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膏是什麼?大多數喝茶的人都心存疑問。現在我們所喝的茶中,很少見到茶膏的影子。這種始自唐代的珍異之物在現代幾近「消失」,只偶爾通過「某某茶膏又被多少天價拿下」等新聞事件裡爆出的冷門,讓一些人們想盡各種辦法去搜羅關於它的一切。
當然,也有一些不為獵奇的人們,給它以平凡的定位:茶膏是採用特定的技術工藝,從普洱茶葉中凝練提取其有效成分的膏狀茶。
普洱家族神秘成員
現在,能找到的有關茶膏的記載太少了。勐海班章喬木茶膏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玉光這樣介紹道:「膏者,精華也。普洱茶膏就是普洱茶的精華,包括其內質含量、保健功效等,它具備普洱茶的一切特性。茶膏是茶產品中的最高端茶品,又是最不為人知的。」
《普洱茶膏秘史》中的闡述:「在普洱茶的五個系列品種團、餅、沱、磚、膏中,茶膏因為高度濃縮了普洱茶的精華,因此從誕生之始,就深居一隅,籠罩著一種神秘的光環。」可謂如出一轍。
據了解,茶膏的生產起於唐,成於宋,興於清。唐代陸羽的《茶經》中記載:「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皺」。但是這時候的膏還不是製作而成的茶膏,而是指製作茶餅時,茶汁溢出後的「膏化」現象。茶膏作為獨立的茶品出現在宋代的茶品名錄。
北宋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寫《茗荈錄》時,就將兩款茶膏納入其中:一種是「玉蟬膏」,另一種是「縷金耐重兒」。清朝,則把茶膏的生產從民間直接放到了宮裡,顯示出茶膏的獨特和高貴。
最早開始飲用茶膏的是雲南少數民族的土司,後來傳入西藏,在上層喇嘛中普及,至今,西藏一些大的寺院仍然設置「熬茶間」。
雍正年間,茶膏成為皇帝欽點的貢品,茶膏因此成為皇權的象徵,作為養生保健品,專供皇族妃子們享用,作為賞賜,獎勵給一些有功大臣,大臣們只有在身體不適時,才捨得享用。清廷還把茶膏作為國禮,饋贈外國使節和學者。
從平衡膳食結構的功效來說,普洱茶膏的現實意義遠大於一般的茶葉,它集飲用調理於一身,普洱茶自身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物質,而茶膏經過提煉,不僅保留了這些有益物質,而且高度濃縮。《本草綱目拾遺》中,是這樣描述茶膏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
自古以來,不管是封建皇帝,還是達官貴人,都是從治病療疾的角度飲用茶膏的。據史書記載,脹腹不適,飲用茶膏可解,口腔潰瘍,含一小塊茶膏,過夜即愈。這些,還遠遠不能體現出普洱茶膏的養生功效。中國的養生文化,是以防範「未病」為核心的,而茶膏的特有屬性,完全滿足了人們養生的需求。
然而,從清代後,茶膏似乎便與民間失去了關聯,有關它的一切仿佛成為封閉的記憶。
2004年,曾被魯迅先生珍藏的3克清宮普洱茶膏拍賣了12000元。每克高達4000元,超過黃金價格近20倍;
今年,一盒清代宮廷普洱茶膏在北京拍出了100.8萬元的價格,每克1萬元。
……
近年來,想要了解茶膏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在茶葉市場上,經常聽到一些人向賣家詢問哪裡有好的茶膏。同時,關注它們的還有業界一些希望其重新大放異彩的茶人們。
但是,關於現代茶膏的生產應當運用何種工藝,業界看法不一。
《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志》裡有一段關於茶膏製作工藝的記載。新中國成立後,為支援進藏部隊的需要,1950年雲南「省茶司」曾領命熬製1750公斤的茶膏。其製作工藝為古法高溫熬製。這也是新中國茶膏製作,有記錄的、最近的一次。
從科學的角度看,大鍋熬膏屬於普洱茶膏發展的第一階段,與後來皇宮「御製」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別。「茶膏的製作遷入到清朝皇宮後,御茶房的制茶工匠們借鑑了宋代的「小榨去水,大榨出膏」工藝。
因此有人說:「老茶膏與現今市場上新工藝製作的茶膏並不相同。新法製作,讓茶膏即將步下高貴的神壇,變得親切起來。」
學術是應該討論的。茶膏的商品和文化雙重屬性,決定了應當對其進行得當的營銷。現代茶膏生產有兩條主線,一條主線是創新,就是採用現代科技手段製作現代意義上茶膏。
創新的特點是產量大,擁有自己獨特的口感和特色、另一條主線是傳統,就是在工藝上採用古法熬製,保持普洱茶原有的特色、口感、內質含量、倉儲變化。
「不管是創新還是傳統,誰忽略了茶膏的文化屬性,誰就會永遠遠離茶膏。茶膏,也必將接受市場的檢驗,也必將經受市場的抉擇。給茶膏準確的商業定位,尤其重要。
茶膏因為好喝才有人喝,因為喝了有用,才有人堅持喝。良好的口感,高純度的營養價值,這就是茶膏的命運,也是生產銷售享用茶膏的基本原則。」趙玉光說。
儘管關於工藝和商業定位等方面還存在許多需要討論的方面,但看到茶膏「復活」的市場與文化,茶膏原產地有關方面迅速行動起來。
雲南普洱茶協會傳來消息,他們正派出幾位專家深入雲南民間,對茶膏的生產狀況及分布情況展開細緻調研。
不論怎樣,多一些這樣的實際行動,都一定會幫助茶膏從雲霧繚繞中走出,真的親切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