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孔丘何處問,安知不是夢中身。——《疑夢》
中國已經存在了數千年,而在這數千年的發展中,中國人非常喜歡稱自己為「炎黃子孫」。這是因為人們非常相信千百年前曾留下來的神話傳說,5000年前,炎帝和黃帝組成的部落擊敗了蚩尤,將整個中原完整的統一了起來,形成了我們如今中華文化的雛形。《國語·晉語》中記載了:「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這個說法並非非常準確,因為炎黃時期的那個時代,還並未衍生出來文字,更不用說子孫後代這些詞彙了。
蚩尤所帶領的部族,居住在黃河中下遊地區。蚩尤兄弟共有九人,且都姓黎,因而他所帶領的部族稱為「九黎部族」。蚩尤戰敗後,炎黃採用了寬容共存的方式,將九黎部族的人們合併到炎黃部落當中。也正因如此,九黎的這些姓氏以及他們的文化習俗,都得以傳承了下來。古代曾有一詞,叫做「黎民百姓」,這裡的「黎民」指的是九黎部落的人,而「百姓」則是指曾經跟隨炎帝黃帝的大大小小數百個部落。他們擁有著不同的姓氏,因而稱他們為百姓,後來「黎民百姓」便泛指成為全天下人了。但並非所有人都是炎黃的後代,如果你是這4種姓氏之一,那你可能不是炎黃子孫,而是蚩尤的後人。
首先要說的第一個姓氏,當然是蚩尤原本的姓氏「黎」。九黎部族的人們有很大一部分都沿用了蚩尤的姓氏。雖然蚩尤戰敗被殺,但九黎依然出現了一位黎姓諸侯,來掌管所有民事。商代時期,就曾分化出來兩個諸侯國,這兩個諸侯國都是九黎部族的後人們建立起來的,他們都稱自己為黎國。他們一個建立在山東,另一個建立在山西,但都並未存在太長時間,就被周文王和周武王出兵圍剿了。
《答毛參軍書》:「見收之期,禍及池魚。」百姓畢竟都是無辜的,兩個諸侯國的許多百姓都被容納到周王朝的旗下,這其中就有許多黎氏百姓,黎氏也因此得以保留下來。南北朝時期,許多鮮卑人被漢化,紛紛加入了漢族,改姓為黎。至今為止,我國黎氏人口高達200萬人。
第二個姓氏自然便是「蚩」姓了,直接沿用了蚩尤的姓氏。不過這個姓氏一直都非常罕見,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會聽到這個姓氏,至今為止,我國姓蚩的總人數也不到千人。而其他兩個姓氏分別是「屠」和「鄒」,「屠」單字看起來會讓人聯想到「屠殺」等一些兇殘的詞彙,看起來便不像是和善的姓氏。根據記載,之所以會誕生「鄒」、「屠」兩姓,是因為軒轅將蚩尤一族的良善之人遷移到了鄒屠之地,將有惡名的人們遷徙到了北方。人們便以地名命名,分為鄒屠二氏。
如今鄒姓也算得上是一個人口大姓了,全國約有450萬人姓鄒,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而「屠」氏的人口就相對要少得多了。但是我國曆朝歷代中,有許多名將大臣姓「屠」,比如秦朝的將帥屠睢、明朝的大臣屠勳,現代最著名的屠呦呦,都是屠家的代表人物。
結語
當然,並非是這四個姓氏都屬於蚩尤的後人,也有一小部分炎黃後代因為種種原因,而姓這四個姓氏。除了這四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姓氏外,我國苗族與蚩尤有著深厚的淵源。苗族的許多神話中都有著關於蚩尤的傳說,他們信奉蚩尤為他們的始祖,發揚著屬於他們的特有文明。
參考資料:
《國語·晉語》
《答毛參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