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膏之道

2021-02-12 茗香識女人

茶膏是什麼?大多數喝茶的人都心存疑問。現在我們所喝的茶中,很少見到茶膏的影子。這種始自唐代的珍異之物在現代幾近「消失」,只偶爾通過「某某茶膏又被多少天價拿下」等新聞事件裡爆出的冷門,讓一些人們想盡各種辦法去搜羅關於它的一切。

當然,也有一些不為獵奇的人們,給它以平凡的定位:茶膏是採用特定的技術工藝,從普洱茶葉中凝練提取其有效成分的膏狀茶。

普洱家族神秘成員

現在,能找到的有關茶膏的記載太少了。勐海班章喬木茶膏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玉光這樣介紹道:「膏者,精華也。普洱茶膏就是普洱茶的精華,包括其內質含量、保健功效等,它具備普洱茶的一切特性。茶膏是茶產品中的最高端茶品,又是最不為人知的。」

《普洱茶膏秘史》中的闡述:「在普洱茶的五個系列品種團、餅、沱、磚、膏中,茶膏因為高度濃縮了普洱茶的精華,因此從誕生之始,就深居一隅,籠罩著一種神秘的光環。」可謂如出一轍。

據了解,茶膏的生產起於唐,成於宋,興於清。唐代陸羽的《茶經》中記載:「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皺」。但是這時候的膏還不是製作而成的茶膏,而是指製作茶餅時,茶汁溢出後的「膏化」現象。茶膏作為獨立的茶品出現在宋代的茶品名錄。

北宋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寫《茗荈錄》時,就將兩款茶膏納入其中:一種是「玉蟬膏」,另一種是「縷金耐重兒」。清朝,則把茶膏的生產從民間直接放到了宮裡,顯示出茶膏的獨特和高貴。

最早開始飲用茶膏的是雲南少數民族的土司,後來傳入西藏,在上層喇嘛中普及,至今,西藏一些大的寺院仍然設置「熬茶間」。

雍正年間,茶膏成為皇帝欽點的貢品,茶膏因此成為皇權的象徵,作為養生保健品,專供皇族妃子們享用,作為賞賜,獎勵給一些有功大臣,大臣們只有在身體不適時,才捨得享用。清廷還把茶膏作為國禮,饋贈外國使節和學者。

從平衡膳食結構的功效來說,普洱茶膏的現實意義遠大於一般的茶葉,它集飲用調理於一身,普洱茶自身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物質,而茶膏經過提煉,不僅保留了這些有益物質,而且高度濃縮。《本草綱目拾遺》中,是這樣描述茶膏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

自古以來,不管是封建皇帝,還是達官貴人,都是從治病療疾的角度飲用茶膏的。據史書記載,脹腹不適,飲用茶膏可解,口腔潰瘍,含一小塊茶膏,過夜即愈。這些,還遠遠不能體現出普洱茶膏的養生功效。中國的養生文化,是以防範「未病」為核心的,而茶膏的特有屬性,完全滿足了人們養生的需求。

然而,從清代後,茶膏似乎便與民間失去了關聯,有關它的一切仿佛成為封閉的記憶。

2004年,曾被魯迅先生珍藏的3克清宮普洱茶膏拍賣了12000元。每克高達4000元,超過黃金價格近20倍;

今年,一盒清代宮廷普洱茶膏在北京拍出了100.8萬元的價格,每克1萬元。

……

近年來,想要了解茶膏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在茶葉市場上,經常聽到一些人向賣家詢問哪裡有好的茶膏。同時,關注它們的還有業界一些希望其重新大放異彩的茶人們。

但是,關於現代茶膏的生產應當運用何種工藝,業界看法不一。

《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志》裡有一段關於茶膏製作工藝的記載。新中國成立後,為支援進藏部隊的需要,1950年雲南「省茶司」曾領命熬製1750公斤的茶膏。其製作工藝為古法高溫熬製。這也是新中國茶膏製作,有記錄的、最近的一次。

從科學的角度看,大鍋熬膏屬於普洱茶膏發展的第一階段,與後來皇宮「御製」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別。「茶膏的製作遷入到清朝皇宮後,御茶房的制茶工匠們借鑑了宋代的「小榨去水,大榨出膏」工藝。

因此有人說:「老茶膏與現今市場上新工藝製作的茶膏並不相同。新法製作,讓茶膏即將步下高貴的神壇,變得親切起來。」

學術是應該討論的。茶膏的商品和文化雙重屬性,決定了應當對其進行得當的營銷。現代茶膏生產有兩條主線,一條主線是創新,就是採用現代科技手段製作現代意義上茶膏。

創新的特點是產量大,擁有自己獨特的口感和特色、另一條主線是傳統,就是在工藝上採用古法熬製,保持普洱茶原有的特色、口感、內質含量、倉儲變化。

「不管是創新還是傳統,誰忽略了茶膏的文化屬性,誰就會永遠遠離茶膏。茶膏,也必將接受市場的檢驗,也必將經受市場的抉擇。給茶膏準確的商業定位,尤其重要。

茶膏因為好喝才有人喝,因為喝了有用,才有人堅持喝。良好的口感,高純度的營養價值,這就是茶膏的命運,也是生產銷售享用茶膏的基本原則。」趙玉光說。

儘管關於工藝和商業定位等方面還存在許多需要討論的方面,但看到茶膏「復活」的市場與文化,茶膏原產地有關方面迅速行動起來。

雲南普洱茶協會傳來消息,他們正派出幾位專家深入雲南民間,對茶膏的生產狀況及分布情況展開細緻調研。

不論怎樣,多一些這樣的實際行動,都一定會幫助茶膏從雲霧繚繞中走出,真的親切起來。

相關焦點

  • 茶膏,被遺忘的茶文化
    李佳笑道:「這黑乎乎的東西不是神藥,乃茶膏也。」    歷久彌新的茶膏文化    茶膏,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由來已久。茶膏之妙古來有記,清朝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就曾提道:「黑如漆」的茶膏,醒酒第一。又說「綠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由此可知,茶膏應不止一種顏色。    得知如此,我便垂涎求顆「綠色仙丹」嘗嘗鮮。
  • 茶膏-可以喝的古董
    茶膏,這種絕妙的飲品迷住了雍正皇帝,以及後來的乾隆皇帝,著迷的皇帝因此召集了中國最好的茶藝師來到宮廷,發掘了186道製作茶膏的古老工藝,成為大清宮廷中最為神秘的工藝之一。宮廷秘制的茶膏,很快風靡了整個皇室和士大夫階層。而在遙遠的布達拉宮,茶膏也成為活佛們青睞獨享的特權飲品。1792年,茶膏還以國禮的身份飄洋過海,至今仍然珍藏在大英博物館。
  • 茶膏知識
    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正是由於這種特殊的尊貴,使它在貢茶中處於上品,被納入史書的記載之中。那麼,唐代的茶膏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我們在仔細研究陸羽的《茶經》及唐代的制茶工藝後,可以做一個初步判斷:茶膏的出現與唐代作餅制茶工藝有直接的關係。蒸青作餅的制茶工藝在唐代已經逐漸完善,這種陳茶製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後的宋代茶葉加工的主流。
  • 普洱茶膏(詳解)
    點擊題目下方普洱茶,一鍵關注本帳號普洱茶膏是在借鑑唐朝與宋朝製作茶膏的工藝的基礎上演化而來,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續。陸羽在《茶經》中對這種制茶工藝歸納為十四個字,即「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這裡的「蒸、搗、拍」三個工序極易將茶葉中的部分茶汁與纖維物質分離,在空氣氧化作用下,出現膏化現象。只是沒有將茶汁與茶葉中的纖維物質徹底分離,而只是讓「膏」仍然保持在茶餅的表面,與真正意義上的「茶膏」還有一定的距離。宋代是中國茶業發展史上一個有較大改革和建設的時代。
  • 在中國茶膏發展史上,茶膏種類繁多,為何只有普洱茶膏流傳至今?
    時猶仍宋制,所進者俱碾而揉之,為大小龍團。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採芽茶以進。有司勿與。天下茶額惟建寧為上,其品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筍、置茶戶五百,免其役。按茶加香霧,搗為細餅,已失真味。
  • 普洱茶膏怎么喝?有哪些功效?
    茶為國飲,從採摘到入口需要數十道工序,除解渴外,被人們賦予越來越多的屬性。
  • 看完就知道什麼是普洱茶膏了
    發展歷史根據史料,茶膏最早出現於南唐時期。從出現到清代近制膏工藝近失傳一直都是皇家貢品,一般的茶貢無法與其相比,僅流傳於宮廷之中。歷經各代演變發展,逐漸完善其製作工藝,但仍無法實現大批量生產。1792年,普洱茶膏作為國禮流出海外。
  • 愛必福普洱茶膏致力於弘揚千年傳統茶飲文化
    此次貢潤祥出品的愛必福茶膏,將借中央農業大發展的政策支持,在中國實現百城千店萬經銷,將愛必福茶膏普及到千家萬戶,最終藉助香港資本市場的力量,讓中華傳統茶膏珍品為國人帶來健康與財富。貢潤祥出品的普洱茶膏自2012年連續5年榮膺「博鰲亞洲論壇指定茶禮」 肩負國禮使命,禮贈20多個國家50餘位部長級以上領導人和四千多名世界各國政商領袖。
  • 傳說中的普洱茶膏在哪裡?
    有人說茶膏是18世紀的速溶茶,是茶中珍品。據說直到今天,這些歷經百年的清代宮廷茶膏仍然能夠飲用。甚至還有傳說:「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它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為了探詢傳說中的清代宮廷普洱茶膏,我們來到了普洱茶的故鄉雲南省普洱市。2007年從故宮迎回的普洱茶膏就收藏在普洱市,我們能見到傳說中的清代普洱茶膏嗎?
  • 藝藏知識|小小茶膏拍出百萬天價,你還不知道什麼是茶膏?
    茶膏為什麼值錢?普洱茶膏是普洱茶葉經發酵深加工後,將茶葉纖維與茶汁分離,將茶汁定型,最終形成的膏體,幾十斤茶葉才得一斤茶膏,而且工藝流程複雜、耗時長,茶膏得來不易、極其珍貴。茶膏在製作過程中注重保留普洱茶的營養物質,無論是品飲感受還是保健功效,都不是普通的茶能比擬的。普洱茶膏歷來就貼上了貴族的標籤,製作技術也掌握在皇室手中,清朝設「御茶坊」研究普洱茶膏的製作技術,普洱茶膏從此成為了御製品,後來我們說的普洱茶膏一般也指的是清宮普洱茶膏。
  • 御香君普洱茶膏傳承秘制工藝 打造現代養生法寶
    五一過後,雲南貢潤茶葉有限公司傾力打造的全新品牌——御香君普洱茶膏即將全面上市,進駐昆明的各大茶城、商超、零售店和便利店等零售終端。與同為雲南貢潤茶葉旗下品牌 —— 兩度榮膺博鰲亞洲論壇國禮身份且深受中外賓客喜愛稱讚的貢潤祥普洱茶膏相比,御香君普洱茶膏形象更時尚、價格更親民,「香氣揚、湯色亮、口感醇」的優異質感也一一呈現。
  • 30年鑽研只為解開普洱茶膏的秘密
    從30多歲的青壯年到如今的滿頭白髮,町花雨普洱茶膏總工程師楊有田用了30年來窺探普洱茶和茶膏的秘密。楊工第一次接觸茶膏是在一個老鄉的家中。喝茶的時候老鄉將熬煮到很濃稠的普洱茶汁液小心的放到茶碗中衝上熱水。這是一種他從未喝過的茶——經過處理的普洱茶完全沒有了苦澀茶氣而多了許多的甘醇。後來楊工從老鄉那裡得知這種東西就是最原始的茶膏。再認識茶膏在老鄉家裡喝到茶膏的時候對茶膏產生了好奇,楊工正真對茶膏入迷則是起源於一次出差。
  • 什麼是茶膏!
    「膏」自然是不同於液體,簡單的來說,茶膏是普洱茶萃取的精華,是普洱茶的深加工產品,是屬於具備天然藥物特性的飲品。開始於南唐,興於清代,經歷過漫長的演變,有著悠久的歷史。既然是精華,那麼同普洱茶相比,茶膏的營養價值肯定是更高一些的,尤其是茶膏的便攜性,以及衝泡過程整個的簡潔、方便、衛生。
  • 茶友們褒貶不一的普洱茶膏到底是什麼
    前言: 茶膏,對於很多茶友來說仍是個新鮮詞。市面上討論茶膏的角度五花八門,褒貶不一。所以今天泠泠就來和大家深度揭秘一下,什麼是茶膏。茶膏顧名思義,膏狀的茶。這個詞也是近兩年才徹底暴露在茶市上的,對很多人來說仍然是很新鮮。
  • 御香君普洱茶膏:秋末養生清腸又暖胃(組圖)
    益生茶膏養護好腸胃中國人尚茶,也喜歡通過喝茶調養身體。常言道,「飲茶不與四時同」,也就是說,在秋季的時候,要針對身體和自然的特點,更科學合理的飲茶,實現調和臟腑、預防疾病、益壽延年的目的。如今,昔日皇室專享的茶膏,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御香君普洱茶膏作為皇室茶膏的傳承者,成為了都市人群秋日養護腸胃的必備上品。
  • 清代「茶膏」主人80萬不賣(組圖)
    昨日,禮儀小姐展示清代保存下來的茶膏  本組圖片均由本報記者 毛仁東 王雄 攝「金瓜貢茶」  本報訊(記者 陳穎)產於1953年的「湘天尖」茶葉,今年5月被央視鑑寶欄目專家估價48萬元;拳頭大小的一塊清代「茶膏」,有人出價80萬元主人也不願出售……昨日,
  • 都是速溶茶,茶精粹與茶膏到底有什麼區別?
    喝普洱茶的茶友都知道在普洱茶市場上,除了傳統的茶葉之外,還有非傳統茶類比如茶膏、茶精粹等。對於茶膏、茶精粹等茶品,有茶友說:「它們都是速溶茶應該沒有太大區別吧」。答案恰恰相反,它們的區別可大了。茶膏的出現茶膏歷史由來已久,現存歷史文獻中,第一次正式記載茶膏的史籍是清人吳任臣《十國春秋》,裡面主要記載了五代時期十國君主事跡,該書還記載早在閩康宗通文二年,即公元937年,就有貢品茶膏進獻,「貢建州茶膏,制以異味,膠以金縷,名曰耐重兒,凡八枚
  • 揭秘一杯茶在人體內的旅行、茶膏起源及歷史、90%的茶器是不合格的
    陸羽寫的《茶經》裡面,第三章,三之造,中寫道,將新採下來的茶葉,「蒸之,搗之,拍之」什麼意思呢 ?而調膏繼刻,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調之靜面點。妙於此者,量茶受湯,調如融膠。環注盞畔,勿使侵茶。勢不砍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周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櫱之起面。       深諳點茶奧妙的人,就會根據茶末的多少注入沸水,將茶膏調得像融化的膠汁。
  • 探訪茶膏文化 青島鵬嶽茶城引領島城高端茶文化市場
    茶膏作為中國獨有的養生文化,從誕生起就成為皇家的御用茶品。進入現代以後,隨著製作工藝的提升,茶膏的發展也逐漸開始興盛。近日,青島鵬嶽茶城組織十餘家傳統茶企來到青島御茗堂茶膏文化館,探訪茶膏文化的起源、發展和前景。作為島城高端茶城的引領者,鵬嶽茶城將在傳統茶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與茶膏文化結合,提煉現代茶文化精髓,通過不同茶企的資源整合,打造高端茶文化市場平臺。
  • 茶中精華·蒙頓大成 | 中國茶膏博物館--石家莊館即將落戶石家莊望川茶空間
    他們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專業生產普洱茶膏的企業,並制定了第一個現代普洱茶膏企業標準和檢測標準,以獨創的「低溫制膏」工藝主導成功研發了全茶類系列茶膏精品。茶膏的形成宋代是茶膏的發展期,這一階段,開始出現茶膏的製作,以及對茶膏製作工藝的描述和記載,並且把茶膏作為獨立的茶品納入茶品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