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培芳 許犇 通訊員 李佳靜
上午帶孩子到嶽林廣場兒童區遊玩,晚上一身便裝到縣江邊慢跑鍛鍊,周末約上三五好友到煥然一新的中山公園登高遠眺……站在中山公園錦屏山頂,奉化交通四通八達,花團錦簇,半城翠綠,半城花香,一個現代化健康美麗新城區正越發清晰……不久後,市民將真切感受到奉化城市形象的嬗變。
「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五年奉獻一個新奉化」——2016年的11月17日奉化撤市設區之時,奉化區委區政府向寧波市委市政府和全體奉化市民發出了鏗鏘誓言。兩年多來,全區上下倍道兼程、奮力追趕,始終以奔跑姿態前行,不懈推動城市形象變美、群眾幸福感提升。
近日,記者從區綜合執法局了解到,經過充分的前期謀劃和多輪方案論證,作為城市品質提升攻堅戰的關鍵一環——城區綠化景觀靚化工程正如火如荼加快推進之中,改造綠地面積超過19萬平方米,預計10月底全面完工。屆時,市民關注的縣江兩岸、中山公園、嶽林廣場、南郊廣場、城南公園、金鐘路與大成路交叉口等重要節點將實現功能升級、形象蝶變,全面展現奉化「三年大變樣」的華彩蛻變,為廣大市民打造「走出家門進公園」的美好環境。
步移景異
打造現代化的濱水環線
縣江兩岸景觀帶建設始於2000年。「隨著時間的推移,落成時間較早的大成路—寶化路段,在功能和『顏值』上,已經無法適應目前的奉化城市定位以及市民需求。」區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縣江兩岸面臨著綠化過剩、彩化缺失、活動空間不足等一系列問題,而排水溝淤泥堆積、上下平臺無護欄等安全隱患,必須通過改造解決。針對這些問題,該局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把脈問診、對症下藥,綜合採取梳理改造、設施補齊、綠化造景等措施,賦予其新的時代活力。
本次縣江兩岸總改造長度約6.6公裡。兩岸的上、下平臺是群眾休閒活動的主要區域,但目前存在諸多不便:石材面磚,舒適度不足;中途因橋面、下穿隧道等頻頻中斷,連續性不足;突遭雨天也難以及時找到遮蔽之處,關懷度不夠;下平臺花壇已不適應日益增多的健身人群需要。記者了解到,本次改造將圍繞群眾現實需求和不同區域特性,打通橋面及橋下空間,構建全線貫通的三層活動環線:一層以外圍人行道與橋上人行道組合形成安全環,原人行道全部拓寬至1.5米以上,並增加與上、下平臺的安全連通入口;二層以上平臺道路與地面道路組合形成生活環,鋪裝寬度4米的彩色SP散步道,增加趣味性與景觀性;三層以下平臺道路組成運動環,根據其親水特性,鋪裝寬度2.5米的彩色透水混凝土跑步道,增強汛期的耐蝕性。同時,沿途增設休憩坐凳、廊架等設施,為市民提供遮風避雨的休息空間。屆時,市民可在縣江兩岸隨意「切換」散步、健步、跑步等運動模式,享受多樣舒適的活動空間。
縣江兩岸現有階梯廣場10餘個,因定位不清、設施破舊、空間阻隔等問題,大多已淪為上下平臺通道。本次改造將深挖奉化地域特色和傳統文化,塑造特色鮮明的景觀亮點,依次在大成路—嶽林路段、嶽林路—南山路段、南山路—寶化路段,分別融入「桃、雲、山水」三個主題元素,對兩岸現存廣場進行重新打造,通過擴大廣場面積、調整上下高差、設置休憩設施,使其兼具美觀性與實用性。對改造中去除的浮雕、龍柱,將秉承節約集約、物盡其用的原則,重複利用到石塊裸露處。同時,還將聚焦隱蔽工程、細節工程,清除排水溝淤泥、完善無障礙設施、加裝通道欄杆、提高堤壩防浪牆,著力解決排水不暢、安全不佳等問題。
縣江兩岸綠化種植時間較早,上層喬木以香樟為主,時間一長,濃密的枝丫導致林下灌木生長不良,且成了城景與江景間的「隔離屏障」。本次改造將通過上層疏枝、下層更換灌木地被,營造縣江與兩岸間開闊、通透的視野景象,顯現奉化主城區臨江而設、水岸相依的獨特風貌。同時,還將利用攀援月季、凌霄等開花植物,對上、下平臺間存在較大高差處進行綠化美化,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中打造「綠意盎然」的自然景致。
改造後的縣江兩岸效果圖
傳承煥新
重塑獨特的中山記憶
1915年中山公園始建,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公園。然而由於建成時間長、面積大等原因,中山公園基礎設施逐年老化、安全隱患逐年加大,僅靠局部改造已無法達到理想效果。
重新煥發中山公園的獨特魅力,喚醒它所承載的奉城百姓的獨有記憶,是所有市民的殷切希望。2018年底起,區綜合執法局開始謀劃中山公園改造事宜,通過調研公園現狀,研討設計方案,最終決定圍繞南側民國文化軸線、北側佛禪文化軸線兩大主題,堅持「保護傳承與更新完善並重」的原則,實施景觀改造提升工程,總體改造面積約5.62萬平方米。
原中山公園南門處於中塔路、公園路兩條城市主幹道交匯處,是中山公園的「門面」,也是重要的奉化城市「封面」,但放眼望去,門樓位置隱匿,立面色彩灰暗,廣場區域面積狹小,功能分區不明,非機動車停放雜亂無章,缺乏應有的活力和檔次。為此,本次改造將重塑門樓,並對南門廣場進行優化調整,使其由原來的240平方米擴大至800平方米,並在中央增種銀杏樹、安裝石凳,形成一個可容納1300餘人集散、休憩、觀景的入口廣場,同時實現南門廣場與中正池水系的無縫連接,打造一個以「自然山水」為特色的新南門廣場。
此外,還將在全面修復公園內部裸露土地、梳理灌木的基礎上,強化季節性植物搭配,積極打造「落櫻飛雪」「桂雨飄香」「凝霞秋色」「雲影青松」等植物風景專類園,增加公園綠化環境的層次性、豐滿度和立體感,推動公園「顏值」大升級。
「未來,總理紀念堂、中正圖書館將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市民面前,更好地感受民國風情。」正在現場施工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中山公園南側現存總理紀念堂、中正圖書館等民國建築均屬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次改造將會同區文保所,優化完善這些民國建築的外部空間,還將同步升級其內部陳設。中正圖書館因樓頂鑲嵌鐘錶,又被稱為鐘樓,後因原先的機械鐘損害,不得已用電子鐘代替。為「還原」民國時期莊重肅穆的機械鐘聲,區綜合執法局與項目方尋遍了全國機械鐘錶製造商,最終在山東煙臺找到了合適的製造商,將在承重鑑定基礎上,為其「度身定製」機械鐘。此外,目前處於封閉狀態的淡遊山莊平臺也將根據安全檢測結果,實施加固或重建,力爭在10月底向市民重新開放。
許多市民習慣利用半山處的廢棄水塔作為太極拳練習場地,為此區綜合執法局根據實際需求,專門選取黑白兩色鵝卵石,鋪設「八卦」圖形,為市民創造更具意境的健身環境。針對中山公園內部道路岔口較多、路網結構複雜等問題,該局對缺損鵝卵石進行增補修繕,對原先材質不一、色彩複雜的水泥磚進行統一更換升級,同時新增1條登山步道直接通往雨奇山閣,增強市民步行舒適度與便利性。
便民利民始終是中山公園改造的最終目標。本次中山公園景觀改造提升還將融入精細化理念,統一實施電線桿下地、指示牌更換、垃圾桶設置、圍欄加固等工作。同時,結合城區景觀照明二期工程,使用燈帶勾勒公園內文物建築的整體輪廓,打造「白天增綠、晚上添彩」的新景象,讓這座令無數奉化人牽掛在心的公園,在深厚的歷史沉澱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改造後的中山公園南門效果圖
點睛增彩
展現蓬勃的城市新貌
嶽林廣場是城區路網的重要節點,雖然修建時間較早,廣場內布局老舊、設施破損,但仍是人們閒暇時間出行的理想場所,日均人流量可達1000人次,承擔著市民大型集會、彰顯城市文化以及滿足各類休閒性活動等功能。「一到夜間,嶽林廣場總能吸引群眾絡繹前往,同時也充斥著各類流動攤販,對城市管理工作造成嚴重困擾。」區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提升嶽林廣場的整體形象,使之與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相匹配,對廣場的改造,將以圈層式的圓形元素為設計語言,分別打造入口廣場、兒童活動、健身休閒、林蔭休憩、中心廣場等專門區域,全方位滿足群眾需求,不僅要改變破舊現狀,更要從根源上切斷城市管理問題發生可能性。
近年來,「口袋公園」這個新興詞彙逐漸出現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口袋公園」也稱袖珍公園,通常指利用城市裡的邊角地、廢棄地、閒置地等,「見縫插針」實施綠化美化、配置便民設施,從而為周邊居民服務。「設置『口袋公園』,是城區景觀綠化靚化工程的一次新嘗試。南山路與長春路、公園路與橋西岸路交叉口這兩處地形方正,面積約200-500平方米左右,周邊小區較多、人口密集,是設置『口袋公園』的理想處所,所以我們選擇了該處。」區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口袋公園」將在保障通行的同時,加強環境打造,種植色彩植物、合理安裝坐凳,為周邊居民預留出一處小而精的休憩交流場地。
記者了解到,為了將這些工程在施工中的影響降到最低,區綜合執法局前期進行了大量調研工作,合理安排工程進度,在各工程施工現場進行圍擋,做到不影響、不拖延、不放鬆。除了上述工程,該局還將對大成路金鐘路交叉口、寶化路金鐘路交叉口、南郊廣場、城南公園等4個節要點實施改造重塑,提升生態空間品質,推動奉化城區實現由綠向美、由亮向靚、由好向精的形象蝶變。
改造後的嶽林廣場兒童活動區效果圖
把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
中山公園、縣江兩岸、嶽林文化廣場等散布在奉城各處,映射了老百姓冷暖自知的生活實質,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造,是關乎老百姓休閒出行的民生工程。近段時間,很多城區的市民包括筆者路過中山公園、縣江兩岸等地時,會看到一處處被圍擋起來的建設工程,有時內中不免疑問:改建過程中我們去何處鍛鍊?原本好好的建築,為何要拆了再建?是否有浪費資源之嫌?
是的,從短期來看,同一時段實施多處改造工程,確實給市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些許不便,然而採訪過程中,筆者也了解到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這些曾經令奉化人引以為傲的工程,不同程度出現了設施老化、原先設計布局不合理等問題,與我們建設現代化健康美麗新城區發展目標相差甚遠,改造可以說是勢在必行。
筆者想說的是,群眾利益無小事,改造也是「大工程」。改造過程中,相關部門應以滿足百姓需求為建設標準,開展前期調研,廣泛聽取民意、集聚民智,圍繞靚化、淨化、綠化、美化,從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做起,下足「繡花」功夫做好精細活,將這些民生工程辦成實實在在的民心工程。
改善民生,是推動發展的根本目的。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針對人民群眾關心的新老問題精準施策,讓一樁樁民生工程,化作一個個民心工程,化作奉化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是人民群眾的期盼,也是政府部門的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