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寒山寺位於蘇州市姑蘇區,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寒山寺屬於禪宗。禪宗,又稱佛心宗,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台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寒山與拾得的手足情誼
寒山寺是由名僧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創建的。而關於寒山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要好的朋友。長大後,寒山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訂了親,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後,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於是離開家鄉,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
十天半月過去了,拾得沒有看到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為這是從來沒發生過的。一天,他忍不住心頭的思念,便信步來到寒山的家中,只見門上插有一封留給他的書信,拆開一看,原來是寒山勸他及早與姑娘結婚成家,並衷心祝福他倆美滿幸福。拾得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難受。深感對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後,決定離開姑娘,動身前往蘇州尋覓寒山,皈依佛門。
時值夏天,在前往蘇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裡盛開著一片紅豔豔的美麗絕頂的荷花,便一掃多日來心中的煩悶,頓覺心曠神怡,就順手採摘了一支帶在身邊,以圖吉利。經過千山萬水,長途跋涉,拾得終於在蘇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樣鮮豔芬芳,光彩奪目。寒山見拾得到來,心裡高興極了,急忙用雙手捧著盛有素齋的篦盒,迎接拾得,倆人會心地相視而笑。
我國民間珍視他倆情同手足的情誼,便把他倆推崇為和睦友愛的民間愛神。到清代雍正年間,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與豐幹合稱為「國清三隱」,從此「和合二仙」名揚天下。直到現在寒山寺藏經閣上的寒拾殿裡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寒山執一荷枝,拾得捧一淨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樂狀,顯得喜慶活潑。可見由他倆首倡的「和合」思想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寒山與拾得的人世金句
而對於寒山與拾得之間的那次玄妙對談,更是膾炙人口。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十年後,你且看他!」 這個絕妙的問答,蘊含了面對人我是非的處世之道,也是需要經歷過風雨後才能慢慢感受的。
張繼落寞創作《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唐代詩人張繼的名詩讓寒山寺聞名於天下,據說詩人張繼進京赴考後,在落榜返回時,途中到了寒山寺,並在夜晚留宿在楓橋附近的客船中,在夜裡,他因為落榜心情沮喪,難以入眠,而此時聽到寒山寺傳來的鐘聲,才有感寫下了這首一代名詩。
四塊石刻碑的歷史
自《楓橋夜泊》問世,歷代文人墨客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據統計,總計有四塊石刻碑比較出名。據《寒山寺志》載,《楓橋夜泊》詩的第一塊石碑,為宋代王矽所書。此碑因屢經戰亂,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時,畫家文徵明為寒山寺重寫了《楓橋夜泊》詩,刻於石上,這是第二塊《楓橋夜泊》詩碑。此後,寒山寺又數遇大火,文徵明手書的詩碑亦漫漶於荒草瓦礫之間,在嵌於寒山寺碑廊壁間的文徵明明所書殘碑,僅存「霜、啼、姑、蘇」等數字而已。
公元1906年(清末光緒三十二年),江蘇巡撫陳夔龍重修寒山寺時,有感於滄桑變遷,古碑不存,便請俞樾手書了這第三塊《楓橋夜泊》石碑。
而寒山寺的第四塊《楓橋夜泊》詩碑,是一位與唐代張繼同名同姓的書法家所書。據文史專家鄭逸梅老人記述,這位現代張繼,是應著名畫家吳湖帆之約而書古代張繼《楓橋夜泊》詩的。詩後有跋雲;「餘夙慕寒山寺勝跡,頻年往來吳門,迄末一遊。湖帆先生以餘名與唐代題《楓橋夜泊》詩者相同,囑書此詩也。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滄州張繼。」現代張繼書古代張繼詩,由刻碑名手黃懷覺刻石,立於寒山寺內,一時傳為佳話。可惜他在書寫《楓橋夜泊》的第二天,便與世長辭了;而他書寫的這塊石碑,現仍存於寒山寺內。
祈福108鐘聲的由來
寒山寺也是著名的祈福勝地,除去日常的敬香祈福外,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寒山寺都會舉行跨年敲鐘儀式,敲鐘108下,在悠揚的鐘聲中辭舊迎新,祈禱平安。而鐘聲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每年有12個月、24節氣、72候(五天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鐘108下,表示一年的終結,有除舊迎新的意思。二是依照佛教傳說,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鐘響108次,人的所有煩惱便可消除。
這些就是寒山寺廣為流傳的一些故事,希望能幫助大家對寒山寺有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