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區域文化來分,婺源的確是古徽州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單獨被劃在江西,與其他五縣分屬不同省份,確實有些尷尬。
黃山市與婺源關係圖
但是,如果你從地理劃分角度來說,婺源在古徽州的板塊裡就像一條尾巴,其他五縣抱團在一起,婺源游離在外。按照現在的劃分,沒有婺源的黃山市區劃的輪廓好像更具有整體性了。
除了地理因素,徽州地區的地形地貌,也讓婺源歸屬江西變得更加恰如其分。
徽州地區地形地貌
從地形上來看,除婺源以外的其他徽州五縣均被包圍在黃山山脈、昱嶺(天目山脈)、白際山脈以及皖贛交界處的以六股尖為主峰的群山之內,是一個相對比較完整的盆地型地理單元。而婺源不同,皖贛之間的群山將她和其他縣分割,變成一個獨立的地形區塊。我甚至於疑惑,為什麼徽州文化能夠翻越這六股尖的群山,去影響了婺源,並且將其變成徽文化的中心的。
從安徽休寧縣往南,沿著220省道行走。逐漸遠離盆地,山勢高峻,溪谷深險。
休寧南部山區
這些年,國家對住在山裡的村民採取政策上的幫扶,將很多深山民眾集中遷移到山下安置。這樣既避免了自然災害的侵襲,同時改善了交通環境。
有關集體動遷安置的記錄
集中安置點
一些集中安置的新農村不僅選擇了交通要道上,同時保留了徽式建築的統一性,讓這裡更具有地方特色。
嶺南最高處的保護區
皖贛交界處的山脈,其山脊的高處整體屬於休寧,海拔約500多米。這裡設立了保護區,有專門的管理站。通過布告欄得知,這一帶還有雲豹等中型野獸的出沒。
婺源的鄉村
翻過界嶺,過嶺南鄉,進入江西地界。地勢稍稍開闊,田就種的不那麼拘謹了。
路旁歇息處
在婺源發現一些特色建築,在遠離村莊的道路上,特別是較大的田地邊,會有一些空置的小房子。有多種用途,可以讓田裡勞作的村民避風避雨;也可以讓村民臨時放置農具;或者作為收割穀物的中轉站等等。
同時,又是一個簡易的土地廟,用作供奉,這反映出了當地的習俗,與徽文化有不少相通之處,因為皖南的傳統徽州地區也很講究這個。通常這都是村裡集資建的。
江灣水
不過,從地理上講,婺源的確在徽州區域中反其道而行之。比如這江灣水,向西匯入饒河,再匯入鄱陽湖。這是對江西地理上的從屬。而皖南的黃山市,幾乎所有河流都向東匯入錢塘江出海。婺源與其他徽州縣文化承一脈,卻非飲一河水。
江灣蕭江宗祠
江灣鎮是婺源的東大門,是一座古鎮,鎮內徽派建築林立。當然,規模最大的建築要數這蕭江宗祠了。江灣的江姓出自蕭姓,於是便有了蕭江一脈,專門有別於其他江姓。祠堂在徽州文化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這一點上,婺源與徽州其他縣並無兩樣,甚至更為看重。
江灣戲樓
江灣鎮
從江灣向西,十幾裡後江灣河匯入段莘水,在二水交匯地有座古村落,名叫汪口。
汪口古村落
段莘水在此處繞了一個彎,形成一座半島,三面環水,江灣河正對汪口——這是一座以河為伴的村落。
相比皖南的徽派古村落,特別是宏村和西遞,汪口村的規模不算大,甚至可以用小巧玲瓏來形容。小村內除了沿河的小街,另外僅有一兩條石板街穿插構成。不過,汪口的古樸感甚至優於一些名氣大的村落。遊走在汪口的石板街上,那些石板路被修繕的痕跡非常淺,有些可以看出來是保留了幾十上百年沒有動過的樣貌。
汪口古村
就目前而言,汪口的感覺是最好的,小鎮沒有門票,就是一座村民保持這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小村,但有一些適當的管理,讓小村整潔乾淨,設施便捷。
再沿段莘水向西行走一段路,眼前出現一塊大型廣告牌,牌中指示這裡是老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拍攝地以及潘冬子的替身演員老王的家。這就好像某某人給你介紹他是某個名人的三舅的二姨家的侄子的鄰居一樣的感覺。
不過,當今的時代是發揮名人效應的時代,能掛的上鉤的都可以用來打一下宣傳,倒也符合正常的商業邏輯。
劇照
潘冬子這個角色在電影裡需要用到替身的也許就屬在江水裡撐竹筏的片段了。這段戲在影片中特別突出:小小竹排江中遊,巍巍青山兩岸走。就算現在聽到這首歌,兒時的回憶就呈現在腦海中了。伴隨李雙江的歌聲,心裡憧憬著能到電影中呈現的江水邊看看。
段莘水
但沒想到的是電影中湍急的水竟然就是眼前這條名不見經傳的段莘水,水面也是毫無波瀾,大概是季節不對吧。
李坑古村
在到婺源縣城之前,道路左側還有一座非常知名的古村落,名叫李坑。這座李坑古村規模並不算大,但從村裡走出過很多達官顯貴之人。村裡古建眾多,呈現出對徽派文化最好的遺留。
收門票,我沒進去,繼續向西行走。
月亮灣
在接近婺源縣城之前,忽然被眼前的一幅美景所吸引,段莘水流出一個弧度,水分兩道又合,形成一座長長的河中島。島嶼與河流呈一致弧度,好似一輪月牙,故此地名為:月亮灣(我拍照技術不行,只能拍出個行,實景比照片好看千倍)。
婺源地形沙盤
婺源城北有座博物館,我正想好好了解一下婺源的地形,卻在館內發現了這幅婺源全縣地形沙盤。可以看出,婺源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北部和東部與安徽、浙江交界處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南部和西部則是低山丘陵區,中間婺源縣城所在區域地勢低平。
婺源南部
從婺源縣城往南,不多會兒就完全失去了徽派文化的痕跡,兩旁的村莊民居,其建築形式包羅萬象,難說還有什麼特點了。
星江
經過多條水系匯流,從婺源縣城向南的江面變得寬闊一些,這山巒江河景致反倒有點像《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撐船過江的場景了。
離開婺源才算是真正離開了徽文化圈,這種文化非常「固執」,有一些傳統和風俗上的執念,被影響的區域好像就連山川河湖都染上了一絲水墨氣息。黑白互染,如雪如黛,說的不僅僅是徽州建築的形態,同樣也描繪出了徽州山水的畫卷。
此去向南,就要去另一座與黃山齊名的海內名山了,那是我的另一份嚮往——三清山。
歡迎關注我的長途遊記連載,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