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湖位於東非高原,大部分在坦尚尼亞和烏幹達兩國境內,一小部分屬於肯亞。湖泊介於東非大裂谷及其西支之間,居裂谷間淺寬盆地的北部,湖盆是由於地面凹陷而形成的,所以維多利亞湖的成因與東非高原上的其它大湖是完全不同的。
在非洲的三大湖泊--坦噶尼喀湖、馬拉威湖和維多利亞湖中,前兩者是東非大裂谷斷裂時形成的,屬於斷層湖,而維多利亞湖在成因上屬於構造湖,是因地殼運動使地面漸漸下沉而形成的淺的集水盆地,也是三大湖中水最淺的一個。
維多利亞湖的面積69400km,是非洲最大湖泊,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魚類資源豐富。尼羅河鱸魚是體型最大的淡水魚之一,屬肉食性魚,原產於尼羅河、剛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紀50年代,尼羅河鱸魚被引入維多利亞湖,並迅速繁殖。該湖的尼羅河鱸魚經捕撈、加工後多銷往歐洲,成為昂貴的美食。由於維多利亞湖處於相對封閉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羅河),湖泊海拔高,尼羅河上遊多瀑布,阻擋了尼羅河鱸魚遊入維多利亞湖。經人們引入維多利亞湖後,由於湖面廣闊,為體型大的尼羅河鱸魚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加上湖中魚類為尼羅河鱸魚提供充足的餌料。所以尼羅河鱸魚迅速繁殖。但由於尼羅河鱸魚體型大,食量大,導致一些原有魚類數量迅速減少甚至滅絕。(尼羅河鱸魚體型大,捕撈技術和方法與當地傳統不同,)衝擊當地傳統捕撈業,同時出現專門捕撈尼羅河鱸魚的捕撈業。同時由於尼羅河鱸魚產量大,價格高,(國際市場需求量大,)出口創匯;捕撈、加工、運輸等產業隨之發展,擴大就業,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巨大的水體對沿湖地區的氣候起顯著調節作用,湖區多雷雨,並在大氣下層盛行偏東氣流的推動下影響湖西岸,使之成為東非著名多雨區。相比較湖的東岸,維多利亞湖的西岸降水較多。這是因為無論是東南風還是東北風到達西岸前有經過湖面的增溼作用,而且西岸地處山地迎風坡,受地形的抬升,降水多。
維多利亞湖是尼羅河的源頭。尼羅河源頭所在地也就是維多利亞湖的出水口,位於烏幹達的金賈市。在河源西岸的高地上,聳立著一座三角形的尼羅河源頭發現紀念碑,碑文上刻著斯皮克的全名,下面用英文寫著:「1862年7月28日斯皮克在這裡發現了尼羅河的源頭。「
維多利亞湖水產豐富,是非洲最大淡水魚產區,年漁獲量約12萬噸,尤以非洲鯽魚著名,眾多漁村環湖分布,棉花、水稻、甘蔗、咖啡和香蕉廣泛種植。1954年修建了歐文瀑布水壩,使湖面水位逐漸提高,水壩提供了大量電力,並使該湖成為大水庫。湖區是非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沿湖80公裡以內地區居住著數百萬人。
20世紀80年代,維多利亞湖周邊國家為美化該湖環境引種了水葫蘆,導致水葫蘆的泛濫,並帶來一系列問題。水葫蘆大量繁殖,導致水體含氧量下降,影響漁業生產;大量水葫蘆植物體纏繞水力發電設備,影響水電站正常發電。
現在,你對維多利亞湖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