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六祖壇經》記載,六祖惠能大師在自述身世時有這麼的一段話:「惠能嚴父,本貫範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其中「南海」一詞,很多人認為,就是南海郡,甚至說就是現在的佛山市南海區,認為六祖惠能3歲喪父後,跟隨老母親移居至南海郡,或說移居至現在的佛山市南海區。這種說法是否屬實?
筆者認為,這裡的「南海」指的並非是南海郡,亦非現在的佛山市南海區,而是嶺南一帶的泛指,就如古代地名詞「中原」的意思一樣。而新州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出生地,也是嶺南的一部份,要是惠能離開新州移居至同屬嶺南的南海郡,則不能說「移來南海」。「移來南海」是指盧氏家族在新州來說是外來移民,無所依靠的意思,是描述前句「此身不幸」的具體情況。因為惠能父親盧行韜是從北方流放至嶺南新州的外來移民,就是新興話俗稱的「外江佬」,盧氏家族在當地另無他人。所以,六祖惠能並非3歲後隨母親移居南海郡或現在的佛山市南海區,而是一直在嶺南新州(即現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生活成長。理由有以下四點:

一、六祖住世期間並無「南海郡」
根據南海郡的政區沿革資料顯示,「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南海郡,復置廣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廣州為南海郡」。而六祖惠能大師生於638年,713年圓寂。也即是說在六祖惠能住世期間,並沒有「南海郡」這一行政域名,《六祖壇經》中的「南海」,並非南海郡。另外,古代南海郡的治所在今廣東省廣州市,而並非現在的佛山市南海區。故此,《六祖壇經》中所指的「南海」亦非現在的佛山市南海區。

二、惠能自稱是「嶺南新州百姓」
據《六祖壇經》記載,惠能第一次拜見五祖弘忍,五祖問惠能:「汝是何方人?」,惠能回答說:「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而沒有回答「弟子是南海百姓」。而「百姓」,就是指在這個地方生活的人。要是惠能回答:「弟子是嶺南新州人」,那就不一定是指他是在新州生活的人,有可能是指他是在新州出生的人,或者籍貫是新州的人。由此可見,在拜見五祖前六祖惠能是在新州生活和成長。

三、在新興有膾炙人口的六祖傳說和聖跡
在新興(古稱新州),流傳著很多膾炙人口的與六祖成長生活相關的傳說和聖跡,其中「金臺聞經」和「拜石別母」就最具代表性。

1、金臺聞經
《六祖壇經》記載六祖惠能自述身世「艱辛貪乏,於市賣柴」。據《新興縣誌》記載,金臺寺(現新興縣人民醫院)相傳是盧惠能少年時期賣柴後聽經聞法之地。另據附近南外村和高弟村的村民回憶,舊金臺寺(今新興縣人民院醫院)的斜對面,在本世紀90年代前仍保留著一個柴草專賣市場。而現新興縣人民醫院正門南側的員工宿舍區內,目前仍保留著金臺寺的一口古井,當地人稱為「金臺古井」。

2、拜石別母
新興縣六祖鎮的舊郎村,是六祖惠能母親李氏娘家,也即是惠能舅父居住的村莊。新興有句俗語,也是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意思是天上要下雨、要打雷,由雷公決定;在家裡要是有大事要決定,那是由舅父說了算。到目前為止,在新興民間仍留存著一個習俗,那就是外甥在舉行婚宴時,一定要等舅父到場才能上菜,要是舅父不到場,就算再遲也不準上菜。可見舅父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相傳,當年惠能要遠行北上黃梅向五祖求法,這是家中的一件大事,況且父親又不在人世,惠能就得去舊郎村徵求舅父的同意,惠能是家中獨苗,舅父捨不得惠能如此遠行,就給他出了個難題,讓他死心。那就是讓盧惠能朝拜村中的一塊大石頭,要是把石頭拜開了就可以去,要是拜不開就不能去。惠能就在大石前拜了七七四十九天,誠心求法,感動天地,突然一個晴天霹靂,打中大石,大石破裂而開。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舅父也為之感動,同意惠能遠行求法,徵得舅父同意後,惠能安置好家中要務,拜別母親,北上2200裡之遙的湖北黃梅東禪寺向五祖求法。後來,舊郎村的村民們為紀念盧惠能「拜石別母」,就在村中設立「別母亭」。目前,亭內仍存在著破裂之石。
「金臺聞經」和「拜石別母」都是關於六祖惠能少年時期在新州成長的傳說,除此以外,還有「九代狀元與萬代香火」等民間故事。這些民間的傳說故事在六祖故裡新興縣代代相傳,膾炙人口。而且在六祖故裡新興縣仍留存著「金臺古井」、「別母亭」和「六祖父母墳」等聖跡。然而,在南海郡治年的廣州市和佛山市南海區等其他地方則沒有六祖惠能少年時期的傳說和聖跡。

四、《六祖壇經》有著濃濃的新興口音
因六祖不識字,《六祖壇經》是由六祖惠能大師口述,其弟子法海等人輯錄成書。也許是因為六祖惠能大師在新興出生和成長的緣故。《六祖壇經》的經文帶有十分重的新興口音,如:「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 每句經文偈語,用新興話讀起來都是朗朗上口,猶如歌謠一般,比用其他語言朗誦顯得更有韻律,更有味道。

綜上所述,《六祖壇經》中所述的「南海」並非「南海郡」,更非現在的佛山市南海區,「南海」只是嶺南一帶的泛指。六祖惠能3歲後隨母親移居南海郡的說法並不成立。嶺南新州(今新興縣),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出生地和成長地。
另外,關於《六祖壇經》中「移來南海」一說,也有人認為,是因為新興地區在歷史上歸屬過南海郡管轄。但根據史料顯示,新興歸屬南海郡是泰漢時期,而並非六祖所屬的唐朝。所以,這種說法並不成立。也有人認為「南海」是筆誤,應當是新州的「南路」或「南外」,這就另當別論了。
註: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杜樹堅,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故裡廣東新興人,多年來深入研究、傳承、宣傳和推廣禪宗六祖惠能文化,學用並重,注重研究禪學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著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六祖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研究和推廣通俗易懂的「生活禪」法,開展【禪與管理】、【禪與人生】、【禪與工匠精神】、【禪商與現代企業文化】、【惠能生活禪 人生幸福課】等系列課程培訓講座,協助紀委和檢察機關打造和推廣「禪廉文化」,發表《論六祖惠能大師的五個代表》、《禪廉文化的核心內涵》、《以禪調心,廉潔自律》、《禪與現代企業管理》、《不開口你就是菩薩》等學術性論文。並經常性到高等院校、政府機關、企業集團、監獄、醫院、農村、社區等舉辦六祖禪文化講座和論壇,曾擔任電視節目《禪都說禪》主講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