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民奉獻一生 臺灣不該遺忘

2020-12-19 臺灣頻道

  坐在眷村村口的老榮民。

  中橫公路穿行太魯閣景區的出口。

  清境農場。

  臺灣有一個特殊的人群:老榮民。他們是1949年前後隨蔣氏政權到臺的軍人。他們是命運悲慘的一群,原以為「三年反攻」即可與母親、與新婚的妻子團聚,卻在40年的漫長等待中骨肉離散;他們身在軍營不準婚配,從軍半生後難以成家,不少人孤老終身;他們退伍後在臺灣開路造橋墾荒,卻因為文化不高、口音南腔北調而難以融入社會;他們少小抵臺為臺灣奉獻一生,卻被社會歧視、遺忘……

  為了讓離開軍營身有傷殘又無處可去的退伍軍人有個落腳之處,蔣經國時代在臺灣各地修建了「榮譽國民之家」。近日,臺灣媒體報導,因老榮民漸漸離世,不少榮民之家已經合併或轉型,這意味著早已遠離臺灣社會的老榮民正無聲地消失於這塊土地。

  

  榮民之家 凋零了

  臺灣有一個機構叫「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簡稱退輔會,當年就是為安排從大陸隻身到臺的退伍軍人而設立,蔣經國曾親任主任。對於這群上過抗日戰場、又隨蔣介石渡海到臺的軍人,蔣經國有情誼有愧疚,他設立榮民之家、榮民服務處、榮民醫院,開辦農場和工程公司幫助退伍老兵就業。當年,貴為「太子」的蔣經國時常出入榮民之家,在榮民炸山開路的工地上,也有他和榮民一起土裡汗裡的身影。就是後來他身居高位,也常常到榮民之家探望,給這些遠離家鄉的人們帶去安慰。蔣經國去世多年之後,有老榮民見到蔣經國的兒媳還流淚下跪,懷念蔣經國給予他們的尊重與照顧。

  那個年代,榮民之家雖是單身、清貧、傷殘者之家,但仍有屬於他們的活力和榮耀。如今,設於屏東的榮民之家由6000人減少到450人,臺東太平的榮民之家由3000人減少到45人,臺南佳裡的榮民之家由2000多人減少到150人。人去屋空,榮民之家凋零,各地便重新規劃,給榮民之家增加了社會所需的養老、教育、急難安置等功能。臺灣媒體報導,臺東的馬蘭和太平兩家榮民之家合併,太平的榮民之家將轉型為失智老人養護專區,明年底就可完工啟用。屏東榮民之家部分空間建為急難安置所,還提供100個床位給慈善機構。

  中橫公路 他們開的

  臺灣有政客通過鼓動族群矛盾獲得政治支持,在不良政客的煽動下,有人曾對著老榮民們喊「中國豬滾回去」。老榮民們文化不高,不會寫文章反擊,更不會通過媒體、社團等發出自己的聲音,只能默默地流淚。他們的眼淚裡有當年在臺灣劈山開路的艱辛,更有貢獻一生卻受到冷落辱罵的委屈與不平。

  如果沒有當年的榮民用十字鎬和炸藥開出了中橫公路,現在的遊客就不可能欣賞太魯閣的風光,臺灣就仍被中央山脈分割。中橫公路是臺灣第一條打通中央山脈串聯起東西部的公路,有1萬名退伍兵投入此工程。這條路從平地到海拔3000多米,地形多樣,特別是太魯閣一段,懸崖峭壁,又是大理石巖層,在幾乎沒有機械的條件下,退伍兵們在用生命築路。犧牲在這條路上的一共212人,平均一公裡就有一條人命。太魯閣的一個景點長春祠,就是為紀念殉職的築路者所建,遺憾的是現在不少臺灣導遊已不講解這段歷史,遊客們也只是高高興興地拍照而去。

  不僅中橫公路,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臺灣的基礎建設都凝結著榮民的血汗。桃園機場、中山高速公路、臺中港、大造船廠(高雄)……這些工程仍被今人享用,但它們的建造者卻被遺忘。

  清境農場 他們建的

  雖然榮民已被臺灣社會冷落多年,以至人未去,聲已遠,但榮民帶給臺灣社會的光輝散播在臺灣的各個角落,造福著臺灣社會。比如帶動臺灣小吃業成為旅遊金字招牌的牛肉麵,大家都知道出自榮民之手。除了牛肉麵、各種做法的包子、水餃、饅頭、藥燉羊肉等等,都是經榮民之手發展為臺灣的名小吃。當年,成了家的退伍老兵帶著新婚的妻子在眷村申請一間木板房住下,當時的安家費微薄,這些榮民往往都是農民出身,文化不高,在臺灣又舉目無親,找不到工作,就在街邊賣面賣包子維持生活。剛開始聞香而來的只是同鄉,嘗一口家鄉味解解鄉愁,慢慢的,當地人也跑來嘗鮮,「老張牛肉麵」「豆漿油條鋪」「王媽媽包子」就成了名牌,有的傳至今日。

  現在臺灣最流行的是觀光農業、農場度假,不少大陸人赴臺遊也選擇去清境農場、武陵農場,但很多人不知道,幾乎所有臺灣人和遊客喜愛的農場都是榮民們當年蓽路藍縷開建而成的。開通中橫公路後,退輔會支持榮民沿路留下來自食其力,他們在蠻荒的山地上開墾澆灌,種茶種果,不僅養活了自己,靠著戰場上鑄造的拼勁,還對當年物資貧乏的臺灣社會多有貢獻。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他們的農場現在變成了觀光農業的寶地,成為城裡人嚮往的樂園。

 

  後記:榮民走了,老了。即使早已沒有他們發聲的舞臺,即使他們的足跡已被覆蓋,但血汗寫的史頁還在,還會有後人翻讀,為他們唏噓,向他們致意! 

 

相關焦點

  • 馬英九訪彰化榮家 肯定榮民貢獻
    臺海網1月24日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馬英九24日訪視彰化榮家祝賀春節,並與榮民合照、共進午餐,受到熱情歡迎;馬英九肯定榮民奉獻的精神。馬上午前往「退輔會」彰化榮家探視貢獻一生的榮民,祝賀他們春節愉快並致贈加菜金,馬英九入場受到榮民熱情歡迎,「『總統』好」的高呼聲不斷。
  • 被辱罵臺灣「榮民」是群怎樣的人
    太魯閣的一個景點長春祠,就是為紀念殉職的築路者所建,遺憾的是現在不少臺灣導遊已不講解這段歷史,遊客們也只是高高興興地拍照而去。如果沒有當年的「榮民」用十字鎬和炸藥開出了中橫公路,現在的遊客就不可能欣賞太魯閣的風光,臺灣就仍被中央山脈分割。
  • 臺灣「榮民」的前世今生
    像顧黃生這樣的老兵不在少數,1949年前後,60萬國民黨軍隊從大陸敗退,和他們的眷屬們分布在全臺近900座眷村,早期生活清苦,不得不靠一些「副業」維持生計,以至於臺灣的飲食文化都打上了眷村的烙印,眷村也成為臺灣近代地方文化不可缺少的一環。 建設臺灣功勳難滅 如果說顧黃生老人的生活還算安穩的話,另一部分榮民就不那麼「幸運」了。
  • 【97歲的李登輝病亡 國民黨回應來了】據臺北榮民總醫院消息,臺灣...
    【97歲的李登輝病亡 國民黨回應來了】據臺北榮民總醫院消息,臺灣當局前領導人李登輝30日在臺北病亡,終年97歲。對於李登輝病亡,中國國民黨剛剛發布新聞稿對家屬表達哀悼之意。國民黨表示,李登輝走完他97年傳奇的一生;臺灣歷史也翻過一頁。
  • 歷史 60萬"榮民"老兵的臺灣人生路
    這是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大遷徙,無論是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將軍,還是命若螻蟻的兵士,都在自願與不自願當中,來到一個陌生的彈丸之地。而更多的則是操著各地方言的普通民眾,被這股潮流所裹挾,以1949年為分界點,開始了人生的下半場。「1949年,國民黨被共產黨擊敗,國民政府帶領二百萬殘兵、難民來到臺灣。」著名的中國史專家費正清在史書上冷峻地記載道。
  • 揭秘 國民黨退居臺灣後的60萬"榮民"老兵消亡之謎
    這是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大遷徙,無論是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將軍,還是命若螻蟻的兵士,都在自願與不自願當中,來到一個陌生的彈丸之地。而更多的則是操著各地方言的普通民眾,被這股潮流所裹挾,以1949年為分界點,開始了人生的下半場。「1949年,國民黨被共產黨擊敗,國民政府帶領二百萬殘兵、難民來到臺灣。」
  • 60萬"榮民":國民黨來臺退伍老兵的消亡
    這條公路穿越臺灣險峻高聳的中央山脈,在修建的過程中,施工方共動員了一萬多名「榮民」作為開路工人,其中三百多名「榮民」因工程的艱險而傷亡。中部東西橫貫公路的作用在於將臺灣的東西部連了起來,使得臺灣東部的發展可以加速,然而對當時的臺灣當局來說,修建這條耗資巨大,用工極多的公路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用意,那就是安置數量眾多的退伍軍人。
  • 洪素珠辱罵榮民事件引島內熱議 臺灣藝人紛紛討伐
    華夏經緯網6月1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自稱「民眾記者」的洪素珠辱罵榮民風波延燒,不少藝人也都發聲譴責。藝人小S徐熙娣就指出,這個蠻橫的假採訪真汙辱,傷了很多人;小S也強調要為爺爺奶奶跟洪素珠說「你真的很令人髮指!」
  • 60萬「榮民」:國民黨來臺退伍老兵的消亡史
    原題:《臺灣畫面:60萬「榮民」》1960年5月9日,國民黨遷臺後的第一項主要基礎建設——中部東西橫貫公路舉行通車典禮。這條公路穿越臺灣險峻高聳的中央山脈,在修建的過程中,施工方共動員了一萬多名「榮民」作為開路工人,其中三百多名「榮民」因工程的艱險而傷亡。中部東西橫貫公路的作用在於將臺灣的東西部連了起來,使得臺灣東部的發展可以加速,然而對當時的臺灣當局來說,修建這條耗資巨大,用工極多的公路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用意,那就是安置數量眾多的退伍軍人。
  • 高雄女子辱罵老「榮民」事件持續延燒 臺多地民眾抗議
    中新社臺北6月14日電 (記者 陳小願邢利宇)臺灣高雄女子辱罵老「榮民」事件自9日曝光後持續延燒。連日來,臺灣多地舉辦以「反族群撕裂」為主題的抗議活動。「榮民」多指曾參與抗日戰爭或國共內戰後隨蔣介石遷居臺灣的外省籍退伍軍人。
  • 辱罵榮民的洪素珠 6年前曾親自掌鏡拍眷村紀錄片
    圖片來自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網6月13日電 近日,一則臺灣新聞點燃了兩岸輿論。自稱「公民記者」的洪素珠在其臉書發布了一份公然辱罵老榮民的影片,掀起兩岸網友公憤。然而,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2010年間,尚未因言語霸凌老榮民而成為「全民公敵」的洪素珠,曾花2個月時間獨自掌鏡完成《走入1975記憶裡的眷村紀錄片》,片中和榮眷有說有笑,還坦言自己小時候住眷村;時隔不到6年,洪卻極度反差,用偏激言語辱罵榮民;何以轉變如此之大?洪素珠對於父親是外省人,似乎無意否認,也默認自己小時住在鳳山海光四村,與外省子弟一同長大。
  • 臺灣選舉直擊:被選舉遺忘的眷村老兵(圖)
    臺灣選舉直擊:被選舉遺忘的眷村老兵  他們都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他們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也完全隔離在臺灣紛紛擾擾的政治之外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李寒芳、陳樹根發自臺南在藍綠陣營的選戰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臺灣各地眷村的老兵們卻成了置身事外的一群人
  • 用雙手建設了臺灣 , 但卻被遺忘 , 慢慢消失的"身影"..
    高齡90歲的老榮民劉明芝個性儉樸,1條褲子就穿了20年,去年他賣掉自己住了大半輩子的小公寓,將售屋所得700萬元全數捐出,善行義舉榮獲全國好人好事代表,近日他再立下遺囑,要再捐出800萬元遺產照顧榮民子弟
  • ...蔡英文、賴清德於今天上午前往臺北榮民總醫院(簡稱「榮總...
    【李登輝辦公室回應「死亡傳聞」】據臺灣「聯合新聞網」消息,李登輝辦公室主任王燕軍發出聲明稱,蔡英文、賴清德於今天上午前往臺北榮民總醫院(簡稱「榮總」)探視李登輝,相關訊息均由「總統府」發言人統一對外說明,此外,有關李登輝病情則由臺北榮民總醫院以新聞稿對外公開。
  • 臺灣人名趣聞:屏東榮民之家有個「榮東屏」
    中新網3月2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屏東榮民之家社服員榮東屏拿出識別證,不少人端詳半天,卻「找」不到姓名;直到她指著「榮東屏」說「這就是我名字啊」,對方才知道榮東屏是姓名不是單位。「我的姓很特殊,又恰巧在屏東榮家工作,才會讓人把姓名看成是服務單位!」
  • 被選舉遺忘的臺灣眷村老兵 愛閱讀大陸新聞(圖)
    被選舉遺忘的臺灣眷村老兵 愛閱讀大陸新聞(圖) 2008年03月14日 11:39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他們都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他們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也完全隔離在臺灣紛紛擾擾的政治之外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李寒芳、陳樹根發自臺南 在藍綠陣營的選戰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臺灣各地眷村的老兵們卻成了置身事外的一群人。
  • 走進臺灣老榮民:飽受親人分離的痛苦
    又是一則關於老榮民的故事!在臺灣,老榮民是對1948年、1949年隨蔣介石退居臺灣的那批軍人的特定稱呼。  當初100多萬人隨國民黨遷臺,其中60多萬是軍人。政治的風雲糾葛最終卻由個體生命來承擔,老榮民這個群體的故事才有了太多的遺憾和不忍。1949年以後,臺灣戒嚴持續了38年,許多被臨時抓壯丁的年輕人都成了老兵。直到1987年,蔣經國宣布解嚴,回故裡的夢境才可以成為現實。
  • 臺灣音樂家接力抗疫 古箏、中阮和笛演奏巴哈《音樂的奉獻》
    華夏經緯網4月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面對疫情,世界各地的音樂家,持續以演奏安慰人心。近期由臺灣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發起的巴哈《音樂的奉獻》演奏接力活動,邀請音樂家與大眾拍攝影片,演奏該首曲目,放上網絡串聯,盼透過音樂,鼓舞人心。
  • ...蔡英文、賴清德於今日(7月29日)上午前往臺北榮民總醫院探視...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最新消息,李登輝辦公室主任王燕軍發出聲明稱,蔡英文、賴清德於今日(7月29日)上午前往臺北榮民總醫院探視李登輝,相關信息均由「總統府」發言人統一對外說明,此外,有關李登輝病情則由臺北榮民總醫院以新聞稿對外公開。臺灣中時電子報此前報導,臺北榮總醫院29日上午接受臺灣媒體訪問時表示,李登輝身體狀況確實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