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國家登山健身步道一景。(王靜雅 攝) |
10月15日,運動員在寧海國家登山健身步道參加2017寧海越野挑戰賽。(王靜雅 攝) |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趙勇近日赴寧海出席中國運動休閒大會年度峰會。會議間隙,他來到該縣橋頭胡鎮雙林村考察。他的腳下,是2009年建成的國內第一條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站在依山而建、連綿起伏的登山健身步道上,趙勇激動地說:「登山步道作為全民健身的載體,資源多,投資少,容量大,因地制宜,方便老百姓健身,是最好的全民健身設施。我們要搞好國家登山步道的規劃,推廣寧海經驗!」
2010年以來,寧海縣先後接待省內外的考察團組100多批次。目前國內按照寧海制定的國家登山健身步道標準興建的登山步道已有20多條。回顧這些年寧波各地修建步道的歷程,記者認為,由各級黨委政府主導,通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推進登山步道建設,或成為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上佳舉措。
步道建設蔚然成風
這些年,慈谿、北侖、餘姚、鄞州、鎮海、江北、奉化、象山、海曙等地紛紛修建登山步道、森林遊步道,使我市的登山步道總長超過2000公裡。
寧海國家登山健身步道(NTS)於2009年9月開始分二期施工建設,投資1000多萬元,是我國首條國家級登山健身步道,至2012年4月完成全線500公裡建設,覆蓋寧海縣所有街道鄉鎮和90%以上的建制村。寧海致力打造「科學、安全、生態、環保」的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統,建成後把全縣鄉村、景點串聯成一個生態旅遊健身大景區,全域生態、全域旅遊的構想由此實現。2010年4月,寧海的登山步道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示範工程」稱號。2013年底,「第八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在京舉辦,寧海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統獲得「2013中國全面小康十大民生決策」獎。
2011年,北侖在推進「森林北侖」建設過程中,累計投入3000多萬元大力興建森林遊步道,形成了集山林美景、野趣和健身功能於一體的森林遊步道100餘公裡。當地旅遊部門專門製作了森林遊步道指南,包括示意圖、環保手冊、安全手冊等。
2012年至2013年,全長約58公裡的寧波北山休閒遊步道陸續建成。道路修建標準分四檔:條石路、塊石路、碎石路和砂石路,一期遊步道以條石路為主,二期、三期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修建得更加「原生態」,由所在街道(鎮)、村負責建造,通過「屬地負責制」進一步降低成本。道路驗收合格後,由江北區財政按建造標準給予資金補助。
作為慈谿市2012年惠民項目之一,全長45公裡的栲栳山至方家河頭登山健身步道於2013年2月建成,被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授予「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示範工程」稱號。
2012年3月,鎮海區九龍湖登山健身步道系統建設工程啟動。至2014年9月,九龍湖旅遊度假區總長度約93公裡的登山健身步道系統基本完工。
2013年8月,環繞龍觀鄉約50公裡的大松灣古道等8條登山健身步道全線貫通。「綠谷龍觀」項目製作了導覽警示系統,每隔500米標註方向、經緯度、標高等地理數據,為遊客提供便捷、安全的指示。
2014年11月,全國首個智慧古道群在鄞州區瞻岐鎮啟用,50多塊二維碼指示牌安裝測試通過。除了二維碼指示牌,「鄞州瞻岐」微信及智慧古道APP也向每位遊客細細描繪了瞻岐的「遊覽版圖」。
作為2015年寧波市政府十大民生實事工程的重要內容,餘姚、慈谿、奉化、象山、鎮海和江北等區縣(市)興建7條健身步道。
奉化自2015年開始,力爭3年打通本區48條古道,建成760.62公裡的智慧步道系統。
此外,各地還有不少鄉鎮、村甚至農民自發修建步道的事例見諸報端。例如,2015年象山縣塗茨鎮珠山村老年協會會長金紅德等多位老人辛勞了四個多月修出3100米登山步道。據了解,寧波20個旅遊強鎮均建有遊步道。
健身休閒一舉多得
根據記者8年來深入了解的情況來看,建設登山健身步道,其功能、效應是多重的。
登山步道發揮的首要功能是健身。寧海國家登山健身步道在縣城東北面的杜鵑山等地設有兩個主要入口,就是為了方便市民群眾就近登山健身。步道建成10個月就已累計吸引45萬人次前來登山。
修建登山步道,還可以發揮其休閒減壓功能,社會效益十分顯著。北京大學教授郝新軍認為,「走進大自然是最好的減壓方式。」對於都市人群來說,周末走進大山,可以呼吸新鮮空氣,開啟「洗肺」之旅。正因為如此,寧海步道吸引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登山家王勇峰、搜狐創始人張朝陽等社會各界人士前去體驗。
修建登山步道,可以發揮經濟效能,拉動鄉村旅遊。2011年,寧海縣啟動了以千裡登山步道、百家休閒農居和十大休閒觀光農業基地為主要內容的「千百十」工程,通過步道建設,將沿線景區景點、自然景觀、生態資源、農業和漁業基地、農家樂等各種資源「串珠成鏈」,不斷放大步道效益,有效解決了沿線村莊發展、農民致富等問題,使千裡登山步道成為一條健康之路、休閒之路、富民之路。這幾年,每年行走在寧海國家登山健身步道上的市民、遊客超過300萬人次,帶動沿線「農家樂」創收2.3億元。
專家們認為,隨著土地資源的日益緊缺,在城市開發體育設施用地的空間有限,而登山步道的建設可以大大彌補城市體育設施的不足,為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提供全新的載體。從這個角度說,登山步道成為全民健身最好的設施,可謂實至名歸。
多級聯網還需加強
目前看來,寧波的登山步道建設還處於各地各部門「自發行動」的階段,全市登山步道的聯網尚未提上議事日程,其健身、減壓休閒、拉動鄉村旅遊等綜合效應尚待進一步挖掘,原因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政出多門、各自為政的現象比較明顯。寧海縣建成的國內第一條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由體育部門牽頭建設,重在登山健身。而北侖的森林遊步道和江北的北山休閒遊步道,則是旅遊部門牽頭實施,重在其休閒功能。此外,寧波市規劃部門2012年啟動綠道系統規劃,其中涉及的山區綠道,與寧海的登山健身步道、北侖和江北的遊步道存在部分交叉重疊現象。鄞州區瞻岐鎮建成的「智慧古道」,在技術上可以說是領先的,可惜只在一個鄉鎮進行嘗試,難以發揮規模效應。
施工標準不一,導致步道質量參差不齊。體育部門建設的登山健身步道,重在原生態,不同於普通的旅遊步道,但可以代替旅遊步道,區別是前者儘量不作硬化處理,以保持原始狀態為主,可以有落葉步道、砂石步道、竹林步道、巖石步道等,儘量減少對人們腳踝的損傷。而其他部門建設的各種步道,多是臺階路、條石路、塊石路,硬化處理比例高,對人們膝關節的衝擊比較大,容易出現膝關節積水、半月板受損等運動性損傷,而半月板受損在醫學上是不可逆轉的。「每次大型登山活動舉行之後,前來骨科門診就診的病人數量就會明顯增加。」寧波市第九醫院的方鎮洙博士介紹。
步道建設的標識系統、環境保護體系不統一,導致全市登山步道聯網難以實現。因為國家尚未有強制性的步道建設標準出臺,因此各地在建設登山步道的時候往往採用各自的標識系統,令登山愛好者有無所適從的感覺。環境保護體系的不統一,導致一些登山人群較多的地方垃圾遍地,長此以往,當地的生態系統將受到破壞。
登山步道的安全保障體系滯後,導致遊客登山迷路的事件高發,往往引發興師動眾的救援行動,社會成本居高不下。自2009年以來,寧波各地由登山等戶外運動引發的死亡事件近10起,並由此引發了各種法律糾紛,登山組織者和遇難者的責任難以釐清,家屬只能訴諸法院。
由此看來,登山步道的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全民健身、平安中國、健康中國、鄉村振興等多項國家重大戰略的具體落實,不能不引起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
登山步道
在中國,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統是指一個區域內所有登山步道的連接及其附屬區域、設施的總合。其標準由中國登山協會制定,由國家體育總局批准頒布並向全國推廣。國家登山健身步道則是指以登山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為目的的步道。
登山步道的重點功能:
1、國家登山運動管理中心將其作為測試地和依據地,用於登山運動國家標準的制定和修正、國家登山競技標準的制定和修正;
2、國家登山運動訓練基地;
3、國際登山聯合會(UIAA)下屬會員國專業隊伍的競賽和訓練;
4、國際山地戶外運動指導員資格培訓基地,以及考核認證中心;
5、必須預留足量空間作為中國及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專業技能評比和考核中心;
6、每年定期舉辦中國登山戶外運動技能資質大賽等。
登山步道的輔助功能:
1、向民間登山運動組織及隊伍提供訓練和競技場地;
2、向登山健身愛好者提供最專業的練習和競技場地;
3、面向公眾開放,倡導和推動全民健身運動。
在香港有一條著名的徒步線路——麥理浩徑,1979年10月26日啟用,全長100公裡。以西貢北潭湧為起點,繞過萬宜水庫,由東向西橫貫新界,以屯門為終點,共分為十段。沿途有路標指示牌,每段有報到處和休息處。麥理浩徑橫跨香港24個郊野公園中的8個,沿途要翻越20多座山,包括海拔957米的大帽山等。
國外著名的登山步道有日本富士山吉田步道,總長約13公裡;總長965公裡的以色列國家步道;總長800多公裡的美國猶他州和亞利桑那州海杜克步道;總長約966公裡的澳大利亞比布蒙小徑等。
(林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