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鐵砂掌這個話題又火了,隨著快手、抖音等手機新媒體視頻平臺的普及,各路鐵砂掌習練者是各顯神通,盡顯絕技,拍磚、碎石、手指戳破玻璃瓶等各種類似視頻充斥在網絡之中,很是博人眼球。其中有真有假,家師仇寶龍先生曾分析評論過這些習練者,其中只有少部分是十年純功,苦練所得,另外絕大部分則都屬於江湖腥活兒,有一定功夫但更多的是技巧。
江湖腥活兒咱們暫且不提,在這裡僅憑作者的習武經歷淺談一下我個人對「鐵砂掌」的認識。先聊一下傳武習練者為什麼要練習這種「鐵砂掌」?這要從人體骨骼結構說起,人的手部是由多塊細長的指骨、掌骨以及軟骨等組成,結構比較複雜,受到衝擊容易產生錯位等損傷,而其硬度與人體頭部骨骼等相比更是脆弱,尤其是人的額頭相當堅硬,當赤手空拳擊打到這些堅硬部分的時候很容易造成自己指骨、掌骨的損傷,嚴重的甚至是骨折,即便是擊打到下頜部位KO對手,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在這裡也要說一下現代搏擊比賽,它要求參賽拳手比賽時必須先充分裹纏護手繃帶,然後根據不同的比賽規則,佩帶戴相應的拳擊手套,分指手套等等。其中原因,一是可以減輕運動員的物理傷害,保護運動員,這點可以對比裸拳比賽,裸拳比賽場面一般都非常慘烈,畫面血腥,雖然有裁判保護,能及時制止一些意外發生,但是對運動員雙方造成的傷害通常都是非常巨大的,甚至是留下殘疾。
另外,裹纏繃帶、佩戴拳套也對運動員手部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保護作用,既可以讓運動員放心大膽的去做拳法輸出,帶給大家精彩激烈的比賽,又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產生手部傷殘問題,再加上拳手們通過常年累月的擊打重沙袋等訓練內容,也潛移默化也提高了掌骨,腕部的耐衝擊性,所以很少見習練現代搏擊的運動員像傳武練習者一樣去刻意練習「鐵砂掌」內容,卻由於保護到位也基本達到了相應的目的。
但傳武習練者預設的技能使用場景不同於擂臺比賽,大多時候沒有護具保護,以追求實戰為目的的傳武先輩們,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很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經驗摸索創造出了多種以提高手掌硬度為目標的訓練項目,以便更好的打擊對手,保護自己。
本人從2007年開始接觸習練八極拳,並在後期也同時習練五行通臂拳至今,兩門的拳法拳理有各自的精妙所在,但也有相通之處,比如對手臂和手掌硬度的操練上都很重視,都有操樁打袋的練習內容,其練習方法大致相似,打較硬的樹樁,有手法上的拍、 邦、 切,手臂練習的三靠臂,打綠豆布袋的摔掌拍掌等,練習時要求從腰身到手臂到手掌不能僵硬,不能刻意繃緊肌肉,要摟臂合腕自然松沉,接觸被擊打面一剎那,著力部位肌肉自然緊張從而與擊打物產生對抗,練習的擊打力量也是由輕到重,循序漸進,練習完畢還要做相應的按摩放鬆,具體方法可以參看顧汝章鐵砂掌練習法,與之類似。這樣長期練習下來既增強了掌部骨骼整體結構的耐衝擊性,也增強了掌部肌肉力量,手掌外觀會慢慢變得厚重,但不是那種硬梆梆的死肌肉,平時放鬆時摸起來是軟軟的,當擊打到物體表面時由於長期操練的肌肉記憶,掌部肌肉自然繃緊從而對手掌骨骼產生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同時也極大的增強了殺傷力。即便是這樣,我們也是秉承著拳打軟,掌打硬的原則,輕易不去硬碰硬。
我覺得「鐵砂掌」的訓練到此足已,更多的精力應該投入到功力、技法的訓練當中。摔掌拍袋就好比是把手掌練成利斧、鐵錘,但這只是部分基礎,怎麼去合理運用,發揮出的它該有的威力才是最重要的。把大部分的甚至是全部精力投入到這方面,十年純功練就一雙鐵拳確實十分難得,但是到頭來只能用於開磚碎石的表演示於眾人,實屬捨本逐末,脫離了武術的本質,這何嘗不令人惋惜!此外我們習武也是為了強身健體,從而能更好的工作生活,練習後導致手部畸形甚至有點慘不忍睹的訓練方法,個人認為也不應該得到推崇。各位看官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