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培芳
奉化地處浙北平原和浙東丘陵帶,區域內多山地、丘陵,植被覆蓋率達66%,「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結構造就了山林古道多、山地戶外資源極為豐富的現狀,是開展各類戶外登山、徒步、越野的理想場地。當前,鄉村旅遊與生態旅遊蓬勃發展,戶外健身群體日益增大,登山健身步道隨之不斷開發建設。從2015年起至今,經過3年建設開發、推進和提升,奉化登山健身步道串聯成網,已經遍布全區各鎮(街道),市民戶外登山運動熱情隨之高漲。那麼健身步道現狀如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是否有需要改進之處?本期,讓我們共同關注。
健身步道「家底」幾何?
上個周末,記者來到西塢街道山下地村金海隧道口邊的筆架山健身步道提升建設工程項目建設現場,佔地約2000平方米的步道入口功能區已經建設完畢,包括停車場、公共廁所、配套的標牌和綠化項目,周邊環境衛生潔淨,步道入口栽種上了各種花木,一座木結構的橋梁橫跨溪渠,方便了驢友和登山愛好者的出行,「我從2010年開始登山健身,以前來這裡,停車是個大問題,天氣好的時候,來晚了根本沒有地方停車,現在基本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前來登山的市民王先生對筆架山登山步道入口處建設的停車場頗為滿意,「登山步道多了很多,幾乎每個鎮(街道)都有一條各具特色的登山健身步道,像裘村、松岙的紅色之旅步道,蕭王廟的桃鄉穿越步道,溪口棲霞坑唐詩之路步道等,都是值得一去的經典路線。」記者了解到,今年是奉化步道建設的第3年,也是步道建設項目的提升年,在步道網整體已經完工的情況下,區體育局聯合各鎮(街道),對部分步道入口進行提升建設,包括宣傳指示牌、牌樓、停車場及其他配套設施等,受到市民一致好評。
2014年10月,奉化首條戶外健身步道——大堰「一路上」健身步道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標誌著以步道為主題的各類戶外運動在奉化正式起步發展。戶外徒步、越野跑、騎行等運動隨之興起。同年12月,尚田鎮大雷山步道也建成使用,隨著步道的推廣和參與人數暴漲,一時間,步道帶來了體育健身、鄉鎮休閒旅遊的空前熱潮。走生態步道、賞自然美景、品農家美食,成了都市居民周末生活的新選項。2015年1月起,市委市政府正式把步道建設的工作提上日程,並出臺《奉化市健身步道建設實施指導意見》,並由當時的市文廣新(體育)局主導,戶外運動協會聯合專業設計團隊對奉化境內的步道建設進行勘測和設計,發現了遍布11個鎮(街道)的48條古道,並於當年3月完成了奉化健身步道的規劃設計,後經多方研究和論證,最終確定健身步道採用由東往西、分步建設、三年完成的方案。
近年,寧波各區縣(市)紛紛修建登山步道、森林遊步道,登山步道總長超過了2000公裡。而我區健身步道建設工程更是一項民生實事工程,2015年底,完成了以東部(松岙、裘村、西塢、蓴湖)鎮(街道)為主的350公裡步道的建設,去年底完成了全部規劃裡程的路面建設。今年是我區健身步道提升年,隨著步道標牌標識的安裝到位及提升工程的持續推進,3年規劃的健身步道建設基本完成,境內所有步道幾乎全部串聯成網,加上原有的城市江景步道,全區健身步道實際公裡數達960餘公裡,圓滿完成900公裡的建設任務,成為目前全國單個縣級區(市)健身步道的數量、裡程最多的縣級區(市)。
徐小輝是區戶外運動協會副秘書長,從2010年開始參加登山運動,他見證了奉化登山步道的變化發展過程。「早年我們出去,都是自發組織,自己尋找古道,規劃路線,比較鬆散,而且古道周邊基本上沒有指示牌等設施,很容易迷路,有一次我們去大雷山古道徒步走錯了方向,要不是路上遇到一位當地的大媽,說不定就迷路了,現在步道的智能化,這樣的情況基本不會發生,只要掃一掃設置在步道指示牌上的二維碼,就能清楚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周邊有哪些景點和配套設施,不用擔心走錯路線,非常安全方便。」
小步道大功能,奉化掀起「登山熱」
每到周三,區戶外運動協會秘書長沈鐵水的手機就會響個不停,QQ群和微信群裡的周末登山活動又開始報名了。2003年,沈鐵水和朋友們一起開始了每周末「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生活。沈鐵水用腳步丈量著奉化的一山一水。沒有路,他和同伴就披荊斬棘,跳、摸、爬、滑,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寄情於山水之間,徹底融入自然,累並快樂著。」堅持爬山10餘年,沈鐵水的身體狀態一直很好,精力充沛,工作起來也是事半功倍。
登山健身步道的修建,為奉化的「登山熱」添了一把火,從麻將桌走到步道成為奉化人生活的新常態,大家的朋友圈每到周末都會被五花八門的登山活動刷屏。據沈鐵水介紹,奉化各個登山群成員總數已從3年前的幾千人上升到了如今的5萬餘人。
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設能讓更多的人親近自然、體驗戶外、追求健康。這些步道串聯了旅遊景區、文化遺蹟、村落、戶外運動場所及其他農業基地,展現了戶外運動休閒、健康、運動的文化理念,在為健身愛好者提供安全、便捷、規範的戶外運動服務保障的同時,實現休閒旅遊與體育健身的深度融合,並帶動農家樂和農業產業基地的發展,也帶動了步道周邊的農業採摘、鄉村旅遊、農產品銷售等項目的發展。
今年58歲的單阿姨是溪口鎮巖坑村單家自然村人,這裡經常有成批的登山愛好者經過,去年5月,「近水樓臺」的單阿姨把自家的屋子整修裝潢,開起了土菜館,為他們家帶來了一筆不小的收入,「老頭今年67歲了,去年開始身體不太好,不能幹重活,所以我就想到了開個土菜館補貼家用。」說起自家的土菜館,單阿姨樂得合不攏嘴,她告訴記者,他們家能同時容納30個人吃飯,平時他們老兩口打理生意,偶爾忙的時候會臨時請幫工,雖然辛苦,但是一年下來的收入也夠兩口子的日常開銷。「我兒子也是登山愛好者,這片區域的步道維護都是他在做,撿撿垃圾,修補一下指示牌什麼的,我們一家也算是跟著登山健身步道有緣分了。」
記者從區體育局了解到,為配合今年我區健身步道提升年工作,加大健身步道利用力度,擴大各鎮(街道)精品步道知名度,推動我區全民健身運動和全域旅遊,充分發揮健身步道的「體育+旅遊」功能,在今年3-11月期間,由區體育局、區旅遊委、區廣電中心和奉化日報社主辦,並聯合11個鎮(街道)開展的了「足行奉化·緣結山水」系列登山徒步大會活動,讓更多市民參與到戶外徒步健身的活動中,提升了群眾的健身熱情。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一年,我區就已經舉行33場500人以上的大型步道登山活動,參與人數超過2萬人次,還吸引了來自上海、江蘇、福建等全國各地的登山愛好者前來參賽,由步道帶來的體育旅遊效益逐漸顯現。「雖然目前全區的健身步道建設有了實質性的突破,但各鎮(街道)都是各自舉行活動,全區性的登山活動還不是很多,融入全域旅遊的力度不夠,希望各地能根據自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將各個步道串聯起來,做足『健身步道+』的文章,並進一步推廣維護,充分發揮步道的作用。」區體育局體育管理科科長胡國棟說。
步道管理任重道遠
建設步道方便和豐富了市民、登山愛好者的出行選擇,但隨著出行隊伍的逐漸擴大,一些熱門步道出現垃圾遍地、道路破損的現象,步道沿途的一些蘭花、杜鵑等被人攀折、挖採;甚至步道標識標牌遭人為破壞的情況時有發生。11月下旬開始,區體育局聯合財政局、旅遊委、住建局、農林局等相關部門人員組成驗收組,對列入我區今年健身步道提升建設工程項目建設情況進行驗收,經過實地驗收走訪,驗收組成員發現部分標牌和路柱已經有損壞現象,部分路段因雨水衝刷和人為破壞導致路基崩塌、損壞,部分存在安全隱患,地圖標識尚待進一步完善。
棲霞坑步道是眾多健身步道比較經典的路線,也是登山愛好者的首選路線之一。前段時間,市民張女士前往棲霞坑徒步,看到被破壞的指示牌和步道周邊的垃圾,十分心痛:「雖然大部分人能自覺把隨身的垃圾帶走,但也有人隨手亂扔,甚至還有人破壞路標指示牌,這指示牌要是方向不對了,豈不是誤導人?」
「針對這些不文明現象,我們加大了這方面的宣傳力度,在步道的主要節點設置文明健身、環境保護的標識牌,同時也開展相關主題的公益活動。比如11月18日,區總工會主辦了一次『勞動最美·青山最好』淨山志願活動,通過實地勘探篩選出了23條主要健身步道,300餘名由企業職工和登山愛好者組成的23支『青山衛士』志願服務隊,將開展分站系列活動與日常淨山活動,共同維護步道環境,同時我們也呼籲廣大戶外運動愛好者提升環保意識,守護好步道周邊的青山綠水。」胡國棟告訴記者。
寧波微笑公益是一支專門開展戶外環保活動的志願者團隊,從2012年5月成立至今,團隊志願者已達200餘人,團隊負責人周軍告訴記者,一開始微笑公益也和其他團隊一樣,常規性地組織一些敬老、助學等活動,後來有一次,他們組織了一次登山徒步運動,看見健身步道周圍存在著不少垃圾,而且很大一部分是塑料瓶和包裝袋等不可降解物質,與步道周邊的環境格格不入,所以他們就開始了專門開展戶外環保活動,五年半的時間裡,隊員們幾乎走遍了奉化境內的所有登山健身步道,「每次我們開展活動,那些登山愛好者看見了,也會自覺將身上的垃圾帶走。雖然我們團隊的力量有限,但是大家都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影響身邊人,為我們的後代留下一條乾淨清爽的生態步道。」
期待不遠的將來,健身步道能進一步發揮它的作用,將遍布奉化的美景、歷史串聯起來,打響奉化精品健身步道品牌,助力我區的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