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國民黨退居臺灣後的60萬"榮民"老兵消亡之謎

2021-02-08 國家人文歷史

 


電影《太平輪》劇照

文 | 何書彬

本文載於《國家歷史》2009年12月,公眾號看歷史(微信號:EYEONHISTORY)授權轉載。

1949年1月27日,農曆臘月二十八。自上海黃埔港起航的太平輪,搭載了近千名乘客,以及數百噸物資,駛向臺灣基隆港。滿船的乘客,帶著離亂的苦痛,開始了這一段艱難的航程。晚23時45分,當太平輪行駛到舟山群島附近時,突然與迎面駛來的建元輪相撞,半小時後,太平輪沉沒在冰冷的海水中,全船生還者僅36人。


在波濤洶湧的大時代浪潮中,很少有人會留意這小小一船人的命運。失去民心和根基的國民黨已無從立足,在1949年兩百萬人潰退到臺灣的過程中,太平輪的悲劇只是其中一個小插曲,在青島,在煙臺,在上海,在廣州,在中國沿海的每一個重要的港口,類似太平輪這樣的生死離別在日復一日地上演——成千上萬的家庭就這樣在歷史的轉折口分別,一鬆手就是一輩子。


這是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大遷徙,無論是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將軍,還是命若螻蟻的兵士,都在自願與不自願當中,來到一個陌生的彈丸之地。而更多的則是操著各地方言的普通民眾,被這股潮流所裹挾,以1949年為分界點,開始了人生的下半場。


「1949年,國民黨被共產黨擊敗,國民政府帶領二百萬殘兵、難民來到臺灣。」著名的中國史專家費正清在史書上冷峻地記載道。這200萬人,不管是否情願,都被刻上了失敗者的烙印。敗軍之將,何敢言勇?隱忍與傷痛,屈辱和自省,種種的情緒都在這一刻埋下了種子,任由歷史的風雨澆灌,歲月催長。

來自不同地域的兩百萬人,無論原籍何處,共同的遭遇,同樣的情緒,將他們組成了一個命運的共同體,一起去承載離鄉的愁苦。在這個小島之上,他們有了一個統一的名字——「外省人」,以區分於六百萬「原住民」。


小島上的故事,就以這兩百萬人和六百萬人為主題,有了一個全新的開始。60年後,當1949年的老一代「外省人」日漸凋零,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則擁有了一種全然不同於父輩、祖輩的視角。他們在這個小島上成長,與這個小島的命運休戚與共,他們既是外來者,也是原住者,他們遺傳了父輩祖輩的鄉愁,更誕生了自我歸屬的臺灣意識。60年後,他鄉儼然變成了故鄉。


理解現在的臺灣,不得不從1949年講起,這裡面包含有太多的歷史基因,它是臺灣之所以是現在,臺灣之所以是臺灣的關節點。只有這些「敗軍之將」的命運,不被看做是無關緊要的過去,而是一個關乎將來的現實,他們才不會成為孤獨的歷史棄兒,而是同為中國人,一個民族在大轉折時期的分離體。只有正視這群人的命運,歷史形成的傷口才能漸次癒合,傷痛的分離才能再次聚首。


60萬"榮民"


國軍撤守大陳島


1960年5月9日,國民黨遷臺後的第一項主要基礎建設——中部東西橫貫公路舉行通車典禮。「行政院院長」陳誠和「退輔會主委」蔣經國出席。


這條公路穿越臺灣險峻高聳的中央山脈,在修建的過程中,施工方共動員了一萬多名「榮民」作為開路工人,其中三百多名「榮民」因工程的艱險而傷亡。


中部東西橫貫公路的作用在於將臺灣的東西部連了起來,使得臺灣東部的發展可以加速,然而對當時的臺灣當局來說,修建這條耗資巨大,用工極多的公路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用意,那就是安置數量眾多的退伍軍人。


從1950年起,原本隨國民黨來臺的60萬士兵,在臺灣實施義務兵役制後,逐步被年輕的本省新兵取代。大批士兵退伍,他們在臺灣沒有親人,自己也身無長技,退伍後怎麼生活?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就在這個背景下,臺灣當局於1954年11月設立了「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簡稱「退輔會」,以安置和輔導這些退伍士兵轉業。一開始,「退輔會」主任由臺灣省「主席」嚴家淦兼任,副主任是蔣經國,而在實際上,嚴家淦只是掛個虛銜,主要工作都由蔣經國操辦。


「榮民」這個指代退伍士兵的概念由此產生,它的全稱為「榮譽國民」。


蔣經國在「退輔會」上任不到半年,即為「榮民」們建立了屏東隘寮農場、嘉義大埔農場、宜蘭三星農場、花蓮壽豐農場、彰化二水農場等,讓「榮民」們種植水果和其他一些農產品,能夠自食其力。後來,又在屏東、花蓮、臺南、新竹等地修建了「榮民之家」,安置那些年老的「榮民」。


1956年6月6日,臺北的「榮民總醫院」在蔣經國的推動下開始興建,並於三年後投入使用,簡稱「榮總」,日後這家醫院不但成為許多「榮民」看病的地方,也成為國民黨許多高層人物的病房,蔣經國遺孀蔣方良在病重時,宋楚瑜即是赴「榮總」探望。



臺北榮民總醫院


中部東西橫貫公路的興建是蔣經國在「退輔會」幹的一件大事。在施工前,蔣經國就帶著「榮民弟兄」進山勘測,施工過程中,蔣經國又多次到工地為「榮民弟兄」打氣。


為數眾多的「榮民」就在這條公路建成後,在山區沿著公路紮下根來,一位「榮民」說:「第一批上山的人,手上只有農場分給我們的約二十棵果樹苗,誰能料定未來?在最初幾年,種下去的果樹都沒有收成,只好在田畦間先種蔬菜。」後來這一帶成功培植了臺灣以前沒有的溫帶水果和高寒地帶蔬菜,改寫了臺灣農業史。日後,這條公路及其旁邊優美的山林、連綿的果園,成為臺灣的重要旅遊帶。


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兩岸關係的改善,「回家」成為「榮民」們的共同心聲。1949年,他們從大陸各地來到臺灣後,時時刻刻都在思念著家鄉的親人,可由於海峽兩岸一直處於敵對狀態,「榮民」們想回家是難上加難。


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悲歌《望大陸》正是「榮民」心情的真實寫照,他寫道:「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1987年,「榮民」集體上街遊行、請願,要求當局開放回大陸探親。一名「榮民」胸前的牌子上寫著兩個字「想家」。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寫?他回答,「我離家快40年了,我不願死在外面,我想回家!」


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下,1987年11月,蔣經國正式宣布:「基於人道立場,開放老兵探親。」長達數十年的兩岸同胞隔絕狀態終於被打破。當年12月,第一批「榮民」踏上了返鄉路,臺灣紅十字會為這場「少小離家老大回」準備了10萬份表格,在半個月內就被「榮民」們搶領一空。


那時的「榮民」們都會清晰地記得,蔣介石曾多次向他們允諾:「一定帶你們回去」,在那幻想「反攻大陸」的歲月裡,每一名士兵都領到了一張「戰時授田證」,臺灣軍方告訴他們,等到「光復」了大陸,每個人都可以憑藉這個「戰時授田證」領取一塊土地。進入蔣經國時代,「反攻大陸」正式成為歷史,「榮民」們把這張「戰時授田證」都換成了十幾萬元的臺幣補貼。


一部分回鄉探親的「榮民」,則娶了「大陸新娘」回來。由於在部隊時待遇微薄且結婚限制嚴苛,退伍後又和臺灣本省人「語言不通」,「榮民」們有許多到老了都還是光棍漢。「榮民」劉家信就是這樣的「老光棍」之一,1949年,國民黨的敗軍路過山東,當年21歲的劉家信就這樣「稀裡糊塗」地當了兵。1982年,他在服役34年後終於退伍,住進臺北的「大我退舍」,這是為老「榮民」準備的集體宿舍,僅在臺北,就有16處像「大我退舍」這樣的地方。


1988年時,劉家信曾回到山東老家一次,但那時母親已撒手而去,劉家信用僅有的積蓄,為父母修了墳,為家鄉築了橋,從此斷絕了回大陸的念想,回到臺灣繼續做他的老光棍。


不過,正當劉家信為終生未婚「認命」的時候,一個比他小35歲的「大陸新娘」走進了他的生活,於是劉家信在年近80歲的時候,第一次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從1949年到現在,60個年頭過去了,如今僅僅在「大我退舍」,「榮民」的數量就已從高峰時的數千人減少到了800多人,並且他們的年齡大多都已超過80歲。每當一位老「榮民」去世,「大我退舍」就多出來一個空房間。在無情的時間面前,「榮民」這道因特殊歷史造就的「臺灣圖景」,漸漸走向了消失。 


眷村:竹籬笆的世界


在臺灣,「外省人」是一個有著特殊政治含義的名詞,它指日本投降後陸續來臺的大陸各省人士。據史料統計,1945年~1953年共有約120餘萬外省人來臺,其中撤臺軍隊約60餘萬人。另外,還有黨政要員、學術專家、一般公務人員、民意代表、學生及一般民眾等,以軍公教人員及其家眷居多。原籍方面則是大陸各省都有,其中又以福建(14萬)、浙江(11萬)、江蘇(9萬)、廣東(9萬)、山東(9萬)等五省最多,人數約53萬以上,佔遷臺人口的60%左右。這大部與居住地在沿海地區據地利之便有關,部分則是因為政府有計劃的撤退,如青島、上海即是其例。


基隆、高雄兩港是絕大多數「外省人」踏上臺灣的第一站。50年代,為解決中下層「外省人」的居住問題,國民政府開始在各地大量興建「眷村」。早期眷村多位於市郊並利用日治時期遺留下的日人房舍。以數量而言,臺北縣市、桃園縣、高雄縣市、臺中縣市及各軍事基地附近為眷村與外省人口集中分布地區。



如今的基隆港


最初,「外省人」在黨政軍統治地位的優勢,代表著政治權力與社會地位的強勢者,相當程度地擠壓了部分臺籍人士的發展。眷村的興建,使得外省人自成為一個文化圈,無形中也是一種障礙,加之語言的隔閡,外省人無法與當地居民流暢的溝通,過客的心理態度使他們一開始並沒有認真融入當地社會。族群間的矛盾,成為後來臺灣相當棘手的問題。


又,「外省人」中涵括了大量的大陸精英分子,帶動了臺灣的發展。臺灣土改及後來的經濟建設即是借重來臺技術官僚的專業與努力,許多大陸企業或產業遷至臺灣繼續發展,對臺灣的經濟亦有一定的貢獻。文化上,大量知名大家的赴臺,不僅深化和豐富了臺灣的文化內涵,而且數量眾多的知識階層,挾著政治統治的優勢,對臺灣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如強力推行國語等,將臺灣重新拉回了中華文化之內。大陸各省移民與本省人長期接觸之後,雖呈現出多元文化的面貌,但外省人的文化優勢依然明顯。


參考文獻:林桶法:《1949大撤退》


【 國家人文歷史 】系頭條號籤約作者。


為何中共地下黨外出工作避免坐美女身邊

地下黨=諜戰、色誘、暗殺······?no no no,這些都不是中共地下黨人的工作內容,那地下黨到底都在幹嘛呢?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1974年的一個清晨,一名例行巡邏的韓軍士兵尿急意外發現朝鮮在冷戰高峰時期最大的戰略動作——通過大規模的挖掘地道,朝軍已然可以在必要的時候輕易越過三八線!原本勝利在望,沒想到的是他們遭遇了比豬更可怕的隊友······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北宋熙寧戰爭:歐巴馬所說的越南「獨立宣言」《南國山河》真相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越南演講中引用了北宋與越南熙寧戰爭時期的越南詩句《南國山河》,使用了「大國不能欺負小國」的說法。他為什麼偏偏要提這場戰爭?此中有何深意?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進入微店

相關焦點

  • 歷史 60萬"榮民"老兵的臺灣人生路
    國軍撤守大陳島1960年5月9日,國民黨遷臺後的第一項主要基礎建設——中部東西橫貫公路舉行通車典禮。從1950年起,原本隨國民黨來臺的60萬士兵,在臺灣實施義務兵役制後,逐步被年輕的本省新兵取代。大批士兵退伍,他們在臺灣沒有親人,自己也身無長技,退伍後怎麼生活?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就在這個背景下,臺灣當局於1954年11月設立了「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簡稱「退輔會」,以安置和輔導這些退伍士兵轉業。
  • 60萬"榮民":國民黨來臺退伍老兵的消亡
    臺灣畫面:60萬"榮民"何書彬1960年5月9日,國民黨遷臺後的第一項主要基礎建設——中部東西橫貫公路舉行通車典禮。「行政院院長」陳誠和「退輔會主委」蔣經國出席。從1950年起,原本隨國民黨來臺的60萬士兵,在臺灣實施義務兵役制後,逐步被年輕的本省新兵取代。大批士兵退伍,他們在臺灣沒有親人,自己也身無長技,退伍後怎麼生活?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就在這個背景下,臺灣當局於1954年11月設立了「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簡稱「退輔會」,以安置和輔導這些退伍士兵轉業。
  • 60萬「榮民」:國民黨來臺退伍老兵的消亡史
    原題:《臺灣畫面:60萬「榮民」》1960年5月9日,國民黨遷臺後的第一項主要基礎建設——中部東西橫貫公路舉行通車典禮。從1950年起,原本隨國民黨來臺的60萬士兵,在臺灣實施義務兵役制後,逐步被年輕的本省新兵取代。大批士兵退伍,他們在臺灣沒有親人,自己也身無長技,退伍後怎麼生活?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就在這個背景下,臺灣當局於1954年11月設立了「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簡稱「退輔會」,以安置和輔導這些退伍士兵轉業。
  • 【微記錄】花兒與大叔的臺灣之行:湘菜"彭園"
    期間不僅受邀觀摩2014年臺北國際食品展覽會,更與中華海峽兩岸企業交流協會、高雄市烹飪商業同業烹飪公會、高雄市河邊餐飲集團、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臺灣彭園集團等臺灣著名社團組織及企業單位深入溝通學習,從產業鏈整合發展的角度重點調研了臺灣的品牌餐飲與酒店經營特色、食品加工企業及重點產品、餐飲及酒店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訓、涉農領域社團特色服務、以及餐飲食品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模式等幾個方面的內容
  • 被辱罵臺灣「榮民」是群怎樣的人
    從1950年起,隨國民黨來臺的60萬士兵,在臺灣實施義務兵役制後,逐步被年輕的本省新兵取代。大批士兵退伍,他們在臺灣沒有親人,自己也身無長技,退伍後怎麼生活?就成了一個大問題。1956年6月6日,臺北的「榮民總醫院」在蔣經國的推動下開始興建,並於三年後投入使用,簡稱「榮總」,日後這家醫院不但成為許多「榮民」看病的地方,也成為國民黨許多高層人物的病房。同時,「榮民」享有全額健保費補助,眷屬則可享七成保費補助。換句話說就是看病不花錢。
  • 臺灣「榮民」的前世今生
    「榮民」是「榮譽國民」之意,是臺灣對退伍軍人的尊稱,在現今的語境中,則多指曾參與抗日戰爭或國共內戰,後隨國民黨遷臺的大陸老兵。 像顧黃生這樣的老兵不在少數,1949年前後,60萬國民黨軍隊從大陸敗退,和他們的眷屬們分布在全臺近900座眷村,早期生活清苦,不得不靠一些「副業」維持生計,以至於臺灣的飲食文化都打上了眷村的烙印,眷村也成為臺灣近代地方文化不可缺少的一環。 建設臺灣功勳難滅 如果說顧黃生老人的生活還算安穩的話,另一部分榮民就不那麼「幸運」了。
  • 用雙手建設了臺灣 , 但卻被遺忘 , 慢慢消失的"身影"..
    隨著年事漸高,劉老伯伯行動愈來愈不便,去年住進新竹榮民之家接受照料後,也將住了30多年的公寓賣掉,更將售屋所得700萬元,全數捐贈給新竹榮家及榮民榮眷基金會,也因此榮獲當年度的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八德獎」殊榮。
  • 我參加"鐵色之旅.鷹廈回眸"的感受(二)
    有關舉辦"鐵色之旅.鷹廈回眸"活動的方案,我是在群裡看到的,剛開始並沒有很在意,過後又看了一遍,發現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旅遊活動。中學畢業後,又在陝西南部參加了鐵路建設,打隧道、架橋梁,還是和鐵路打交道。工作的幾十年間,我經常到外地開會、學習或者考察,選擇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火車。這次參加"鐵色之旅.鷹廈回眸"活動,儘管路途遙遠,我還是乘坐火車往返。這種與鐵路之間的感情,可能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會真正的理解。
  • 我參加"鐵色之旅.鷹廈回眸"的感受(八)
    鐵道兵光大文化旅遊發展中心精心策劃的"鐵色之旅"系列活動的開局之旅,具有熟悉情況、積累經驗、豐富內涵、完善方案的作用,所以李衛華會長及組委會格外重視。當他知道我已報名參加活動時,就熱心地幫我查詢往返的航班或車次,推薦合適的時間,真是"細微之處見精神"。
  • 百萬臺灣老兵歸鄉內幕——臺灣開放老兵探親20年
    來自大陸各省的退伍軍人,這百萬之眾的「失根蘭花」,像浮萍般漂洋過海,離家時不過弱冠之年。一般人的弱冠之齡,正是黃金歲月,然而,這些追隨蔣介石到臺灣的第一代國民黨軍,受限於當局早年之軍人禁婚規定,許多人終生未婚,更遑論養兒育女。在那個兩岸敵對、天天喊打喊殺的年代,臺灣地區軍民稍與大陸方面聯繫就有可能被冠以「匪諜罪」論處。
  • 行走大美青海之七:王洛賓的金銀灘與"馨廬"
    "。王洛賓生前在這裡寫過五十多首民歌,王洛賓先生的傳奇人生和迷人的音樂作品,永遠是一首旋律跌宕起伏,令人心靈震撼和回味無窮的天籟之音。"馨廬"二字系民國政府主席林森親筆所提。馬步芳,字子香,甘肅臨夏人,為民國時期西北地區軍閥馬家軍重要人物。曾任國民黨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 一個臺灣老兵的回鄉之路(圖)
    「三通」拉近了兩岸關係新華社發  用了32年,他才「走」到媽媽眼前  60年過去了,兩岸的前四十年因為分離而製造了很多故事,後二十年因為靠近,而開啟了更多人們的故事。  故事背景   1949年,蔣介石的部隊在大陸敗局已定,百萬大軍跟隨蔣介石進入臺灣。百萬大軍,意味著超過百萬家屬仍然留滯大陸。
  • 行走大美青海之二:"惡魔之眼"與"千佛巖"
    "艾肯"在蒙語的意思為"源頭"。最早確切記載艾肯泉的是俄國探險家旅行家普爾熱瓦爾斯基,他於1885年在青海和新疆探險時所著的《走向羅布泊》中首次介紹了艾肯泉。艾肯泉是一個熱泉,又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熱溫泉,因為含硫磺過高,泉眼周圍飛鳥野獸不敢靠近,泉水流經之處寸草不生。
  • 【97歲的李登輝病亡 國民黨回應來了】據臺北榮民總醫院消息,臺灣...
    【97歲的李登輝病亡 國民黨回應來了】據臺北榮民總醫院消息,臺灣當局前領導人李登輝30日在臺北病亡,終年97歲。對於李登輝病亡,中國國民黨剛剛發布新聞稿對家屬表達哀悼之意。國民黨表示,李登輝走完他97年傳奇的一生;臺灣歷史也翻過一頁。
  • 臺灣老兵的「靈魂擺渡人」
    戳視頻,看臺灣老兵的「靈魂擺渡人」011949年4月,15歲的李榮華隨國民黨軍撤退到臺灣。一個月後,臺灣警備總部宣布臺灣進入「戒嚴」,隨後臺灣湧進了為數約100多萬的大陸軍民,其中有原本效忠於國民黨的軍隊,有被拉壯丁、被迫參軍的老百姓,也有出於對形勢恐慌而逃亡的年輕人。
  • 愛情瀑、丹霞巖,夢牽最是"四面山"
    進入景區後已近正午,小施先領我們體驗了她們的工作餐,之後便開始正式行程,按照順序,第一站先看教授推薦的龍潭湖酒店老兵油子說,很多地方都是兩面山夾一個河谷,這地方的山有點特別,我忽然想調侃他一下,問他知道為什麼這裡叫四面山嗎?他答不知,我告訴他因為比三面多了一面,一句話逗笑了大家,他卻不知我這個創意來自彩虹合唱團的一支合唱,那支搞笑合唱說的是北京,其中有那麼兩句歌詞:"啊,六環,你比五環多一環⋯",歌詞近似廢話,廢話又含著調皮和幽默。對這個環境,老貓先就有了七分滿意。
  • "一本堂"的歷史傳說 <一>
    ",俗稱"奇峰鄭氏總祠",一本堂座西朝東,始建於唐代,毀於元代,重建於明代,大修於民國(1921)十年。祠堂長:64.7m,寬23.7m,總面積1533m^2,一百二十八根柱子落地,分為門樓.儀門.享堂.寢堂四進,七梁開間,五門出入,原有鐘鼓齊全,祠堂內有複製"一本堂"."鄉賢大夫"."文武大宗"匾額,梁坊.斜撐.雀替等部位雕刻著各類人物花鳥圖案,寢堂設計有藻井,藻井下曾有兩層飛簷翹角的宮殿式神龕,神龕內供奉著先祖鄭傳.鄭延辛父子牌位。
  • 榮民奉獻一生 臺灣不該遺忘
    他們是命運悲慘的一群,原以為「三年反攻」即可與母親、與新婚的妻子團聚,卻在40年的漫長等待中骨肉離散;他們身在軍營不準婚配,從軍半生後難以成家,不少人孤老終身;他們退伍後在臺灣開路造橋墾荒,卻因為文化不高、口音南腔北調而難以融入社會;他們少小抵臺為臺灣奉獻一生,卻被社會歧視、遺忘……   為了讓離開軍營身有傷殘又無處可去的退伍軍人有個落腳之處,蔣經國時代在臺灣各地修建了「榮譽國民之家」
  • "四神湯"一道臺灣人必吃的美食!
    正宗臺灣純肉一口腸臺灣眷村牛肉麵.將大甲面與牛肉湯作一個真正的融合.我只能說.假如你吃了.就會永遠忘不了.臺灣牛肉麵的滋味.臺灣眷村牛肉麵.將大甲面與牛肉湯作一個真正的融合.臺灣羊肉爐與薑母鴨.是臺灣進補最熱門的美食.其獨特的中藥配方加臺灣獨制的手法.
  • 千年餘韻,"武所"中山!
    今天來到了距離縣城十二公裡處,具有千年歷史的「百家姓"古鎮"中山鎮"。古鎮現居住著102姓人家,被稱為"天下一絕"。該鎮還以「軍家方言島」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軍家話"著稱,它是中國方言史上的一個奇葩,更是中國語言文化的一個奇蹟!軍聲以贛語言為基礎音,軍家話後人以贛東為主,特別是撫洲金谿縣,融合了粵語,閩南話,客家話等多種語言。關於"軍家話"的起源,目前學術界存在多種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