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蠔崗遺址:被考古學家譽為珠江三角洲第一村

2020-12-11 東莞陽光網

■蠔崗遺址博物館。(記者 鄭志波 攝)

  你知道麼,在遙遠的5000多年前,東莞先人們居住的地方可能還是一座四面環海的小島,他們用樹皮製作衣服,建房屋、挖溝渠、制陶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過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生活。

  靠海吃海,先人們以採集、捕撈近海生物為主要食物,吃得最多的當屬現今珠三角一帶餐桌上常見的美食生蠔。大快朵頤之後,蠔殼被祖先們丟棄在海邊,日積月累,滄海桑田,這些蠔殼連帶祖先們生活的點滴漸漸被泥土掩埋,保存了下來。

  如今,那片見證了東莞先人生根繁衍的土地上,一座坐落在繁華都市裡的遺址性專題博物館巍然聳立。這,就是位於東莞南城勝和社區的蠔崗遺址博物館,也是廣東省第一座建於原址之上的貝丘遺址博物館。

  蠔崗貝丘遺址既是東莞五千年文明的歷史見證,也是東莞歷史文化的基石。

  「珠江三角洲第一村」

  蠔崗遺址位於南城勝和蠔崗村,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貝丘遺址,距今5000多年,是東莞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作為在市區中心發現的完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也較為罕見。遺址在嶺南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2013年5月,蠔崗貝丘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在考古發掘中,遺址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時代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殘件,發現灰坑、墓葬、排水溝、房址、紅燒土活動面等遺蹟,人類定居要素保存完整,是廣東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人類聚落遺存,被考古學家譽為「珠江三角洲第一村」。

  墓葬中還出土了兩具距今5000多年的人類遺骸,是目前珠三角地區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類骨架,為研究珠江三角洲史前人類體質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這一發現也充分說明,早在5000年前,珠三角古人類已經在這裡繁衍生息,印證了古代的珠三角並非人們所說的蠻荒之地。

  東莞古時可能是個海島

  蠔崗遺址保存面積約650平方米。專家推測,珠江三角洲是距今一萬年以來逐步形成的,遺址當時很可能是個海島,遺址西部原有一條流向西北的河流,可為先民提供飲用淡水。

  據當地年齡大些的老人介紹,上世紀80年代以前,這裡貝殼堆積如山,修建過炮樓,做過曬穀場,生產隊曾於此處挖貝殼燒灰做肥料。

  一張舊時的資料圖片畫面顯示,文物工作者正頂著烈日在現場測量、作業,兩個老太太帶著一隻白狗從背後悠閒地走過,她們大概不會想到身後的這個「垃圾堆」竟然是珠三角文化的寶藏。

  專家們根據在蠔崗遺址發現的水溝痕跡、墓葬及石磨等物件推斷,當時的蠔崗人已經在這裡建房定居、生息。而從堆積如山的蠔殼、大量的魚骨及漁獵工具可判斷,當時的蠔崗人乃至珠三角祖先們的經濟生活主要以在海邊漁獵為生,他們已經懂得在房子之間挖排水溝,每天都從海邊捕撈大量的海貝、魚類,在食海鮮的同時,他們也會用石磨加工一些野生稻、薯芋之類供食用。

  真實還原先人生活情景

  沿著莞太大道,轉入建設路,穿行在蜿蜒、熱鬧的嘉和街,大約走到中段的時候,就可看到蠔崗遺址博物館全貌。踏著鵝卵石鋪底的石道,走進博物館,一條「時光隧道」——展示遺址發掘過程的長廊映入眼帘,幾道用蠔殼堆砌成的方柱形空心門,煞是好看。

  沿著環形樓梯,拾級而上,步入博物館大廳,一座巨型的蠔崗人生活原貌石雕圖分外搶眼。畫面正中是一個巨大的生蠔圖,勤勞的蠔崗人忙得正歡:有的在打磨石器,有的在宰殺牲畜。大廳正中是一塊超大的透明玻璃,玻璃下就是5000多年前蠔崗人的墓葬和用以儲藏食物的圓坑,底層還有兩具出土遺骸的原址。

  從正廳往左轉入另一展廳,一幅先人們的生活圖景映入眼帘:遠處一群人正在海邊尋找食物,近處一名男子在專心地製作著長形獨木舟,一名女子在製作樹皮布,此外還有一家三口坐在火堆旁吃蠔,場景溫馨、熱鬧,趣味盎然。這是博物館專門打造的蠟塑人像和場景雕塑,真實生動地再現了5000多年前蠔崗人的生活情景。雕塑對面則是古時蠔崗人加工、使用過的石器和出土的彩陶片展示,包括蠔崗人的衣食住行等物件。

  ■延伸閱讀

  蠔崗遺址博物館:

  直接建在遺址上

  蠔崗貝丘遺址所在的位置,距離東莞市行政文化中心廣場不到2公裡。直接在遺址原址上規劃建設的蠔崗遺址博物館,完整保存了遺址考古發掘面,作為陳列展示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對未發掘部分進行科學處理。

  蠔崗遺址博物館於2007年6月正式建成並對外免費開放,展館共分三層,由時光隧道、遺址展廳、蠔崗文物展廳、三江彩陶展廳、臨時展廳、互動展廳等組成。博物館將考古發掘現場與出土文物、圖片和場景復原等展示手段相結合,真實生動地再現了5000多年前「蠔崗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情景和遺址發掘過程,並匯聚了珠江、長江和黃河三大流域的彩陶,集中展現中國多姿多彩的彩陶文化。

  作為廣東省首座、全國為數不多的在城市中心區建成的史前遺址博物館,蠔崗遺址博物館是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協調發展的典範,現已成為研究和展示嶺南史前文明的重要基地。

版權聲明:

1、凡註明來源為「東莞陽光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東莞陽光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在摘編網上作品時,由於網絡的特殊性無法及時確認其作者並與作者取得聯繫。請本網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權人直接與本網站聯繫,商洽處理。

聯繫郵箱:tougao0769@qq.com

相關焦點

  • 蠔崗村:珠三角第一村
    繼續一起關注由東莞廣播電視臺與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聯合攝製的系列報導《東莞影像志》,全方位了解近年來我市部分鎮村的變化。今天我們走進蠔崗村,看看究竟是什麼樣的史前遺址,成就了一段偉大的傳奇? 2013年5月,蠔崗遺址博物館被列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把遠古人類的遺址變為人類傳播知識的場所,充分顯示了文化遺產保護的魅力。
  • 東莞地質的形成:江海角力,滄海桑田,我從小島來,帶著烤生蠔
    1941年,嶺南近代地理學開山大師吳尚時,在《廣東省之地形》一文中首次使用一個嶄新的地理概念——「珠江三角洲」並明確了它的範圍:包括以三水至廣州一線向東南延至東莞石龍,面積6000多平方千米。而這片中國第二大的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卻久遠得多。讓我們把時間回溯到約十萬年前,東莞所在的珠三角地區,還是汪洋瀰漫。
  • 【東莞影像志】南城蠔崗:珠三角第一村
    【東莞影像志】南城蠔崗:珠三角第一村 2018年12月16日 21:47 來源:東莞陽光網    編輯:杜潔瑩關鍵詞:
  • 東莞挖出珠三角第一村
    ,無論從年代的久遠、遺址保存的完好性、遺蹟遺物的豐富性都堪稱「珠三角第一村」,蠔崗村的發現,對追溯嶺南文化的淵源意義非常重大,記述了五六千年前珠三角的祖先生活狀態,其考古意義可與聞名全國的河南安陽後岡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媲美。
  • 珠江三角洲
    行政區域包括南海、中山、順德、珠海、鬥門、東莞、廣州、佛山、江門、三水、高明、鶴山、新會、臺山、恩平等市縣以及增城、從化、清遠、四會、高要、新興、深圳等市縣的部分地區。是全省平原面積最大的地區。珠江三角洲地貌的形成,是由西、北、東三江匯聚珠江所挾帶的泥沙,沿流途經數千年的沉積而在中下遊形成40~60米厚度的衝積平原。並陸續在新會、順德、番禺、東莞和南海的西樵山及廣州以南的桂島等地出現較大的居民點。
  • 探索東莞南城蠔崗村,聆聽蘇氏宗祠的老故事
    告別朋友後,時間還早,於是我決定去附近的蠔崗村走一走。從前我剛來東莞時,經常下班後與幾個同事竄入蠔崗村裡,找一間小店,炒幾個小菜,搭配幾瓶啤酒,就這樣暢快地共享晚餐。轉眼那已經是八九年前的事情了,我帶著一種舊地重遊的心境,登上了從前並不存在的天橋,穿過了莞太路,來到了村口的牌坊前。
  • 黃河三角洲為何沒有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發達?
    長江、黃河、珠江,是中國境內最長的3條河流。它們灌溉了兩岸大片的良田沃土,孕育出燦爛的中華文明。在經過億萬年的歷史變遷後,長江、黃河、珠江分別在各自的入海口形成了一大片衝積平原,分別是長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 東莞新增6家博物館入選「國家級」!還有哪家沒打卡?
    由東莞市文廣旅體局指導參評的7家博物館全部入選,成功率100%:鴉片戰爭博物館晉升國家一級博物館;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袁崇煥紀念園、蠔崗遺址博物館、石龍博物館、錢幣博物館、唯美陶瓷博物館獲評國家三級博物館。加上此前已有東莞市博物館、可園博物館、東莞展覽館等3家國家二級博物館,我市共有國家三級以上博物館10家,僅次於廣州,與深圳並列排全省第二。
  • 珠江三角洲城市旅遊指南,自駕遊旅遊攻略,最好玩的景區有哪些?
    嶺南珠江流域的靈山秀水走出過孫中山、梁啓超、李嘉誠等眾多傳奇人物,他們的傳奇故事同樣吸引著眾多探求者前來追尋,那麼珠三角最值得旅遊的景點有哪些呢? 作為全國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不僅有美味的小吃,還有霓燈初上的華麗夜景,還有「羊城第一秀」美稱的白雲山,在大自然鬼斧神工和現代時尚感強烈的結合下,讓我們一起開啟廣州之旅吧。 主要景點:沙面、石室聖心大教堂、長隆歡樂世界、白雲山、上下九步行街、越秀公園、嶺南印象園、廣州塔、廣州動物園、黃埔軍校舊址、長隆水上樂園、紅專廠
  • 珠海淇澳島所——是珠江出海口的第一道大門
    淇澳島位於珠江口內西側,是珠江出海口的第一道大門,處在穗港澳金三角中心,更是舉世矚目的珠海伶仃洋跨海大橋必經之道。島上有沙丘新石器時代遺址、宋代的淇澳祖廟、明代的天后宮、清代的文昌宮、省港大罷工組織者蘇兆徵的故居。
  •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結構性試驗段在深圳公明水庫貫通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結構性試驗段在深圳公明水庫貫通 2018年10月24日,廣東深圳,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結構性試驗段在公明水庫實現貫通。
  • 與珠江三角洲相比,到底哪個更為肥沃一些?
    關於紅河平原與珠江三角洲哪個要肥沃一些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從紅河和珠江這兩條河流所流經區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角度展開分析。1.2、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地區,是由西江、北江共同衝積而成的大河口三角洲與東江衝積而成的小河口三角洲的總稱,其範圍包括了廣州、東莞、深圳、惠州、佛山、肇慶、珠海、中山、江門九個城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裡。
  • 實拍東莞大嶺山小村莊,看看鄰近松山湖華為的馬蹄崗村是什麼樣的
    實拍:東莞大嶺山小村,看看鄰近松山湖華為的馬蹄崗村是什麼樣的東莞松山湖因華為而出名,華為於2018年搬遷至松山湖,帶旺了周邊產業。首先是帶旺了樓市,圍繞松山湖周圍,分布大大小小樓盤近百家,目前松山湖樓市均價達4萬多,最高報價達6萬多。
  • 東莞推出專題宣傳片《歷史文化名城東莞》
    「六個地」彰顯東莞歷史價值特色   宣傳片時長20分鐘39秒,以「近代開篇 開放先行」為主題,分為「物華天寶——南越先民生息地」「人傑地靈——嶺南文脈傳承地」「金鎖銅關——粵海第一門戶地」「文川武鄉——近代歷史開篇地」「義勇忠誠——華南抗日根據地
  • 升龍集團聯合珠江投資競得長崗村舊村全面改造項目合作企業
    來源: 鳳凰網房產廣州站5月23日,經增城區永寧街長崗村經濟聯合社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代表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升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升龍集團」)與廣東珠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珠江投資」)作為聯合體,競得長崗村舊村全面改造項目的合作企業。
  • 揭開世界級遺蹟面紗,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公園免費開放
    近年來,在廣州市政府、海珠區政府的部署推動與眾多專家學者的努力下,日前,集地質科研、學術教育、旅遊參觀於一體的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公園建成並正式向市民免費開放。國寶級遺址:世界上深入大陸最遠 廣州滄海桑田的見證七星崗古海岸遺址位於海珠區石榴崗路與華南快速幹線交匯處西北側,是世界上少數深入內陸的古海岸遺址之一,其地貌頗為奇特,是一種海蝕地貌,由海蝕崖、海蝕洞和海蝕平臺三部分組成,它們都是在海浪侵蝕作用下形成的,是五六千年前廣州古海岸存在的有力證據。表明遠古時代南海水域的邊緣深入到珠江三角洲的北部。地理學家將它命名為古海蝕崖。
  • 東莞市區又一條村要發達了!將大手筆拆遷改造!涉及302畝!
    >也陸續啟動了城市更新 現在又一條村要拆遷改造了 這次輪到了南城勝和社區蠔崗片區 根據南城今天發布的文件,南城勝和社區蠔崗片區將拆遷改造。
  • 印發《珠江三角洲環境保護規劃綱要(2004-2020年)》的通知
    2002年,在佔全國0.4%的國土面積上,珠江三角洲聚集了全國3%的人口,創造了佔全國近9%的國內生產總值。這些都將對未來珠江三角洲環境造成巨大壓力,目前已經透支的環境容量和資源難以支撐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珠江三角洲將面臨著許多新老環境問題的嚴峻挑戰。
  • 全國文遺保護專家盛讚東莞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
    (記者 曹雪琴 攝)  為加快推進東莞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建立起專家指導的常態化機制,1月26-27日,全國文化遺產保護專家付清遠、張廣漢蒞莞指導工作,先後考察了蠔崗遺址博物館、可園、中興路—大西路歷史文化街區、鴉片戰爭博物館等10餘處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街區和文化設施。
  • 樂居大灣區|升龍聯合珠江投資125億奪增城長崗村巨無霸舊改
    5月23日,經增城區永寧街長崗村經濟聯合社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代表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升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升龍集團」)與廣東珠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珠江投資」)作為聯合體,競得長崗村舊村全面改造項目的合作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