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蠔崗遺址距今5000多年屬新石器晚期的較早階段,為珠三角文化起源提供有力的年代佐證
●考古發掘本周結束遺址保存完好人類定居要素齊全專家建議建廣東首家古人類遺蹟公園
蠔崗古村發掘出來的器皿製作於四五千年前,已經相當精美
備受關注的東莞市蠔崗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本周內將全部結束,此次考古發掘的蠔崗村,無論從年代的久遠、遺址保存的完好性、遺蹟遺物的豐富性都堪稱「珠三角第一村」,蠔崗村的發現,對追溯嶺南文化的淵源意義非常重大,記述了五六千年前珠三角的祖先生活狀態,其考古意義可與聞名全國的河南安陽後岡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媲美。在蠔崗發掘工作行將結束的前夕,記者獨家專訪了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蠔崗古村考古發掘領隊馮孟欽先生。
彩陶與中原有本質區別證明嶺南文化有自己的根
記者:在蠔崗發掘之前,珠三角的其它城市也發掘了一些古村遺址,蠔崗遺址與其它古村遺址有什麼不同,專家建議命名蠔崗為「珠三角第一村」,其根據是什麼?
馮:在蠔崗發掘之前,我省其它地方已先後發現幾十處貝丘遺址、沙丘遺址、還有洞穴遺址,從年代上判斷來說,蠔崗村不是最早的,但從定居的村落來說,蠔崗是目前廣東發現年代最早的。經過論證,普遍認為蠔崗村有人類定居是早在五六千年前。
按照地層分界,蠔崗各4500多年前至5000多年前保存下來的器皿都有,且界線分明。石器、房屋、墓葬、活動面、垃圾堆放處,蠔崗村遺址各種人類定居的要素非常齊全,從年代的久遠、保存的完好性、定居要素的齊全,蠔崗完全可以稱得上是「珠三角第一村」,特別是這裡發現的彩陶,與中原地區發現的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有著本質的區別,這實質上也是嶺南文化與仰韶文化的區別。
在廣東史前文化發展序列中,它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較早階段,它印證了古代的珠三角並非人們所說的蠻荒之地,為珠三角的文化起源提供了有力的年代佐證。這正是命名它為「珠三角第一村」的重大意義所在。
大量貝殼石磨和水溝證明古珠三角人生活富足
記者:你們究竟在這裡挖到了什麼?馮:這裡地層文化堆積比較豐富,可初步分為三、四、五、六4個地層。我們在發掘中發現,三、四層主要是灰色的泥陶比較多,四五六層保存得較為完整,分布有大量用來生活生產的石器、骨器、彩陶、魚獸骨,同時,各層都分布有大量的牡蠣、文蛤、蠔等貝類外殼,越往底層,貝類的外殼越大。同時,我們還在這裡發現了四方型的水溝痕跡和墓葬,這說明這裡當時古人類已經在這裡建房定居、生息。另外、還有石磨等。從我們的考察中,可以推想當時蠔村人乃至珠三角祖先們的生活,主要是以在海邊漁獵為生,他們已經懂得在房子之間挖排水溝,每天都從海邊捕撈大量的海貝、魚類,在食海鮮同時,他們也會用石磨磨出一些野生稻、薯芋之類食用。記者:發掘之後,東莞當地政府在保護蠔崗古村方面有什麼設想?馮:目前專家有幾種方案,一種是就地復原,建一座仿古的村莊。另一種是把挖到的文物用薄膜蓋起來、用玻璃隔離,保護好。但所有專家都贊成將蠔崗建成一個古人類文化遺址公園。一旦立項建設,它將是廣東省第一個古人類遺址公園,這目前在全國也不多見。
「珠三角第一村」五千年間三個時態
□蠔崗遺址
蠔崗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東莞市南城區勝和管理區濠江四隊大園坊。遺址於上世紀80年代文物普查時被發現。1990年1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東莞市博物館對遺址進行調查,從今年4月正式開始鑽探工作。遺址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
據專家分析,蠔崗遺址可分別為兩期,一期的年代估計距今5000多年;二期的年代距今約4500年。蠔崗遺址是廣東省保存較好的出土彩陶的兩個貝丘遺址之一,也是出土彩陶的年代最早的貝丘遺址
專家:珠三角有自己的文化之根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蠔崗古村遺址考古發掘領隊馮孟欽:珠三角出土的彩陶無論從線條、圖案,還是工藝上,都與北方有著鮮明的區別,這就是鮮明的嶺南文化特色,這次蠔崗出土的彩陶和其它器具再次印證這個事實,這說明,廣東的文化並不是像人們所傳說的那樣,珠三角的發源源遠流長,同樣有自己文化的根。(廣州日報 周楠 何莉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