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城下惠安女

2020-12-11 騰訊網

石頭城 · 崇武古城

快到崇武了,往車窗口外看去,絲毫也找不到四十年多年崇武的影子了,記憶中分明是的閩南田野村莊巴蕉林,眼前是高樓酒店大馬路,預定的極簡主義設計風格的酒店所在地址卻叫做「舊車站」,或許這裡就是舊時的車站的位置,記憶和現實交替輪換地在腦子裡出現,似乎這次的行程是為了「懷舊」而來......。

瀕臨臺灣海峽的崇武古城,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禦倭寇所建,崇武古城是我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整的明代石頭城,是明代在萬裏海疆修築的60多座衛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記憶中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城牆下便是沙灘大海,站在城牆上可以遠瞰一望無際的臺灣海峽。今天,石頭城牆下,因為開發建設成為草地樹林和環城道路的旅遊配套環境而削弱了的海防城牆的巍峨雄壯感覺。

明末司空何喬遠為此座東門樓題聯:「玄嶽借名山勝鎮邊城乍大小,光天先出日輝明望縣錦田溪」。

明嘉靖年間吏部郎李愷為西門樓題聯:「舉酒邑南溟誰將鳴琴歌舜日。登臺瞻北鬥我當縉笏拜堯天」。

從東門進了崇武古城,順著城門一直向前,城外邊的嘈雜聲被城牆隔於城外,狹窄的小巷出奇地安靜,道路二邊的房子採用的建材清一色的是石頭,道路同樣是石頭,這裡是石頭的世界,古城的歷史全都刻在了這些看上去冰冷堅硬斑斑駁駁的不同年代的石塊上了,這些石頭就是古城的靈魂。

海潮庵:由於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大港,佛教很早即傳入泉州,先後創建了大批佛寺廟,崇武是泉州古渡,於是佛教隨即傳入崇武,石頭城中的海潮庵是崇武最早的佛教活動場所,始建於宋代,明代建城牆時圍在石頭城內。

試酒井的故事:在石頭城西門附近的城牆下有一個小小的門洞「水關」,一旁有一口「試酒井」,當地傳說著這樣一段故事:古時候的石頭城裡住著一個心地善良的年輕媳婦,孝敬公爹克己為人,因美德而感動眾人。卻被謠傳毒死公爹,憤而投井自盡,她的冤魂要討回公道討回清白,不肯散去,夜裡經常倚佇井沿,捧著一碗井水,請過路人試「酒」。這故事也反映了早年封建文化和倫理道德壓迫的漁村婦女的悲慘遭遇。

惠安女

石頭城下,生活著惠安大岞島和小岞島的一個特殊女性族群——惠安女,頭戴黃鬥笠,披著小碎花頭巾,捂住雙頰下頜,上身穿又短又狹的斜襟衫,露出肚皮,腰間佩有銀腰鏈,下穿寬大飄逸的低腰黑褲,配之那精巧豔麗的頭飾,還有一部分惠安女還赤腳,因而被戲稱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問惠安女,並不知道服飾的來源,生活中往往約定俗成便成了公認的美。其實,舊時的惠安女衣長過膝,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後,逐漸縮短,露出的肚臍部位,未婚惠安女以彩帶、已婚惠安女用銀飾來裝飾腰部,銀飾是男人送的結婚聘禮,它可以展示夫妻感情的深厚和家庭財富的程度。

大岞島的惠安女

大岞島:崇武有著海岸線和天然優質漁港,是中國最重要的漁港之一。在崇武中心漁港、在大岞漁港,退潮時,斜陽下,漁船海灘水鳥與惠安女組成的和諧的場面是閩東特有的風景線。

一方水土涵養一方人,枕海而生的惠安女,一生與大海為伴,接受大海饋贈,年年歲歲延續著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勞作方式,惠安女勤勞善良吃苦耐勞,從碼頭挑貨、農田耕作、市場擺攤,一直到建築工地的小工,在天地之間的大海邊勞作,以換取生存之必需品。在大岞,赤腳走在粗慥到穿著運動鞋都會覺得凹凸不平的沙石路上,惠安女挑擔時的韻律和節奏,與自然環境融合生成的畫面,這才是惠安女最美的瞬間。

在惠東海邊,在大岞島,只要是為了生活,惠安女沒有不可以幹的活。

而今天大岞漁村,也早已不是昔日擁擠破舊的漁村了,高樓別墅林立海邊,漁民的生活令人瞠目結舌,但是在新漁村,惠安女仍然延續著傳統的生活。

小岞島的惠安女

小岞半島:位於惠安最東極,北連湄洲灣,東臨臺灣海峽,與寶島隔海相望,漁港沙灘、風車島、林場漁村、與東山古衛城、小岞美術館、正順王宮等組成人文歷史和自然環境組成的比大岞更為純真的漁村生活場景。小岞惠安女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保持著它的原生態、原生活,勤勞樸實的小岞惠安女,如大海般地包容萬物,一頂鬥笠一方頭巾一身特色服飾,倔強堅韌性格中包含賢惠清新的漁家風骨。

清晨,穿過空氣中飄散著的帶有鹹鹹的魚腥味的小岞街巷,惠安女們在有些凌亂的道路上急速行走,在小岞,這裡的早晨是屬於惠安女的,納悶的是小岞的男人去了哪兒?有說是外出打工了,或者在外經營生意,小岞的世界就憑惠安女在轉動。在農貿市場,這裡是惠安女集中的場所,買賣雙方幾乎都是惠安女,在這裡,同樣很難找到男人的蹤影,小岞,屬於惠安女。

銀腰鏈:傳說有一次皇帝南巡要路過此地,地方官吏為顯其所轄庶民十分富足,於是下令打制銀腰帶繫於女人褲腰上,同時弄短上衣以便讓銀腰帶顯露出來。此後,佩帶銀腰帶作為一種財富的象徵一直流傳下來,成為惠安女腰間不可缺少的配飾。銀腰帶是惠安女已婚的象徵,已婚女性常在手工繡花腰帶上搭配銀腰鏈。寬度由一股到九股不等,使銀鏈並排,用銀片固定兩端,形成有松有緊的分布狀態,隨著行走時的節奏微微顫動,與鬥笠頭巾短衫寬腿褲組合成惠安女服飾,無疑,銀腰帶是最顯眼的。銀鏈子組成的腰帶,是漁民在海上勞作時用的纜繩的象徵,腰肚上纏掛著銀鏈子,寄託著對丈夫的思念和祝福。大岞島惠安女的銀腰鏈後面有往下懸垂成弧度的下擺,小岞島惠安女銀腰鏈後面沒有下擺。

在小岞街頭可以看到,惠安女的服飾也在變化,大多年輕的已婚生子後的年輕惠安女,流行騎電單車行駛在小岞街巷中,戴帽盔、裹頭巾、著黑色短衫和寬腿長褲,少了腰間繁複的腰帶和身上的各種配飾,多的是一種自信漂亮的風採,穿梭的電動車,延續著惠安女果斷精煉能幹的傳統。

與上一輩不同,對於更年輕的生長於資訊時代的惠安女,她們更多接受了新觀念新理念的新生活方式。反映在服飾上,堅守傳統服飾的老一輩惠安女、改變為修身輕鬆風格的已婚中青年惠安女、時髦新穎款式的青少年惠安女,在服飾上各有各的風採,代與代之間的溝壑,既存在於小岞,又容於惠安女之傳統。代溝,無疑是存在的,就像下面這張在小岞街頭拍攝的照片中,年輕人終究會帶著對將來的希冀給憧憬走向未來,老人帶著對昔日的記憶和懷念告別曾經的歷史。

客家人惠安女

早在秦朝和漢朝的時候,福建還是蠻荒之地,最早的移民潮是西晉永嘉年間就稱為「衣冠南渡,八姓入閩」的中原向福建的移民。唐朝為了鞏固東南的局面,派駐士兵在漳州落籍定居,今天在閩南很多被稱為圩、埭的地方,就是當時那些士兵興修水利、圍海造田時留下的痕跡。移民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中原地區的戰亂。而福建偏處東南,社會相對安定,這時候的戶籍有主和客的區別,移民入籍者皆編入客籍,客籍人這時候就自稱為客家人,惠安女的祖先就是來自中原地區的客家人。根據記載,上世紀初的惠安女是「腰胸寬大,衣擺長至膝蓋,腰間系條百褶裙」 漢族人常穿的服飾,民國時期,惠安女服飾的風格逐漸縮短到臂部。1949年之後的惠安女服飾有了更明顯的變化,上衣越裁越短,據說這種變化來自1958年的大躍進,當時全縣青壯年婦女集中起來修建水庫。正是在艱苦的勞動中,為了遮風擋雨,戴起了頭巾和鬥笠,不料這一戴就再也摘不下來了。

小岞島上東山古城牆的故事

東山衛城,地處小岞最東端,東南北三面臨海,東眺臺灣海峽,與臺灣隔海相望,現存的古城牆是原東山衛城的一段。相傳,這段古城牆建於倭寇猖獗的明朝洪武年間,據史料記載,當時東洋倭寇不斷襲擾中國東南沿海各個村鎮,明太祖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興赴沿海各地巡查海防,並在東南沿海的萬裏海疆上設置了60多座衛所城堡,東山衛城是其中的一座,衛城城牆在平定倭亂時期立下了赫赫戰功,海岸風平浪靜之後,衛兵也分批撤離,衛城因無人管理而逐漸荒廢。這位仍在使用的有四百年歷史的山頂古井打井水的漁民告訴我,解放軍在取得全國勝利後,隅居臺灣的國民黨軍隊叫囂反攻大陸。為了建立防衛工事,拆取了部分城牆的城磚修建防禦工事,之後,附近的居民也將散落的城牆磚石搬去建造自家房屋,僅殘留下這段城牆可以憑弔曾經的那段歷史。天氣晴朗的時候,在東山山頂,可以看到憲哥二十多公裡外、現今還有臺灣駐軍的烏丘島。

閩東的發展日新月異,但記憶中石頭城下的惠安女,與四十年後的今天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惠安女這一特殊族群,以一種特有的氣質和外貌,展現著她們固有的生活習俗、服飾特色和責任擔當,她們並不張揚,默默地生活在惠安那方並不廣闊的土地上,儘管惠安女肩負的沉重負荷使她們原本柔嫩的身骨變得堅硬,但她們的愛美之心從沒被生活重擔所壓碎,惠安女這一具有傳奇色彩的部族,不應把她們當成單獨的風景,忽略了她們生活的艱難和肩上擔子的沉重,過度渲染惠安女的「舞臺」效果是不夠的,想要了解今天現實生活中的惠安女,只有在碼頭海灘、農貿市場、小街深巷,以及社音、祈福、節慶、婚嫁等活動場面尋覓惠安女習俗的延續和延傳,去了解惠安女生活的真實一面,了解中原漢民族的根系在閩東惠安的這樣一支族系....。

相關焦點

  • 元旦廈門遊(一)觀石頭滿漢全席看惠安女舞蹈
           看惠安女表演雕刻       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海邊的一個特殊的民間風情,她們以奇特的服飾,勤勞的精神聞名海內外。惠安女服飾很美:頭披鮮豔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上身穿斜襟花衫,又短又狹,露出肚臍,下穿黑褲,又寬又大,這種服飾獨具一格,尤引人注目,具有很強的色彩感染力,被視為「中國服飾精華的一部分」。
  • 惠安這座濱海小城除了擁有靈動的石雕,還藏著勤勞質樸的惠安女
    而惠安值得你去的理由還有一個,便是這全國範圍內僅存於惠安海岬的惠安女。別愁五一遊去哪?主播小姐姐這就帶你去惠安縣的大岞和小岞尋找風情萬種的惠安女,開啟【方言歡語】第一期的惠安之旅。你也可以來這穿上一套傳統的惠女服,體驗新鮮感的同時,在海邊留下風情萬種的美照。亮黃、深藍、火紅,一眼望去三色奪目。如果你想要更進一步的了解惠女服飾及文化,那就坐等今晚主播小姐姐在「惠女家園」為你介紹不同年代的惠安女服飾。還要為你用閩南語揭秘惠女服飾的吉利寓意。
  • 惠安:惠女攝影旅遊產業悄然興起
    來自全國的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正在拍攝惠安女抬石頭勞動場景。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駱藝玲 攝   惠安縣東部崇武、山霞、淨峰和小岞四個鎮的惠女以奇特的服飾,勤勞的精神聞名海內外。每年,吸引著30多萬的攝影愛好者湧入這四座小鎮,惠女攝影旅遊由此悄然興起,已成為惠安縣旅遊一個獨一無二的攝影文化品牌。
  • 惠安崇武古城:僅存的海濱石頭城(組圖)
    把古城風貌、大海風光、民俗風趣、惠女風姿和漁翁風採一一呈現。  這下,火了古城,美了惠安。  於是,旅遊人來到惠安看古城。崇武古城的西門  崇武古城位於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臺灣海峽,是我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整的石頭城。  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備。
  • 走進惠安風情 體驗民俗文化
    人民政協網泉州7月16日訊(記者 紀娟麗)雙肩緊靠,肩扛木棍,兩名分別來自臺灣與大陸的大學生模仿著惠安女擔石頭的動作。「緊靠的肩膀與擔起的石頭形成三角形,這樣能抵消大部分重量。」
  • 廈門小眾石頭大觀園,惠女風情和石雕技藝令人稱奇,限時免費開放
    俗話說上海看人頭,桂林看山頭,那到了福建就是看石頭了!福建的石頭在閩南,閩南的石頭在惠安,惠安的石頭就在這惠和石文化園了。很多人知道廈門的鼓浪嶼、曾厝垵、沙坡尾等景點,卻從不知道在廈門還有個石頭大觀園,就連本地人都不定進來過。
  • 惠安,惠安女的時尚秀,惠安沿海一座非常樸素的小城
    在惠安,惠安女不僅僅是一道風景,而且是一個符號,在當地人每逢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的時候,總會邀請惠安女去表演,一是為了顯示隆重,第二是為了熱鬧,而事實上,惠安女的地位也從來不缺少精彩,單單是她們那古老又時尚的服飾,就可以吸引到很多人的目光。她們那漂亮的頭巾,還有在絢麗的鬥笠下,她們的風姿依然十分的亮麗和純美。
  • 惠安黨員幹部惠女水庫參觀學習 重溫惠女精神
    50多年前,為改變惠安當時洪澇風沙、水土流失,窮山惡水、田瘠糧缺的貧困面貌,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惠安縣委、縣政府提出了「變赤土為青山,變地瓜縣為米糧川」的號召,立志「找尋水源、引水灌田,苦戰三年、造福萬年」,惠安人以娘子軍為主力,從遠在幾十裡乃至百餘裡的家中走了出來,背上鋤頭、畚箕和地瓜幹,披荊斬棘、逢山開路、遇溝搭橋,在短短十九個月裡,修建起一座高52.5米,
  • 惠安女Q版六姐妹徵名
    快來給惠安女Q版六姐妹命名吧!」昨日,惠安縣旅遊局啟動惠安女Q版六姐妹命名徵集活動。據介紹,惠安女Q版六姐妹是該局今年最新推出的惠安旅遊代言形象,六姐妹各自為古城尋蹤遊、惠女風情遊、雕藝文化遊、濱海休閒遊、朝聖祈福遊、生態體驗遊6條旅遊線路「代言」。6個Q版形象濃縮了惠安文化旅遊精華,形象俏皮活潑、靈動可愛。
  • 這名惠安女獲評省級能人
    日前,省文旅廳在其官網上發布入圍2020年度省級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名單,我縣惠女民俗風情園創始人曾梅霞榜上有名,刷新了我縣文旅系統省級文旅能人名單「零記錄」的歷史。她一手打造的惠女民俗風情園既是她和姐妹團隊們創業致富的載體,更是一個讓遊客深入了解惠女精神和文化的交流平臺,每年接待遊客量達10多萬,是遊客到崇武大岞村休閒旅遊必經的打卡點。此次入圍2020年度省級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名單,曾梅霞表示,這是對她一直以來,致力於惠女文化傳播的肯定和鼓勵。
  • 津門網董化新:我鏡頭中八十年代的惠安女
    1987年仲夏異地採風,我首選去了福建惠安,一睹惠安女的風採!在閩南惠東半島崇武古鎮大岞村的海岸邊,居住著頭戴黃鬥笠、花頭巾,上穿短襟衫、下穿肥大寬鬆黑褲,腰系銀帶的惠安女們。惠安女自古有吃苦耐勞的傳統,不僅承擔著家庭、社會的雙重責任,還要出去打拼,這裡的男人出海捕魚、外出做生意,建設家鄉、家務農活就落在她們的肩上。她們以自己勤勞的雙手拼搏創業,堅韌頑強撐起了半邊天!鑄就了惠安女精神!無不令人敬佩!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延續又與時俱進,展現了惠安婦女的群體風採!充分彰顯中華民族勞動婦女平凡而偉大的奉獻精神和傳統美德!
  • 惠安崇武古城和惠女風情名鎮,小岞鎮。
    因為我們到達崇武古城已是夜間比較晚了,所以晚上我們就初步的看了下,因為我們的目的地是惠安的小岞鎮,因此崇武古城也就沒好好的遊玩。第二天我們是直接去了惠安的惠女風情名鎮,小岞鎮。惠女風情名鎮      小岞鎮位於福建惠安東部沿海,這裡三面臨海,成半島地形。
  • 惠安崇武古城遊
    金秋季節,秋風送爽,我和家人一起開車到福建省惠安縣崇武古城玩,我們車開了近二個小時才到崇武古城,崇武古城座落在惠安縣東南崇武半島上,距縣城24公裡,是我國現存比較完好的花崗巖石頭城,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景區內旅遊資源豐富,獨具特色,是集歷史名勝古蹟、惠安女民俗風情、石文化、濱海風光於一體,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旅遊勝地。
  • 惠安:「惠」風和暢迎客來
    王思真 攝  在惠安崇武古城內的西南角,有個美麗的小漁村叫潮樂村。  國慶節假期,潮樂村水關內的猛忠食品廠聚集了許多參觀體驗的遊客。「許多人來崇武古城遊玩,都會到我這了解魚卷、魚羹等特色美食的製作流程,並親手體驗。」老闆猛忠一邊忙著引導遊客,一邊對記者說。惠女家園舉辦民俗活動。
  • 一群滿懷惠女文化熱情的人,把惠安文旅向全國全世界呈現
    惠安風景秀麗,擁有「世界石雕之都」「中國最美八大海岸」「建築之鄉」之美譽。文化惠安,擁有濃鬱的惠女民俗風情和精湛的南派石雕技藝。生態惠安,筆架山、科山、文筆峰層巒疊嶂、鬱鬱蔥蔥。青山灣、西沙灣、半月灣金沙碧水,曲折綺麗。人文惠安,雕藝美名揚、英才競風流、惠女多奇麗!歷史悠久的崇武古城、淨峰寺裡弘一法師的足跡、八女跨海徵荒島的傳奇故事扣人心弦,小岞更是有南宋宰相李文會故居。
  • 惠安文化周落幕惠女元素大放異彩 美食創意最聚人氣
    雕刻現場搬進「大麥倉」  走進「大麥倉」暢遊惠安文化周,迎面而來長長的影像長廊,帶給你關於惠安建築與雕藝的震撼視覺體驗。  掃過一張張圖片,你會發現,除了美國馬丁·路德·金大型雕像、湖南長沙橘子洲頭青年毛澤東大型雕像、金門鄭成功大型雕像等人們熟知的出自惠安雕藝大師的作品外,還有九華山《九華聖境》、南京佛光大覺寺十八羅漢、臺灣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石雕等許多大型石雕作品,出自惠安能工巧匠之手!  作為惠安兩大傳統產業,惠安建築與惠安雕刻難以分割。
  • 最新惠安宣傳片上線了!向全國發出山海邀約!
    惠安有著黃金海岸之稱,綿長的海岸線,沙質柔軟,水質乾淨,半月灣、青山灣、淨峰惠女灣....競秀爭豔。崇武海岸被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石頭房、紅磚厝,古老斑駁的城牆.....這裡曾是海防的最前沿。
  • 你知道福建有最美「三女」說法嗎?大岞村風景優美,是惠安女代表
    福建最美三女:湄州女、潯浦女、惠安女。她們既愛勞動又愛美,成為拍照適宜地。惠安大岞村,是泉州十佳魅力鄉村之一,也是國家一級中心漁港的所在地。「惠安女民俗風情園」,園內不但集中展現清朝到現在惠安女服飾的變化,以及惠安女手工藝品、勞作農具、生活用品、家居用品等
  • 「惠安女Q版6姐妹」命名徵集 將作旅遊線路形象代言人
    惠安女Q版6姐妹  閩南網7月24日訊 惠安縣旅遊局推出「惠安女Q版6姐妹」,作為今後該縣6條旅遊線路的形象代言人。今起,對外招募Q版6姐妹名字。  惠安縣旅遊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6個惠安女Q版形象濃縮了惠安文化旅遊精華,形象俏皮可愛。她們分別是大姐古城尋蹤遊、二姐惠女風情遊、三姐雕藝文化遊、四姐濱海休閒遊、五姐朝聖祈福遊、六妹生態體驗遊。  對外徵集的命名,要求是兩個字,最好是可愛的疊音。
  • 崇武東邊的一個小村去感受惠安女風情,欣賞美麗的海灣風光
    泉州的惠安女、平埔女、莆田的湄洲女都是福州有名的「三女」,泉州地區的惠安女也是我們敬仰的對象。之前想過很多次,但都沒成功,這次到了泉州,覺得怎麼樣都應該去看看。這就是著名的「惠安女始祖、聚居地」——「惠安女民俗村」。乘公車從崇武古城出發,約30分鐘可到達大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