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蠔崗遺址博物館。(記者 鄭志波 攝)
你知道麼,在遙遠的5000多年前,東莞先人們居住的地方可能還是一座四面環海的小島,他們用樹皮製作衣服,建房屋、挖溝渠、制陶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過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生活。
靠海吃海,先人們以採集、捕撈近海生物為主要食物,吃得最多的當屬現今珠三角一帶餐桌上常見的美食生蠔。大快朵頤之後,蠔殼被祖先們丟棄在海邊,日積月累,滄海桑田,這些蠔殼連帶祖先們生活的點滴漸漸被泥土掩埋,保存了下來。
如今,那片見證了東莞先人生根繁衍的土地上,一座坐落在繁華都市裡的遺址性專題博物館巍然聳立。這,就是位於東莞南城勝和社區的蠔崗遺址博物館,也是廣東省第一座建於原址之上的貝丘遺址博物館。
蠔崗貝丘遺址既是東莞五千年文明的歷史見證,也是東莞歷史文化的基石。
「珠江三角洲第一村」
蠔崗遺址位於南城勝和蠔崗村,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貝丘遺址,距今5000多年,是東莞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作為在市區中心發現的完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也較為罕見。遺址在嶺南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2013年5月,蠔崗貝丘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在考古發掘中,遺址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時代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殘件,發現灰坑、墓葬、排水溝、房址、紅燒土活動面等遺蹟,人類定居要素保存完整,是廣東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人類聚落遺存,被考古學家譽為「珠江三角洲第一村」。
墓葬中還出土了兩具距今5000多年的人類遺骸,是目前珠三角地區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類骨架,為研究珠江三角洲史前人類體質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這一發現也充分說明,早在5000年前,珠三角古人類已經在這裡繁衍生息,印證了古代的珠三角並非人們所說的蠻荒之地。
東莞古時可能是個海島
蠔崗遺址保存面積約650平方米。專家推測,珠江三角洲是距今一萬年以來逐步形成的,遺址當時很可能是個海島,遺址西部原有一條流向西北的河流,可為先民提供飲用淡水。
據當地年齡大些的老人介紹,上世紀80年代以前,這裡貝殼堆積如山,修建過炮樓,做過曬穀場,生產隊曾於此處挖貝殼燒灰做肥料。
一張舊時的資料圖片畫面顯示,文物工作者正頂著烈日在現場測量、作業,兩個老太太帶著一隻白狗從背後悠閒地走過,她們大概不會想到身後的這個「垃圾堆」竟然是珠三角文化的寶藏。
專家們根據在蠔崗遺址發現的水溝痕跡、墓葬及石磨等物件推斷,當時的蠔崗人已經在這裡建房定居、生息。而從堆積如山的蠔殼、大量的魚骨及漁獵工具可判斷,當時的蠔崗人乃至珠三角祖先們的經濟生活主要以在海邊漁獵為生,他們已經懂得在房子之間挖排水溝,每天都從海邊捕撈大量的海貝、魚類,在食海鮮的同時,他們也會用石磨加工一些野生稻、薯芋之類供食用。
真實還原先人生活情景
沿著莞太大道,轉入建設路,穿行在蜿蜒、熱鬧的嘉和街,大約走到中段的時候,就可看到蠔崗遺址博物館全貌。踏著鵝卵石鋪底的石道,走進博物館,一條「時光隧道」——展示遺址發掘過程的長廊映入眼帘,幾道用蠔殼堆砌成的方柱形空心門,煞是好看。
沿著環形樓梯,拾級而上,步入博物館大廳,一座巨型的蠔崗人生活原貌石雕圖分外搶眼。畫面正中是一個巨大的生蠔圖,勤勞的蠔崗人忙得正歡:有的在打磨石器,有的在宰殺牲畜。大廳正中是一塊超大的透明玻璃,玻璃下就是5000多年前蠔崗人的墓葬和用以儲藏食物的圓坑,底層還有兩具出土遺骸的原址。
從正廳往左轉入另一展廳,一幅先人們的生活圖景映入眼帘:遠處一群人正在海邊尋找食物,近處一名男子在專心地製作著長形獨木舟,一名女子在製作樹皮布,此外還有一家三口坐在火堆旁吃蠔,場景溫馨、熱鬧,趣味盎然。這是博物館專門打造的蠟塑人像和場景雕塑,真實生動地再現了5000多年前蠔崗人的生活情景。雕塑對面則是古時蠔崗人加工、使用過的石器和出土的彩陶片展示,包括蠔崗人的衣食住行等物件。
■延伸閱讀
蠔崗遺址博物館:
直接建在遺址上
蠔崗貝丘遺址所在的位置,距離東莞市行政文化中心廣場不到2公裡。直接在遺址原址上規劃建設的蠔崗遺址博物館,完整保存了遺址考古發掘面,作為陳列展示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對未發掘部分進行科學處理。
蠔崗遺址博物館於2007年6月正式建成並對外免費開放,展館共分三層,由時光隧道、遺址展廳、蠔崗文物展廳、三江彩陶展廳、臨時展廳、互動展廳等組成。博物館將考古發掘現場與出土文物、圖片和場景復原等展示手段相結合,真實生動地再現了5000多年前「蠔崗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情景和遺址發掘過程,並匯聚了珠江、長江和黃河三大流域的彩陶,集中展現中國多姿多彩的彩陶文化。
作為廣東省首座、全國為數不多的在城市中心區建成的史前遺址博物館,蠔崗遺址博物館是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協調發展的典範,現已成為研究和展示嶺南史前文明的重要基地。
1、凡註明來源為「東莞陽光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東莞陽光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在摘編網上作品時,由於網絡的特殊性無法及時確認其作者並與作者取得聯繫。請本網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權人直接與本網站聯繫,商洽處理。
聯繫郵箱:tougao07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