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4 15:34:28 來源:安徽教育網
在太和三中南校區,每天總能看見感人的一幕:一位母親無論颳風下雨,都推著兒子上學和
在太和三中南校區,每天總能看見感人的一幕:一位母親無論颳風下雨,都推著兒子上學和回家。
他們是一對母子,都是「瓷娃娃」,在共同的疾病、共同的命運面前,他們樂觀、豁達,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和憧憬。他們就是陳燕和董想母子。
每天早晨6點多鐘,陳燕吃過早飯,就把兒子董想抱到三輪車上,送到太和縣三中南學區去上學。上課的時間還不到,她站在教室第一排的角落裡,看護著兒子;放學了,陳燕護著兒子慢慢地走出教室,把兒子抱上三輪車。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課堂上老師布置的作業。這樣的日子,從去年9月1日開學一直持續到現在,即使在大雪的日子裡,陳燕依然堅持送兒子上學。
家住太和縣城關鎮水上社區的陳燕2005年生下一個兒子,起名叫董想。剛出生時,陳燕就發現他與別的孩子不同,眼睛發藍,兩條腿彎彎的。一歲時學走路,輕輕摔了一下就骨折了。她帶著兒子到醫院,診斷的結果讓她大吃一驚,兒子竟然患上了軟骨病,被稱為「瓷娃娃」。
從那時起,小董想稍有不慎便會骨折。三歲那年,同齡的孩子上了幼兒園,陳燕也去報名,卻被老師拒絕了。去年,董想七歲了,陳燕想讓兒子像其他孩子一樣走進教室,但沒有一家學校願意接受,就連丈夫也反對兒子上學。
「一定要讓孩子上學」,陳燕堅定自己的信念。在社區的幫助和努力下,董想順利進入了三中南校區。因為擔心兒子的身體,陳燕就成了一名「陪讀母親」。
因為內心愧疚,陳燕對董想給予了更多的照顧和關愛。一次,陳燕在看電視時,無意間看到一期有關瓷娃娃的公益宣傳片《讓我們的愛不再脆弱》,在公益片中陳燕知道了瓷娃娃協會,在該慈善組織的幫助下,陳燕帶著兒子到天津看病。
其實,與兒子董想一樣,陳燕也是一名軟骨病患者。小時候陳燕就發現自己與別人不同,動不動就骨折,7歲那年她竟然骨折了4次,每次治療花費都在五六千元,因為家境並不富裕,父母對每次的治療能推則推。勉強上到初中畢業,陳燕便嫁人了,丈夫在附近船廠打些零工,每月的收入只有千元左右,沒活幹的時候,兩人就靠陳燕的低保度日,日子雖然過得清苦但也平靜。2005年兒子的到來給這個家帶來了短暫的快樂後,陳燕很快發現兒子竟然和自己患有同樣的病。
一樣的疾病,困難的生活,陳燕的家庭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太和縣殘聯送陳燕耳蝸,讓她能夠重新聽見聲音;政府幫她解決了廉租房,解決了住房問題;社區給他辦理了低保,生活有了最低保障。雖然生活過得困難,但是,陳燕仍然對幸福的生活充滿了期待。(方克奎 特約通訊員 代志紅)
責任編輯: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