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雲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雲霄的美食既有世代相傳之味,也有開放與包容之味;既有市井生活之味。看得出,美食的第一個優點不僅落在豐富上,從原料到製作都極其考究。
一大早,雲霄的海鮮市場已是人聲鼎沸,瀰漫著海產品特有的鮮香。只見一筐筐的海產品,及時運抵大小攤鋪,品種之多形成了一個「海鮮大集」。
雲霄的傳統市場大約有兩類,一種是露天市場,固定在街巷、碼頭旁,另一種藏匿在大樓裡,生鮮攤位大多設於一樓。由於大海潮水每天漲落時間不同,「討小海」所帶來的海產的品種和數量差異極大,有的海鮮更適合在露天小攤販上出攤販售,有些海產品也只有在這種露天市場上才買得到,其新鮮、質優、價廉,是人們選購海產品的理想之地。近年,這些海鮮市場融入到了城鎮商業的一部分,形成了一個便捷的消費商圈,是附近居民生活和商家採購員一日生活的重要所在,或許這才是雲霄人美食生活的市場概念,展示著這座古城特有的韻味。
雲霄有名聲在外的海鮮市場,不乏身懷絕技的海鮮烹飪高手:這裡人將市場上常見的小魷魚稱為小管,通常的吃法是將小管簡單白灼或燜醬油,而懂美食的人將小管做成刺身,稱為「生魚片」,其實刺身包括了可生吃的海鮮肉類。如北極貝、赤貝、青魚、鯛魚、明嚇、三文魚、金槍魚、章魚等,切成細片,配上些許芥末和醬油,新鮮爽脆,其中奧秘,妙不可言。
當然,在雲霄豐富的海鮮資源中,大宗盛產的應是泥蚶、青蟹、巴非蛤、縊蟶、大蠔(牡蠣)等優質海產品。據介紹,2015年,來自江河湖海的饋贈,水產品總產量有22多萬噸,其中泥蚶1.2萬噸,鋸緣青蟹0.15萬噸。
我認為,最能代表雲霄特色的海產品,莫非東廈鋸緣青蟹。鋸緣青蟹具有個體渾圓、顏色鮮紅,肉質清香、膏體金黃、鹹淡適中,既無鹹腥味,又無淡水臭泥氣,白灼蟹肉蘸以薑蓉,鮮味逼人。
據了解,漳江灣灘涂地處江、海水交匯處,是漳江及其支流的匯合處,在東廈鎮15個村的中心點,海區呈橄欖狀,腹大口小,潮流暢通,此處淡水減弱,鹹度逐漸加大,水質鹹淡適中。同時,海灣每天有 2 次潮汐,紅樹林又具有保持水土、維護生態多樣性和天然淨化海水水質的特殊功能,特別適合青蟹生長,東廈鎮成為主要產區。
同樣,特殊的地理位置,優越的自然環境,培養出漳江出海口的竹塔泥蚶。竹塔泥蚶養殖歷史悠久,據《漳州市漁業志》《雲霄縣誌》記載,明嘉靖年間(1522年),雲霄所產泥蚶已負盛名,泥蚶具有鹹淡適中、肉質脆嫩、蚶血鮮紅、營養豐富特點,保質期長達15天。雲霄還有「醃血蚶」獨特吃法,先將洗淨的蚶放入開水中燙一下,然後用醬油、鹽、芫荽、蒜頭、生薑、辣椒粒及料酒、醋,醃製,再凍上4個小時食用,其味美不勝收。我又查閱一些資料,讀到清代《食療本草》說是,「潤五臟,治消渴,開關節」;《醫林纂要》也說,「補心血,散瘀血,除煩醒酒,破結消痰。」雲霄進士陳翼飛云:「蚶少時稜多,漸大漸少,絕大時止三稜,如車之渠,色明如蚌,治之即硨磲。」
泥蚶常食能健脾胃、補血養顏,更是節日饋贈親朋好友或請客下酒高級佳品,雲霄民間還有除夕前夕送灶君吃泥蚶的習俗,延續至今。有趣的是,現在竹塔泥蚶產區,都會採取放養外地泥蚶的做法,就是把廣東陽江、廣西欽州等地的泥蚶調運過來,在雲霄泥蚶生長地域寄養,讓其自然生長,鹹度退了,肉質嫩了,品質遠高過其他地方的泥蚶。
當地主人還告訴我,1985年,在灘涂推行人工尼龍索吊繩養殖大蠔新技術。讓蠔苗在海裡吸收微生物自然生長,年底便可收割。雲霄人依靠自己的智慧,獲得大蠔美食。
早在清代及民國時期,東廈縊蟶、文蛤已是雲霄特產。縊蟶貝殼脆而薄呈長扁方型,形狹而長如中指;文蛤外觀略呈三角形,向外隆起,外面灰白色,平滑而有光澤,斷面顯層狀,都具有肉脆嫩、清甜溢香,鹹淡適中,具補陰,清熱,除煩,解酒毒等功效,同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可喜的是,1978年,在雲霄境內東山灣新發現「巴非蛤」,現在主產區也在列嶼鎮,因此叫列嶼巴非蛤,具有貝殼較薄,呈長橢圓形,殼表面有美麗的棕褐色花紋和以殼頂為中心的同心生長線,殼緣光滑,貝殼內面中央呈紫紅色,小月面細長,披針狀,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礦物質的健康海洋食品。
良好的生態環境使雲霄盛產天然優質的海鮮食材,是人們品嘗海鮮、購買海產品的理想之地,有「要吃海鮮到雲霄」之說。
漫步雲霄大街小巷、夜市攤點或去餐館,說是吃「時蔬野菌」的菜餚,你便可聽到店家向你拉著長調,和著節奏,向你報出用牛蒡、蟲草花、蘆筍、鴨掌菜、蕨菜、姬松茸、蘆薈等食材,烹調出的「蛋白炒蘆薈」「野菜牛肉卷」「日式炒牛蒡」「鯛魚蘆筍卷」「涼拌焯蕨菜」等菜譜。因為是有機的綠色食材,清淡、鮮美、原味,吃起來口感極佳,味道格外香甜,甚至連私房新醃蘿蔔乾、新醃的芥菜也讓遊客們讚不絕口。
雲霄西北部馬鋪鄉充分利用多屬海拔300米以上的低矮丘陵地,晝夜溫差大,具有避風防凍,土層疏鬆肥沃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成功規模化種植淮山。
淮山,別名山藥,塊莖肥厚多汁,又甜又綿,且帶粘性,「山藥燉排骨、清炒山藥片、紅燒肉燉山藥、淮山紅燜羊肉」,生食熱食都是美味,是一種保健食品,又是名貴的藥材。東與馬鋪毗鄰的下河鄉村,沿烏山山脈成條狀分布,氣溫偏低,日溫差大,明萬曆時期就開始引進金棗。「下河金棗」具有皮薄柔嫩,橙黃泛金,可供鮮食、藥用和金棗精製品的原料,極富盛名。清末民國初,「下河金棗」遠銷新加坡、香港等東南亞各國和地區,成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大地一年四季饋贈給雲霄繁多的竹筍,但每年驚蟄過後,雲霄春筍特別鮮嫩味美,因而被譽為雲霄春天的「菜王」。在雲霄春筍入饌,最知名的菜品當屬與土雞同煨成湯,口感滑嫩爽口,有利竅、通脈、化痰、消脹、助陽氣生發的功效。此外,取雲霄春筍為主食材,只用簡單的鹽和味精烹飪方法,演繹出「油燜春筍」「薺菜春筍」「鰣魚春筍」傳統風味菜,那鮮嫩、色亮、味美、老少皆宜。
雲霄是「中國枇杷之鄉」,是全國早熟優質枇杷產業基地。到古城,不能不品有「閩南開春第一果」美譽的枇杷。雲霄枇杷種類繁多,素以柔軟細膩、多汁化渣、酸甜適度、風味香濃、外觀鮮豔、果面富有絨毛而著稱,以致聲名遠播。
雲霄在明代已盛產枇杷,且其功用為人們所熟知。「春來無處不吃花」,鮮花入饌,以花釀酒,拿花制茶。特別是用枇杷葉入藥,據《縣誌》記載:「1962年,縣醫藥公司收購枇杷葉,根據中醫配方生產川貝枇杷露止咳糖漿和枇杷膏。1963年醫藥公司製藥廠根據地產枇杷葉、桔梗、薄荷,加上川貝、杏仁和白糖等原料生產枇杷露。」近年,又研製開發出枇杷花茶、枇杷飲料、枇杷酒、枇杷膏等系列新產品,枇杷成為熱捧的「黃金果」。
民以食為天,古城人自然也不例外。這一次我來雲霄採風,領略古城美食,我費了很大的勁,計劃將美食分成「海鮮類、蔬果類、糕點類﹑家常粥膳類」作數字上的統計。
但是,統計雲霄小吃的菜品數量、劃分菜系,卻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只是覺得雲霄的烹炒煎炸蒸,火候,食材,調味,有時候顯得簡單,有時候卻又無比複雜。興許由於廚房藏匿著各種秘密,食材、佐調料的配比,對時間的精妙運用,廚師們千變萬化的烹製手法,這些差異構成了絢麗多姿琳琅滿目的菜品和菜系,這不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
雲霄特色小吃推崇「大眾美食的精華」,可分為街巷攤販店與老攤店二類。除了老店,賣早點類的小吃攤限於早上營業外,夜市小吃集中在夜市裡,配合著「不夜城」,因此,超過午夜12點甚至徹夜經營也是常有的事情。
在雲霄餐飲業中,幾乎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菜,有一盤你最愛吃的家常菜,如芋頭、蚵仔煎、肉粽、滷肉飯、豬血糕、魷魚羹、蔥油餅,諸如此類。
就是炒麵線的配料也很豐富,有肉絲、蝦仁、高麗菜、香菇條。這些豐富的大眾菜餚,看似簡單的在鍋裡沸騰下,就讓美味釋放出來,但卻蘊藏著廚房的秘密,這秘密流傳了幾千年,當你在品嘗的同時,自然會不得不佩服雲霄獨特風味的飲食,舉不勝舉。
雲霄經典的主食水面,是一道既清爽,又有營養的佳餚,其風味之美,歷來被推為雲霄菜系中的看家菜,吃起來爽口開胃,百食不厭。水面,一要把麵粉攪出筋來才做麵條;二要肉丸加豬骨湯,那湯鮮又要有味;三要澆頭好,要澆上幾粒餛飩和肉丸,餛飩用碎肉,入口能咬出小肉塊,吃出肉香,肉丸用新鮮瘦豬肉打成肉茸,再加玉米澱粉做成,吃到嘴裡脆響。最後,還要澆上一點用豬油炸成金黃色的蔥頭,便滿碗葷香了。
到將軍山品嘗「燒窯雞」是必不可少的。燒窯,就是把磚瓦砌成的窯穴燒紅,再將柴火取出,放進處理好的雞,再用沙子蓋在窯外面,以炭火高溫烘焙,把雞「捂熟」。我想起小說《京華煙雲》中,林語堂談了對叫花燒雞的看法:「雞本來有其美質,如果誘發過甚,填充東西過多,過於壓榨,加香料過多,只會分散其純淨的美。」將軍山燒窯雞用精選的上等雞,僅僅加上自家特製的醬汁醃漬,用錫紙包嚴,然後放入窯裡燒烤,這樣烹製出來的雞,肉嫩鮮香,色澤金黃,香味四溢,滋味別致。
如果你到雲霄參加婚宴,將會品嘗到綠豆甜、花生甜、王犁甜、芋頭甜的「四甜」和白斬雞、白批、煙腸、肉管、韭菜為固定盤的「主腳與盤腳」。在婚宴上品「四甜」「主腳與盤腳」的婚俗,現在成為家庭和「熟食店」主菜。
民間將傳統飲食文化如此完好繼承創新,有鄉愁,有回憶,古城人常為此驕傲。
雲霄幽深的古巷道,散發出淳樸懷舊的氣息,離繁華的大街僅幾分鐘路程。你在不經意間會發現,從百年老字號店、新開的糕點店到巷道旁小攤店上,陳岱浮棗、峢嶼鹹糕、鹹酥仁、寶珍月餅、冬瓜餅、捅孔餅、花生輪、酥糖,同樣冠之於雲霄小吃美食。
如果你是一位細心人,還可以向商家了解到傳統手工配製生產的方法:
用蘿蔔和米粉漿或米粉,調配油、鹽、蔥做成的菜頭粿;將綠豆去殼磨成綠豆漿,加入明礬澄清後,取沉澱豆粉加糖、鹽煮熟後,成透明有彈性的綠豆粉粿;用糯米粉、白砂糖、植物油、芝麻、花生製作成的糯米餈粑;以中草藥仙草幹,放入大鍋煮,煮成仙草茶,和上米粉,再用傳統工藝熬煮而成的仙草粿;蔗糖製成其皮,花生製成其餡,經過精加工,製作成的酥扛或麻酥糖;用精選花生仁、優質蔗糖、豬白膘肉、麥芽糖、香蔥作為主料調出的「隔壁響」;以糯米作棗子狀,外裹以白糖,加工成棗子狀,放進油鍋炸熟的「傻新娘」,又稱「寸棗」。掙到一筆錢能安安心心的出去旅遊一趟,富遊,不要窮遊,怎麼舒服怎麼玩。這些小吃都在糖糕類食品中獨樹一幟,成為雲霄人逢年過節、休閒品茶、拌人手禮及饋贈親朋好友的高檔佳品。
是的,中國傳統烹飪在手藝上無比神秘繁複,它的傳承和流變往往以家族或師徒的形式承載。這種心口相傳,延續了家的味道,也傳承了千百年來中國人飲食文化的基因。
……
從古到今,雲霄人獲取食物的實踐和非凡智慧,無處不在。舌尖上的雲霄,所打造出的食品風味和對營養的升華,堅持下去,不失為一種追求。
作者:蔡天初 選自《走進雲霄》 圖片來自網絡
由福地炎黃(ID:fudiyanhuang)整理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盜用必究
福地炎黃
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微信公眾號
每周末 帶你領略福地炎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