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是中立國沒毛用的,在強盜眼中一切規則和條約都是廢紙,《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又如何?荷蘭在二戰前的1935年也宣布成為中立國,希特勒甚至假惺惺的在1937年公開保證不破壞荷蘭的中立,該揍你還是揍你沒商量。
納粹德國在二戰中沒有破壞瑞士中立,概述起來有以下幾個主因:
一,國土面積很小的瑞士對德國而言,沒有必須攻取的戰略價值,從資源、從地緣政治等多方面考慮,瑞士都不是納粹的必需品和擴張的障礙。瑞士不盛產礦藏與石油、糧食,阿爾卑斯山的另外一邊是德國的盟友義大利,也不是德軍的戰略方向。
二,納粹德國一定要破壞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中立,是因為裝甲部隊需要通過這幾個低地國家進攻法國,德法邊界被「馬奇諾防線」和阿登臺地所屏障,僅僅通過阿登地區的突破是不能兩翼包抄英法聯軍的,搞不好就形成「頂牛」戰局,成為一戰的翻版。
而瑞士國土比阿登山區海拔更高,根本不是德軍裝甲部隊所能逾越的,對閃擊法國毫無價值,所以希特勒也就懶得侵略它。
三,瑞士雖然國小兵少,但是保持了足夠的警惕性和高昂的鬥志,動員了43萬多人的山地部隊準備萬一,在重裝備很難使用的山地,德國人實在不想用步兵去拼搶一個毫無意義的地區。事實上,德國總參謀部曾經在1940年制定過入侵瑞士的「冷杉計劃」,希特勒在反覆權衡了入侵的利弊之後,最終選擇放棄了計劃實施。
四,瑞士雖然號稱「永久中立國」,實際上是親德的,它的人口中64%是日爾曼人,極右翼政黨和親納粹勢力比較強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自保也偷偷為納粹德國提供了不少便利,比如藏匿納粹高官的資產等,既然如此「識相」,希特勒也就順水推舟。
另外,在絕大多數歐洲國家被佔領或被捲入二戰後,希特勒保留瑞士這個中立國實際上也開了個窗口,與英美西方國家的許多交易和秘密談判,也都是在瑞士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