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班族」相比,「學生黨」最幸福的莫過於每年擁有一個「宇宙無敵假期」——暑假。因為沒有緊張的學業,自由而輕鬆,不少大學生會趁著「家裡宅」或出去旅行放飛自我,但也有很多大學生的暑假打開方式更有意義,那就是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參加暑期社會實踐。今天來了解一下揚州大學的學生,走進揚州江都區5個鄉村支教留守兒童的暖心故事。
「沉澱」到農村 點亮孩子眼中的希望
沈雯潔,是揚大數學科學學院大二學生,也是學校「創藝家」公益創業社團成員之一,這個暑假,她和10名其他院系的小夥伴一起來到江都區小紀鎮花彭村的留守兒童支教,為期八天,他們將和村民同吃同住,為孩子們帶來美術、禮儀、舞蹈、音樂、象棋等豐富多彩的藝術課程。沈雯潔說:「其實像我們做這些公益活動的話,看到這些孩子眼裡有那種心情的那種感覺,我們就覺得很感動,其實就覺得做什麼事情都會值得,我們就是要點亮他們眼中希望,包括對藝術的渴望。」
揚州市江都區小紀鎮花彭村是揚州最偏遠的一個鄉村,村裡很多年輕人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裡。這個暑假,當得知揚州大學學生志願者要來,村裡從6歲的孩子到十三四歲的初中生都報名參加了。劉妍和陸嘉慧兩個「死黨」,為了參加八天的「藝術課程」,連外出遊玩的計劃都「延遲」了。
劉妍說:「我很佩服這些大哥哥大姐姐,來這裡教我們這些很有意義的東西,我希望將來用我學到的東西,來幫助其他人。」
揚州市江都區小紀鎮花彭村黨支部書記徐根方告訴記者,花彭村共有留守兒童在40名左右,他們正常的就是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平時放假之後就沒有事做,就看看電視玩玩手機,揚大的學生這一次到村裡支教,拓寬了孩子們的視野,也豐富了他們的暑期生活。
樹立勇擔使命 做志向遠大的時代青年
而在距離30公裡外的宜陵鎮宜東社區,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的15名同學正在教孩子繪製臉譜。柏芯俞小朋友在大學生老師的指導下,花費兩個小時,終於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個DIY的京劇臉譜,甭提多開心了。
柏芯俞說:「那個姐姐幫我一起畫,我感覺很好很開心,這樣我的臉譜化的比較精緻。」
據了解,15名大學生為孩子們帶來書畫、版畫、漆畫等不同的課程。 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大二學生錢麗媛說:「根據這個課程,我覺得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增強,讓我自己的繪畫真正的運用到可以運用的地方,然後我的專業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在江都區邵伯鎮甘棠社區,揚大麵塑公益團隊10多名隊員正在手把手地教孩子們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手藝,雍娜娜小朋友將糯米麵原料,經過捏、搓、揉、掀等各種手工後,一個萌噠噠的「旅行青蛙」出爐了。雍娜娜說:「自己的心情很開心很激動,然後就感覺自己又增加了一些知識,自己也動了手,然後感覺自己的手也非常的巧。」
黃小雲特意帶著兩個孩子一起來參加麵塑手工課,母子仨生平第一次合作麵塑手工「響尾蛇」。黃小雲說:「今天一家三口來體驗這個麵塑,感覺挺不一樣,這些大學生各個方面教的都蠻好的。」
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大三學生臧家禕說:「麵塑也算我們專業裡面的一個手藝,傳承麵塑這樣一個非遺文化,我認為是我們的責任和擔當。」
此次,揚州大學奔赴江都5個鄉村支教留守兒童的學生一共有54名同學。據了解,2018年揚州大學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組建了693支實踐服務團隊,共有 3萬多名大學生奔赴各地開展實踐活動,通過三下鄉、愛心支教、走訪調研等社會實踐活動,讓青年學子們樹立勇擔使命、做志向遠大的時代青年。
揚州大學團委副書 陳佩沛說:「讓我們的學生真正深入到社會的基層來認知社會,能夠深入田間地頭,能夠將他們的收穫和感悟,真正融入到今後的職業成長選擇當中去,來幫助他們成就今後事業的選擇和人生價值的一個方向,能夠讓他們真正到祖國需要的崗位上去,來發揮他們的工作、創業的能力和熱情。」
(來源:江蘇教育頻道/明玉花 編輯/貝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