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道街29號的70年老宅變身文藝咖啡館。南報融媒體記者董家訓攝
2019年正式施工改造以來,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小西湖片區就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改造前的小西湖片區是典型的棚戶區,相比毗鄰的夫子廟和老門東,尤顯黯淡。小西湖棚戶區改造,兼顧傳統風貌保護,採取小規模、漸進式更新,折射老城更新從「拆改留」到「留改拆」的重大轉變,探索日常生活氣息的保留,留住「煙火氣」更引來全國關注。
目前,一張老城保護更新的新藍圖,正在南京小西湖片區徐徐展開。改造期間,老居民經常來看看,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們期待在「老地方」開始全新的幸福生活。
缺乏配套,生活不便成普遍現象
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串聯夫子廟和老門東的小西湖片區,是南京22個歷史風貌區之一。街巷蜿蜒曲折、無規則延伸,典型的江南民居式建築蘊含著濃厚的老城南歷史文化氣息。然而,在時光的衝刷下,落敗為棚戶區的小西湖片區,居民居住其中備受困擾。
張德恕住在堆草巷31號院落,在小西湖片區已生活了36年。「兩個女兒出嫁前,一家4口人一直擠在23平方米的房子裡。」看著正在圍擋改造的老房,81歲的張德恕述說著往事:家裡沒有廁所,巷子裡晾曬的馬桶隨處可見;過道兩旁搭個臺子就是廚房,幾家人擠在狹小的空間裡做飯。過道的牆壁燻得發黑,私拉電線亂成一團。這在小西湖片區曾是普遍現象,生活不便可想而知。
巷子對面是堆草巷33號院落,始建於1935年。1950年,劉光紀在這裡出生,1978年在這裡結婚,後來孩子們也在這裡出生長大。雖然居住並不擁擠,但老舊房屋的安全隱患令人憂心。「屋頂、門窗都是木機構,擔心火災。前幾年有房子失火,消防車堵在外面進不來。」劉光紀說。
棚戶區存在諸多不足,比如,房屋年久失修、布局混亂、居住擁擠,居住舒適感較差;私搭亂建侵佔通道,存在嚴重的交通隱患和安全隱患,居住安全感不足;缺乏養老設施、公共廣場、綠地公園等,水、電、煤氣等設施布局均不完善,公共配套服務難以滿足居民需求。
去留自願,居民需求獲充分滿足
小西湖片區與現代城市發展越來越格格不入,有一些居民渴望改變,但也有一些居民不願離開。2015年謀劃小西湖片區改造時,探索了全新的老城更新思路,不再大拆大建,由「拆改留」轉向「留改拆」,從能拆則拆到儘量保留,為採用逆向思維、自下而上的更新思路留下了空間。可貴的是,專家和居民一起商量,最終確定了「自我更新、有機更新、持續更新」的保護新路徑。
如此一來,原居民去留自願成為可能。小西湖片區共有810戶居民,搬走了408戶,近一半居民選擇了留下。堆草巷31號院落原有5戶人家,如今搬走了3戶,張德恕和陳鴻榮兩家選擇了留下。該院落正在圍擋改造中,將增建廚房和洗手間,還將房間做兩層設計,增加一層閣樓,改善生活條件;院落後半部分將改造成小西湖片區設計規劃師的工作室,東南大學專家別出心裁設計成「共生院落」,讓老人居住和年輕人工作同處一個屋簷下,共做好鄰居。
堆草巷33號後院有100多平方米空間,已設計改造成「共享院落」,成為小西湖片區網紅打卡地。鏤空的花牆清新時尚,100多歲的石榴樹、60多歲的枇杷樹和50多歲的葡萄樹另有一番韻味,新與老和諧共處,傳統院落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馬道街29號的老宅,已變身文藝咖啡館。在這裡,品嘗的咖啡不僅有苦澀、酸柔、甘醇和香鬱,還有鄉愁的味道。該老宅產權人童奶奶今年95歲,在上世紀40年代買下房子並親手裝修,在這裡養育了4個兒女,度過了大半輩子時光。「房子很舊,但有很多回憶和感情。」童奶奶拒絕動遷,最終願意長期出租。改造後,老房子的外牆、門窗和樓梯都做了保護,還保留了100多年前的老家具。
小西湖片區改造,改善了環境,滿足不同居民的個性化需求,滋潤了人心。誠如原居民劉光紀所說,什麼是小康生活?這就是小康生活。
未來可期,美好生活正持續升級
改造正在進行,居民開始暢想未來美好生活。張德恕說,他打算在院子裡放些桌椅和茶水,方便遊客歇歇腳、喝喝茶,聽他講講小西湖的人和事。更令人期待的是,小西湖片區的變化,不僅在於環境和基礎設施的改善,還將引進新業態,打造原居民與新業態「共生共榮的歷史文化休閒街區」,更是承載城市記憶、留住鄉愁的新型和諧片區。
在文化挖掘的基礎上充分調研市場,小西湖片區業態定位為文化展館、非遺工坊、文創零售、民宿餐飲、休閒娛樂,並融合「夜宿」「夜食」「夜娛」等業態,豐富夜間精神文化生活。目前,一些新文創項目已經落戶,比如:騰訊打造騰訊棋牌IP場景「歡樂茶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打造「大鬧天宮藝術館」,引入書籍設計師、藝術家朱贏椿老師及藝術跨界人士設計打造蟲文館,建立木刻水印技藝館信睦堂,引入精品民宿花間堂等。
未來的小西湖是溫馨的,生活公共服務、市政配套功能完善,貼心服務打造和諧鄰裡、最美街坊;未來的小西湖是和諧的,「共生院」「共享院」和睦相處,共敘百姓故事,折射精彩市井生活;未來的小西湖是充滿藝術氛圍的,歷史文脈得以挖掘、保護、展示,傳承人文情愫,滋養市民精神家園。老城南的故事在這裡延續,居民的小康願景正在照進現實。
記者手記
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
每座古都,都有老城區。每個老城區改造,都面臨留與拆的選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主政者飽受「鐘擺困境」之苦:要麼因保護掣肘發展,要麼為發展忽視保護。棚戶區小西湖片區究竟要改造成什麼模樣備受關注。
最南京是老城南。作為南京人文積澱最深厚的區域,老城南改造的一舉一動格外引人注目。以前,城市經濟發展佔主導地位,老城改造主張「拆改留」,能拆則拆,好處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但容易導致「千城一面」。近年來,南京把文化傳承作為城市發展的根和魂,努力讓歷史文化瑰寶保得住、留得下、傳得開,用有形之手奮力化解保護和發展的矛盾,協調歷史與未來的關係。從目前來看,小西湖片區改造正在努力實現老城保護和改善民生共融共促,通過共商、共建、共享,目標直指全國城市更新優秀典型示範案例。
從「拆改留」轉向「留改拆」,小西湖片區美麗藍圖逐漸清晰,原居民和外界贊聲一片。改造正在進行,新的故事才剛剛開始,小西湖值得期待。
南報融媒體記者 李有明 嚴玲
【來源:中國江蘇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