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2月25日,農曆冬月三十,還有一天就進臘月了,但今天日子比較特殊,因為這天是西方的聖誕節。
但小夥伴們都有這樣一個感覺,現在過節越來越沒有意思了,聖誕節就如每天的日常一樣平平淡淡就過去了,根本沒啥感覺。記得以前某些時日,大學校園裡各種情侶過聖誕節那叫一個轟轟烈烈,街道兩旁商家各種聖誕樹橫幅彩燈,比過年都熱鬧。
如今過節跟過每天一樣,在忙碌中悄無聲息就過去了。不僅是聖誕節,很多節日包括春節都變得越來越平淡,很多人過年時常說的一句話:如今過年越來越沒意思了。
為什麼現在人們覺得過節很沒意思?主要原因癥結如下:
第一,如今的節日太多了,讓人沒了新鮮感
以前節假日很少,數來數去就那麼幾個春節、國慶、五一。可如今隨著西方文化傳入,各種聖誕節、萬聖節、情人節、復活節傳入,對本土傳統節日產生衝擊。然後本土文化也不甘示弱展開反擊,清明節端午節中秋七夕元旦等傳統節日紛紛上臺,一些小節日,如冬至、二月二、重陽等再加上當代各種婦女節兒童節青年節,還有人們私自定下的節日如女生節、女神節、男神節、光棍節。最後哪怕是雙號的日子也成了節日,如雙十二等。
所以現在幾乎是沒過幾天就是一個節日,節日多了,剛開始人們還有新鮮感慶祝慶祝,但時間一長,也就累了。畢竟每天那麼多工作,誰有時間天天忙活過節啊。
第二,節日變了味,已經成了各個商家促銷賣商品的活動了
以前過節,大家什麼也不想就是吃喝玩樂,打牌鬥地主,孩子們聚在一起打球玩遊戲,在長久的忙碌學習中找尋片刻的清閒。但如今這些節日成了商家資本的狂歡場。離節日還沒幾天,各個商家就開始忙碌起來,各種廣告打折優惠促銷從電視廣播街道廣告等各個渠道衝擊著你的視覺聽覺神經。就連晚上回家做夢都能夢到各個商家的廣告語。
等一到節假日,人們為了那幾塊錢的優惠,真是什麼也不幹了,一家人做在一起什麼話也不說,死死盯著手機,拼了命了的買買買。等買完後發現節假日已經過去了,明天又要上班了。等上了班仔細一算,發現自己買的東西要麼壓根沒用,要麼根本沒便宜,甚至還買貴了。忙活一個節假日,淨做些出力不討好的事。
這麼一來,什麼節日大家都在買東西,節日也都沒意思了。
第三,人們的生活品質變好了,節假日選擇也多了。
以前人們生活艱苦,缺衣少食,一家人一年吃不了幾回肉,穿不上新衣服。只有過節時才能吃上夢寐以求的美食。現在幾乎是無肉不歡,都開始流行吃素食了。滿大街各種零食小吃,吃的人們開始「三高」。
以前玩的少,一群孩子掙一臺小霸王遊戲機,為此打的不可開交。現在呢家家戶戶電腦平板,電視劇,動畫、遊戲極大豐富人們生活。
很多只有才節假日才能享受的東西都變得稀鬆平常,所以現在每天的生活就相當於以前的過節。那麼再讓人們過節假日也就變得沒什麼新鮮感。
第四,節日巨大的金錢支出讓人們變得恐懼節日,開始選擇忽略
以前人們過節走親訪友,所送的禮品壓歲錢幾乎不多,平日裡的小節日也花不了多少錢。可是現在,像春節這樣的節日,各種禮品壓歲錢巨大的支出足以花費普通人好幾個月的工資。七大姑、八大姨、叔叔舅舅、領導、客戶一大堆人等著你去送禮了,去了以後家家戶戶有一兩個孩子伸著手等你的壓歲錢。孩子的壓歲錢一兩百塊錢幾乎拿不出手,各種禮品要是太便宜還會被人家嫌棄。
就是尋常的小節日各個商家都給你安排上了。連廣告詞都想好了,情人節 愛她就送她鑽戒。送完鑽戒不得吃大餐嗎,吃完大餐還得看電影,看完電影去酒店……所有付出總算得到一點回報。
今天過完情人節,明天還有某某節,還得花錢。明天過完某某節,再過幾天又是女生節,女生節過完,還有婦女節,母親節,兒童節,七夕又是情人節,然後生日、相遇日、打炮紀念日、訂婚日、結婚紀念日、認識一年零二十五天紀念日……
每天都是節日,每天都得花錢,每天都要準備驚喜,要不然你女朋友能饒得了你?各種節日把人們搞得焦頭爛額,不少人患上節日恐懼症,對節日的期待也就沒那麼強烈了。
物以稀為貴,當假日少時人們珍惜節假日,當每天都是節假日時,節假日變的充滿銅臭味,過節也就沒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