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寒山寺那些廣為流傳的故事

2020-12-12 大羅愛旅遊

蘇州寒山寺位於蘇州市姑蘇區,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寒山寺屬於禪宗。禪宗,又稱佛心宗,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台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寒山與拾得的手足情誼

寒山寺是由名僧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創建的。而關於寒山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要好的朋友。長大後,寒山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訂了親,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後,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於是離開家鄉,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

十天半月過去了,拾得沒有看到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為這是從來沒發生過的。一天,他忍不住心頭的思念,便信步來到寒山的家中,只見門上插有一封留給他的書信,拆開一看,原來是寒山勸他及早與姑娘結婚成家,並衷心祝福他倆美滿幸福。拾得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難受。深感對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後,決定離開姑娘,動身前往蘇州尋覓寒山,皈依佛門。

時值夏天,在前往蘇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裡盛開著一片紅豔豔的美麗絕頂的荷花,便一掃多日來心中的煩悶,頓覺心曠神怡,就順手採摘了一支帶在身邊,以圖吉利。經過千山萬水,長途跋涉,拾得終於在蘇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樣鮮豔芬芳,光彩奪目。寒山見拾得到來,心裡高興極了,急忙用雙手捧著盛有素齋的篦盒,迎接拾得,倆人會心地相視而笑。

我國民間珍視他倆情同手足的情誼,便把他倆推崇為和睦友愛的民間愛神。到清代雍正年間,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與豐幹合稱為「國清三隱」,從此「和合二仙」名揚天下。直到現在寒山寺藏經閣上的寒拾殿裡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寒山執一荷枝,拾得捧一淨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樂狀,顯得喜慶活潑。可見由他倆首倡的「和合」思想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寒山與拾得的人世金句

而對於寒山與拾得之間的那次玄妙對談,更是膾炙人口。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十年後,你且看他!」 這個絕妙的問答,蘊含了面對人我是非的處世之道,也是需要經歷過風雨後才能慢慢感受的。

張繼落寞創作《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唐代詩人張繼的名詩讓寒山寺聞名於天下,據說詩人張繼進京赴考後,在落榜返回時,途中到了寒山寺,並在夜晚留宿在楓橋附近的客船中,在夜裡,他因為落榜心情沮喪,難以入眠,而此時聽到寒山寺傳來的鐘聲,才有感寫下了這首一代名詩。

四塊石刻碑的歷史

自《楓橋夜泊》問世,歷代文人墨客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據統計,總計有四塊石刻碑比較出名。據《寒山寺志》載,《楓橋夜泊》詩的第一塊石碑,為宋代王矽所書。此碑因屢經戰亂,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時,畫家文徵明為寒山寺重寫了《楓橋夜泊》詩,刻於石上,這是第二塊《楓橋夜泊》詩碑。此後,寒山寺又數遇大火,文徵明手書的詩碑亦漫漶於荒草瓦礫之間,在嵌於寒山寺碑廊壁間的文徵明明所書殘碑,僅存「霜、啼、姑、蘇」等數字而已。

公元1906年(清末光緒三十二年),江蘇巡撫陳夔龍重修寒山寺時,有感於滄桑變遷,古碑不存,便請俞樾手書了這第三塊《楓橋夜泊》石碑。

而寒山寺的第四塊《楓橋夜泊》詩碑,是一位與唐代張繼同名同姓的書法家所書。據文史專家鄭逸梅老人記述,這位現代張繼,是應著名畫家吳湖帆之約而書古代張繼《楓橋夜泊》詩的。詩後有跋雲;「餘夙慕寒山寺勝跡,頻年往來吳門,迄末一遊。湖帆先生以餘名與唐代題《楓橋夜泊》詩者相同,囑書此詩也。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滄州張繼。」現代張繼書古代張繼詩,由刻碑名手黃懷覺刻石,立於寒山寺內,一時傳為佳話。可惜他在書寫《楓橋夜泊》的第二天,便與世長辭了;而他書寫的這塊石碑,現仍存於寒山寺內。

祈福108鐘聲的由來

寒山寺也是著名的祈福勝地,除去日常的敬香祈福外,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寒山寺都會舉行跨年敲鐘儀式,敲鐘108下,在悠揚的鐘聲中辭舊迎新,祈禱平安。而鐘聲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每年有12個月、24節氣、72候(五天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鐘108下,表示一年的終結,有除舊迎新的意思。二是依照佛教傳說,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鐘響108次,人的所有煩惱便可消除。

這些就是寒山寺廣為流傳的一些故事,希望能幫助大家對寒山寺有更深的了解。

相關焦點

  • 說起蘇州的景點,最熟知的莫過於寒山寺了,千年古剎,香火環繞!
    來到美麗的蘇州,怎麼不把蘇州轉個遍呢。說起蘇州的景點,最熟知的莫過於寒山寺了。寺內古蹟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 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寒山寺是著名的祈福勝地,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寒山寺都會舉行跨年敲鐘儀式,敲鐘108下。
  • 蘇州寒山寺天下聞名,楓橋夜泊的詩碑有個詛咒,知道的人卻不多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蘇州園林和寒山寺,寒山寺曾經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至今已經有千年的歷史了,千年中有數不清的文人墨客爭相見過它的風採,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大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今天我們來講一下關於寒山寺流傳千年的詛咒傳說也是和他這首詩有關,我們先來講下寒山寺名字的由來。
  • 【導遊詞】蘇州寒山寺
    因而,蘇州寒山寺的鐘聲能消除人們心中的煩惱,啟迪心靈的智慧,寄託幸福的期望,給您帶來美好吉祥的預兆。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前往寒山寺遊覽。清末,日本的山田寒山先生四處探尋,欲將此鍾歸還,但終無下落,便募捐集資,在日本明治38年(1906年)由小林誠等一批工匠精心鑄成一對青銅鐘,一口留在日本觀山寺,一口送來蘇州寒山寺,在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史冊中寫下了美好的一頁。在日本,蘇州寒山寺幾乎家喻戶曉,老幼皆知,在日本的小學裡,甚至把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作為課文來講授和背誦。
  • 蘇州寒山寺和合解說
    到了寒山寺就不能不提和合二仙。和合二仙是中國民間的喜神,他們就是寒山寺裡的兩個和尚。寒山寺的得名並不是因為一座山,而是一個叫做「寒山」的和尚。說到寒山,就不得不提另一個人,拾得,因為他們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好基友--「和合二仙」。傳說拾得是一個孤兒,剛出世便被父母們拋棄在荒郊,幸好天台山國清寺的和尚豐幹化緣路過,便將其帶至寺中撫養成人,並起名「拾得」。
  • 《楓橋夜泊》:千百年來廣為傳頌,無意中使寒山寺成為旅遊勝地
    這些詩,有的是因某一名勝而寫,由於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結果使這一名勝更加聞名,出現了一種景詩共榮的文化現象。這樣的例子很多,如王之渙的《登鵝雖雀樓》使鶴雀樓出了名,人們都想去山西永濟縣登臨一下,以領略黃河落日的壯麗景象。再如崔穎的《黃鶴樓》,使黃鶴樓和周邊的景物出了名,於是凡是到了武漢的人都要去登黃鶴樓,訪晴川閣,探鸚鵡洲。在這類的詩篇中,張繼的《楓橋夜泊》是最具特色的一首。
  • 直擊:日本的寒山寺
    日本也有個寒山寺,在離東京不遠的青梅縣,從東京到青梅要倒多次地鐵,或者是郊縣輕軌,大約2個小時左右,從青梅到寒山寺,大約10分鐘車程,寒山寺坐落在「澤井」這個地方,因為水好,盛產酒。 青梅特快上,人們很有紀律,車廂裡也沒人說話,打手機之類的,安靜得不可思議。
  • 蘇州「寒山寺」——充滿著人文氣息的名勝古蹟
    蘇州「寒山寺」——充滿著人文氣息的名勝古蹟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一句美妙的詩句流傳千古,讓我們不得不讚嘆這一個美妙的地方,這一座隱匿在夜色朦朧中的寺廟。羈旅之苦從古至今都沒有改變,而如今便捷的交通和方便的旅遊設施讓我們不再忍受古人曾經苦惱的距離問題,而是擁有一種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快樂和便捷,乘坐飛機就能在幾個小時內飛躍到蘇州這座城市,感受這裡的風土人情和旖旎之景。我們今天要來蘇州遊覽的就是寒山寺,一座名揚千古,歷史悠久的寺廟,一個為我們帶來充滿著人文氣息的名勝古蹟。
  • 這座位於蘇州的寺廟,名氣雖不如寒山寺,卻是蘇州唯一的寺廟園林
    提到蘇州市,想必很多小夥伴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對於這座城市的認知,但是沒有例外的話很多人對於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就是美景繁多,畢竟自古以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一直流傳了幾千年之久,如今的蘇州即便在經濟發展實力如此強大的江蘇省排名也是名列前茅的,憑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繁花似錦的旅遊景點
  • 寒山寺名字的由來,還有寒山石碑/
    深感對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後,決定離開姑娘,動身前往蘇州尋覓寒山,皈依佛門。時值夏天,在前往蘇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裡盛開著一片紅豔豔的美麗絕頂的荷花,便一掃多日來心中的煩悶,頓覺心曠神怡,就順手採摘了一支帶在身邊,以圖吉利。經過千山萬水,長途跋涉,拾得終於在蘇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樣鮮豔芬芳,光彩奪目。
  • 蘇州寒山寺"高薪招聘尼姑" 寺院闢謠:不收女僧
    一則「蘇州寒山寺高薪招聘尼姑」的消息近日在微信上流傳,澎湃新聞從蘇州寒山寺了解到,這其實是一個流傳多年的假消息。東方IC 圖  一則「蘇州寒山寺高薪招聘尼姑」的消息近日在微信上流傳,不少人進行了轉發。該消息稱「待遇4000元每月,8小時工作制,下班後不幹預私生活。」  記者從蘇州寒山寺了解到,這其實是一個流傳多年的假消息,寺院此前曾專門闢過謠,「沒想到還在傳」。
  • 遊在蘇州之十:寒山寺(作者 高志明)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代詩人張繼京城趕考落榜,又逢安史之亂來到蘇州,停靠在楓橋邊船上作的這首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詩句使寒山寺名揚天下,成為遊客遊蘇州的嚮往之處。特別是假節日,寺內寺外、遊人如織、絡繹不絕、成為楓橋景區亮麗的風景線。
  • 寒山寺不再是課本上的模樣,外表大改,不復往前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課本上描述的寒山寺似乎沒有那麼詳盡,總覺得缺點什麼。帶著對寒山寺的嚮往,我也去遊歷了一番,這篇文章權且當做一篇遊記吧。古代文人騷客,總是喜歡敘事抒情,表達自己當時心情的同時,往往留下一些詩詞歌賦。
  • 蘇州寒山寺的名人故事,除了《楓橋夜泊》張繼你還能記得誰?
    蘇州寒山石,位于楓橋景區,這個景區核心就是寒山寺。寒山寺有兩絕:古鐘和碑刻。這二絕記錄著寒山寺的歷史故事。古人喜歡用古銅鐘記錄重大事跡,或者當做時鐘,還有一個是用於祈福,寺廟敲鐘的鐘聲可以消除人的煩惱。
  • 寒山寺位列中國十大名寺,這首流傳至日本的唐詩功不可沒
    刀叔導讀:最終使寒山寺成為中國十大名寺的,還是這首被下了「皇帝的詛咒」的名詩。寒山寺,一座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四百餘平方米的古寺,因為唐代貞觀年間的高僧寒山子駐足而得名。寒山寺被譽為中國的十大名寺之一,寺內古蹟甚多,寒山子等人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比比皆是。
  • 遊在蘇州之十:寒山寺(作者 高志明)
    ,停靠在楓橋邊船上作的這首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詩句使寒山寺名揚天下,成為遊客遊蘇州的嚮往之處。有如下說法一,寒山寺的門前是古運河,為方便救火(寺內曾發生火災5次、也說7次)。說法二,蘇州是水鄉,古時人們以船代步,到寺廟進香禱告多乘船隻方便進寺。說法三: 西方是極樂世界,光明聖潔,釋迦牟尼如來佛祖的居住地,大門向西以嚮往恭迎佛祖。 寺門前黃色照壁上嵌著三個方青石,上面刻著「寒山寺」三個大字,款署:東湖陶浚宣題,遊客們紛紛在此拍照留念。
  • 假日去蘇州寒山寺遊玩,體驗寺廟的建築文化之美!
    今天小編要說的寒山寺,它是一座與詩結緣的佛寺。時光回溯至千年前的唐朝,姑蘇城外,一條夜泊楓橋的船上,望著遠處點點漁火,一位孤寂憂愁的遊子,吟出了千古絕唱:「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靜謐的夜晚,悠揚的鐘聲,在莊嚴的佛寺與無眠的詩人之間建立某種聯繫,一直延綿至今,使得寒山寺香火鼎盛,文風蔚然。寒山寺它位於蘇州市姑蘇區,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四百餘平方米。寒山寺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唐代貞觀年間,當時的名僧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創建寒山寺。
  • 姑蘇城外寒山寺《蘇州》
    遊寒山寺楓橋夜泊 《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使寒山寺這個蘇州城外的小寺院出了名。寒假,我來到蘇州,有幸遊覽了寒山寺。清晨,陽光像千萬把利劍透過樹梢。我踏著晨曦,順著石徑,來到寒山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蠟黃色的山牆,配以黑灰色的簷子,顯得清幽淡雅。繞過山牆,我走進院子。
  • 蘇州寒山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蘇州寒山寺蘇州寒山寺蘇州寒山寺位於閶門外楓橋鎮,現為佛教活動場所。唐詩人張繼途經楓橋,寫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名句,從此詩韻鐘聲千古傳頌。江蘇寒山寺簡介 寒山寺(Hanshan Temple) 寒山寺在蘇州城西閶門外5公裡外的楓橋鎮,建於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傳說當時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來此住持,改名寒山寺。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中有一口世界上最大的佛鐘
    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便寫下了文章開頭那首意境清遠、膾炙人口的的詩。 寒山寺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唐代貞觀年間,當時的名僧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創建寒山寺。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後5次遭到火毀(一說是7次),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
  • 行攝天下——江蘇蘇州寒山寺
    從小就讀張繼的《楓橋夜泊》,因此對寒山寺以及楓橋有了太久的嚮往,一直想去探訪一下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產生了如此有意境的詩句。上次來蘇州是1990年,去了四大園林和虎丘,因為同去的小夥伴們對寒山寺興趣不大,所以唯獨沒去寒山寺,當時還鬱悶了很久。這次到同裡,因為要在蘇州上車,所以在蘇州有幾個小時的時間,打定主意,這次絕不能再與寒山寺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