擔心,「現在生活水平高,經濟發展迅速,年輕人忙於穿梭於薪資豐厚的寫字樓工作,而舞獅比較辛苦且具有危險性,真正願意學習舞獅的年輕人並不多。」他希望政府能大力支持,積極保護,也希望學校能安排相應的興趣課程給後輩學習,「只要年輕人願意學,我一定好好的培養!」(完)
醒獅在高樁上起舞。 李凌 攝
一隻醒獅隊伍,不僅有舞獅的高手,還配有傳統鼓樂隊。 李凌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