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去上海,首選打卡地就是上海外灘。
上海外灘,是外黃浦灘的簡稱,全長1.5公裡,南起延安東路,北至外白渡橋。
大家漫步外灘,往東可觀黃浦江,向西可賞萬國建築群。
這些萬國建築群,總共52幢,外灘從1844年到1943年,長達百年的租界屈辱史,它們都先後見證過了。
52幢萬國建築群,頗具異域風情。
這些建築物代表的歷史,從鴉片戰爭直到抗日戰爭,各個時期,大家徜徉其中,依稀能體驗到,舊上海的十裡洋場,外國人云集,那些外國人難免耀武揚威,仿佛踏在他們自己的土地上。
保留這52幢建築群至今,就是要讓子孫後代銘記那段落後就得挨打的歷史,除此之外,52幢萬國建築群本身,各具風採、出類拔萃,例如:
亞細亞大樓,建於1916年,當時是外灘第一樓,最初進駐的公司除了麥邊洋行外,還有亞細亞火油公司。
火油公司,是賣煤油的公司。在那時,家家戶戶依賴著昏黃的煤油燈照明。可見賣煤油,是炙手可熱的生意。
亞細亞大樓,正面是巴洛克建築風格,這種極盡奢華之能事的風格,到了這棟大樓這裡,卻表現保守,只微略施了些雕工而已。
亞細亞大樓,有著愛奧尼克式的柱子,是希臘人建築上常用的,柱子纖細柔美,柱頭一對渦卷狀裝飾,向下捲曲著。
上海總會大樓,始建於1864年,共6層樓,仿英國古典主義設計,2-3層樓採用了愛奧尼克式的柱子。
上海總會大樓,頂端有兩個風亭,採用了巴洛克建築風格。
上海總會大樓,室內則參照日本皇宮裝修,是當時最豪華的俱樂部。
抗戰時期,上海總會大樓成了日本海軍武官府。
上海海關大樓,始建於1845年;1891年,英國人設計重建,一改原本的中國官衙式建築風格;1925年,滙豐銀行設計者威爾遜,重新設計,添加了粗壯的多立克柱子、哥德式的鐘樓。
上海海關大樓,至今仍有著報時功能,同時伴有報時音樂《東方紅》。
和平飯店,建於1929年,芝加哥學派現代高層建築風格,外加哥德式建築尖拱風格,樓高77米。
1956年,和平飯店進行了重新改造:
和平廳,採用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富麗之風;
爵士吧,採用典型的英國鄉村式酒吧風格……
萬國建築群,總共52幢,中西合璧,各種建築風格混雜,折中主義、拿來主義,將建築之美,體現得淋漓盡致。
夜晚,華燈初放,橘色、黃色、橙色的燈光,打在這些古典建築群上,真是金碧輝煌、流光溢彩,遠遠看去,猶如一件件精美工藝品。
隔江而望,浦東陸家嘴,全是現代化的摩天大廈,這些新上海的建築群,大家看著,總覺得喜上眉梢,頗揚眉吐氣:東方明珠、環球世貿中心等摩天大廈,簡直就是國際一流城市。
夜晚浦東陸家嘴的燈光,美輪美奐,璀璨奪目,有玫瑰紅、藍色、金黃。
燈光映入江中,出現了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景致。
大家到外灘,最好是晴天去,否則拍出來的照片,江對岸的浦東那些摩天大樓,全成了灰白幕布上的黑色剪影,美感大大降低。
外白渡橋,外灘的北起點,始建於1856年,名叫「威爾斯橋」,當時是一座木橋,中間橋面可活動,船隻駛過時,吊起橋面。
行人從外白渡橋上經過,都要交過橋稅。
外白渡橋,在1907年,用鋼橋替代木橋,中國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誕生,並投入使用。
影視劇《新上海灘》、《色戒》、《小時代》等,都曾在外白渡橋取過景。
大家站在外白渡橋上,看看沿江兩岸,一側古典建築,一側現代建築,
對比著對比著,大家對於中國的未來,就會有了底氣。
對了,站在外白渡橋上,是拍出浦東摩天大樓的好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