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及暫時性差異

2020-12-14 中華會計網校

注會專題研究(老考生版)目錄

註:此文09年注會老考生適用 

  這一部分內容相對來說細一些,不像前面一節是一些框架上的內容,當初聽徐經長老師的課的時候,他的講解還是比較細的,印象特別深的就是他在08年講解例題20-15的時候,專門對這個題目做了會計分錄,讓我從朦朦朧朧的文字中,看清了問題的實質,真的非常感謝徐老師~

  一、計稅基礎

  計稅基礎教材上沒有明確的定義,因此造成了很多人不理解,實際上計稅基礎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按照稅法規定資產未來期間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和負債未來期間不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

  (一)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收回資產帳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

  顯然,資產的計稅基礎是稅法允許未來抵稅的資產價值,也就是未來不需要納稅的資產價值,即現在不能稅前列支抵扣的金額,也是現在需要納稅的資產價值。

  通常情況下,資產在取得時其入帳價值與計稅基礎是相同的,後續計量過程中因會計準則規定與稅法規定不同,可能造成帳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異。計算公式如下:

  資產的計稅基礎=未來期間可稅前扣除的金額=資產成本-本期及以前期間已稅前扣除的金額

  例如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在某一資產負債表日的計稅基礎是指其成本扣除按照稅法規定已在本期及以前期間稅前扣除的累計折舊額或累計攤銷額後的金額。

  (二)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帳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

  顯然,負債的計稅基礎是稅法規定未來不可以稅前扣除的負債價值,也就是未來需要納稅的負債價值,即現在不需要納稅的負債價值,也就是現在可以稅前列支抵扣的金額。

  通常情況下,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帳款等負債的確認和償還,不會對當期損益和應納稅所得額產生影響,其計稅基礎即為帳面價值。但在某些情況下,負債的確認(如自費用中提取的負債)可能會影響損益,並影響不同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使其計稅基礎與帳面價值之間產生差額。計算公式如下:

  負債的計稅基礎=負債的帳面價值-未來期間可稅前扣除的金額

  (三)資產負債表中部分資產項目計稅基礎的確定

  1.固定資產

  ★初始確認,取得時固定資產的入帳價值一般等於計稅基礎。

  ★後續計量:帳面價值=實際成本-累計折舊(會計)-減值準備

  計稅基礎=實際成本-累計折舊(稅收)

  產生差異的原因:

  ①折舊方法: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當根據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合理選擇折舊方法,包括可以採取加速折舊方法;稅法除某些按照規定可以加速折舊的情況外,基本上可以稅前扣除的是按照直線法計提的折舊。

  ②折舊年限:會計準則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稅法對每一類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作出了規定。

  ③計提減值準備:會計準則下固定資產可以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後固定資產帳面價值下降;稅法規定按照會計準則規定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在資產發生實質性損失前不允許稅前扣除。

  2.無形資產

  (1)初始確認時:

  ①除內部研究開發形成的無形資產以外,以其他方式取得的無形資產,初始確認時按照會計準則規定確定的入帳價值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的成本之間一般不存在差異。

  ②對於內部研究開發形成的無形資產,會計準則規定有關內部研究開發活動區分兩個階段,研究階段的支出應當費用化計人當期損益,開發階段符合資本化條件以後至達到預定用途前發生的支出應當資本化作為無形資產的成本;稅法通常情況下,企業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以開發過程中該資產符合資本化條件後至達到預定用途前發生的支出為計稅基礎(說明通常情況下,企業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在初始確認時帳面價值等於計稅基礎)。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如該無形資產的確認不是產生於合併交易、同時在確認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則按照所得稅會計準則的規定,不確認有關暫時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

  (2)後續計量:

  ①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帳面價值=實際成本-減值準備

  計稅基礎=實際成本-累計攤銷(稅收)

  ②使用壽命的無形資產:帳面價值=實際成本-累計攤銷(會計)-減值準備

  計稅基礎=實際成本-累計攤銷(稅收)

  3.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

  (1)交易性金融資產等

  會計準則規定:對於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其於某一會計期末的帳面價值為該時點的公允價值。

  稅法規定:企業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以及投資性房地產等,持有期間公允價值的變動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在實際處置或結算時,處置取得的價款扣除其歷史成本後的差額應計入處置或結算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由此得出有關金融資產在某一會計期末的計稅基礎為其取得成本。

  (2)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會計準則規定:持有期間期末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同時調整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帳面價值。

  稅法規定:持有期間的公允價值變動計稅時不予考慮,其計稅基礎不變,仍等於原取得成本。

  註:①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帳面價值和計稅基礎不同,產生的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時,應該計入所有者權益,即相關的所得稅影響不包括在所得稅費用中。②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計準則規定可以計提減值準備,而稅法上不認可減值準備的計提,計稅基礎不因計提減值準備而發生變化。

  4.長期股權投資

  會計準則規定區別對被投資單位的影響程度及是否存在活躍市場、公允價值能否可靠取得等分別採用成本法及權益法進行核算。

  稅法中對於投資資產的處理,要求按規定確定其成本後,在轉讓或處置投資資產時,其成本準予扣除。因此,稅法中對於長期股權投資並沒有權益法的概念。

  長期股權投資取得後,如果按照會計準則規定採用權益法核算,則一般情況下在持有過程中隨著應享有被投資單位淨資產份額的變化,其帳面價值與計稅基礎會產生差異,該差異主要源於以下三種情況:

  (1)初始投資成本的調整:會計準則規定權益法下當初始投資成本<按比例計算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份額時,借記「長期股權投資——成本」,貸記「營業外收入」,而稅法規定並不要求對其成本進行調整,計稅基礎維持原取得成本不變,其帳面價值與計稅基礎會產生差異。

  (2)投資損益的確認:會計準則規定權益法下持有投資期間在被投資單位實現淨利潤或發生淨損失時,投資企業按照持股比例計算應享有的部分,一方面應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帳面價值,同時確認為各期損益,而計稅基礎保持不變。按照稅法規定,居民企業直接投資於其他居民企業取得的投資收益免稅,即作為投資企業,其在未來期間自被投資單位分得有關現金股利或利潤時,該部分現金股利或利潤免稅,在持續持有的情況下,該部分差額對未來期間不會產生計稅影響。

  (3)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其他權益的變化:會計準則規定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除確認應享有被投資單位的淨損益外,對於應享有被投資單位的其他權益變化,借記「長期股權投資——其他權益變動」,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但計稅基礎保持不變。

  【例題1·計算及會計處理題】A公司於20×7年1月2日以6 000萬元取得B公司30%的有表決權股份,擬長期持有並能夠對B公司施加重大影響,該項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權益法核算。投資時B公司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總額為18 000萬元(假定取得投資時B公司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與帳面價值相同)。B公司20×7年實現淨利潤2 300萬元,為發生影響權益變動的其他交易或事項。A公司及B公司均為居民企業,適用的所得稅稅率均為25%,雙方採用的會計政策及會計期間相同。稅法規定,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免稅。

  要求:確定長期股權投資的計稅基礎並編制相關的會計分錄。

  【答案】會計處理:

  借:長期股權投資 6 000

    貸:銀行存款 6 000

  因該項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6 000萬元)大於按照持股比例計算應享有B公司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5 400萬元),其初始投資成本無須調整。

  確認投資損益: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690(2300×30%)

    貸:投資收益 690

  該項長期股權投資的計稅基礎如下:①取得時成本為6 000萬元;②期末因稅法中沒有權益法的概念,對於應享有被投資單位的淨損益不影響長期股權投資的計稅基礎,其於20×7年12月31日的計稅基礎仍為6 000萬元。

  5.投資性房地產

  (1)成本模式下,會計準則和稅法產生差異的原因和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類似,比如折舊方法、折舊年限、計提減值準備等原因導致帳面價值和計稅基礎存在差異。

  (2)公允價值模式下:

  會計準則期末按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

  稅法規定該類資產在持有期間因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損益,不應計入應納稅所得額,計稅基礎等於取得時的歷史成本扣除按稅法規定計提的累計折舊(攤銷)。在實際處置或結算時,處置取得的價款扣除其歷史成本後的差額應計入處置或結算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

  6.存貨

  會計準則:帳面價值=成本-存貨跌價準備

  稅法:計稅基礎=成本

  7.持有至到期投資

  (1)如果持有期間計提了減值準備,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類似,會產生暫時性差異。

  (2)如果持有期間未計提減值準備:

  ①國債投資,因會計準則和稅法計算收益的口徑不同,期末會計上按實際利率確認的利息收入,稅法上不計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因此計稅時應做納稅調整,但不產生暫時性差異。

  ②公司債券投資,按稅法規定,企業對持有至到期投資採用實際利率法確認的利息收入,計入當期應納稅所得稅額,所以既不需要做納稅調整,也不會產生暫時性差異。

  (四)資產負債表中部分負債項目計稅基礎的確定

  1.預計負債

  (1)企業因銷售商品提供售後服務等原因確認的預計負債

  ①按照或有事項準則規定,企業對於預計提供售後服務將發生的支出在滿足有關確認條件時,銷售當期即應確認為費用,同時確認預計負債。

  ②如果稅法規定,與銷售產品相關的支出應於發生時稅前扣除。因該類事項產生的預計負債在期末的計稅基礎=帳面價值-未來期間可稅前扣除的金額之間,如有關的支出實際發生時可全部稅前扣除,其計稅基礎為0;

  如果稅法規定對於費用支出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確定稅前扣除時點(即稅法和會計準則一致) ,所形成負債的計稅基礎等於帳面價值。

  (2)其他事項確認的預計負債

  企業按照或有事項準則規定確認預計負債,稅法應按照稅法規定的計稅原則確定其計稅基礎(題目中會給出稅法規定)。

  某些情況下,因有些事項確認的預計負債,稅法規定其支出無論是否實際發生均不允許稅前扣除,即未來期間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為0,帳面價值等於計稅基礎。

  2.預收帳款

  (1)如果稅法規定的收入確認時點與會計準則規定相同:

  會計準則:企業在收到客戶預付的款項時,因不符合收入確認條件,會計上將其確認為負債。

  稅法:稅法中對於收入的確認原則一般與會計規定相同,即會計上未確認收入時,計稅時一般亦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該部分經濟利益在未來期間計稅時可予稅前扣除的金額為0,計稅基礎等於帳面價值。

  (2)如果稅法規定的收入確認時點與會計規定不同:

  會計準則:不符合收入確認條件,作為負債反映。

  稅法:按照稅法規定應計入當期納稅所得,未來期間可全額稅前扣除,則計稅基礎=0

  3.應付職工薪酬

  會計準則:企業為獲得職工提供的服務給予的各種形式的報酬以及其他相關支出均應作為企業的成本費用,在未支付之前確認為負債。

  稅法:稅法中對於合理的職工薪酬基本允許稅前扣除,但稅法中如果規定了稅前扣除標準的,按照會計準則規定計入成本費用的金額超過規定標準部分,應進行納稅調整。因超過部分在發生當期不允許稅前扣除,在以後期間也不允許稅前扣除,即該部分差額對未來期間計稅不產生影響,所產生應付職工薪酬負債的帳面價值等於計稅基礎。

  4.其他負債

  一般情況下,計稅基礎=帳面價值,不產生暫時性差異,但計稅時可能需要做納稅調整,如應交的罰款和滯納金等。

  (五)特殊交易或事項中產生資產、負債計稅基礎的確定

  對於企業合併的稅收處理,通常情況下,被合併企業應視為按公允價值轉讓、處置全部資產,計算資產的轉讓所得,依法繳納所得稅。合併企業接受被合併企業的有關資產,計稅時可以按經評估確認的價值確定計稅成本,此時不會產生暫時性差異。

  另外,在考慮有關於企業合併是應稅合併還是免稅合併(稅法只承認資產、負債的帳面價值)時,還需要考慮在合併中涉及的非股權支付的比例,具體劃分標準和條件應遵從稅法規定。

  對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合併中取得的有關資產、負債應按其在購買日的公允價值計量,企業合併成本大於合併中取得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部分確認為商譽。因會計與稅收的劃分標準不同,按照稅收法規規定作為免稅合併的情況下,計稅時不認可商譽的價值,即從稅法角度,商譽的計稅基礎為0,兩者之間的差額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對於商譽的帳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不同產生的該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準則中規定不確認與其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原因在於:

  一是確認該部分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則意味著購買方在企業合併中獲得的可辨認淨資產的價值量下降,企業應增加商譽的價值,商譽的帳面價值增加以後,可能很快就要計提減值準備,同時其帳面價值的增加還會進一步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使得遞延所得稅負債和商譽價值量的變化不斷循環。

  二是商譽本身即是企業合併成本在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資產、負債之間進行分配後的剩餘價值,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進一步增加其帳面價值會影響到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二、暫時性差異

  暫時性差異是指資產或負債的帳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特點是本期發生會在以後會計期間消失,包括:

  1.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導致未來期間增加應納稅所得並由此產生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差異稱作「應稅暫時性差異」;

  2.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導致未來期間減少應納稅所得並由此產生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差異稱作「可抵減暫時性差異」。

  ★暫時性差異與遞延所得稅的對應關係:

  

  資產的帳面價值>計稅基礎,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資產的帳面價值<計稅基礎,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負債的帳面價值>計稅基礎,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負債的帳面價值<計稅基礎,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3.常見的資產帳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產生暫時性差異舉例:

   

  4.常見的負債帳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產生暫時性差異舉例:

  

  5.不屬於資產、負債的特殊項目產生的暫時性差異舉例:

  

  【例題2·計算及會計處理題】A公司在開始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之前發生了500萬元的籌建費用,在發生時已計入當期損益,稅法規定企業在籌建期間發生的費用允許在開始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之後5年內分期稅前扣除,假定企業在20×6年開始正常生產經營活動,所得稅稅率為25%。

  要求:編制20×6年期末確認遞延所得說的會計分錄。

  【答案】該項費用支出在發生時已計入當期損益,不體現為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如果將其視為資產,帳面價值為零。

  在20×6年稅前扣除了500÷5=100萬元,則與該筆費用相關,其於未來期間可稅前扣除的金額為400萬元,即其在20×6年12月31日的計稅基礎為400萬元。

  該項資產的帳面價值零與其計稅基礎400萬元之間產生了400萬元的暫時性差異,該暫時性差異在未來期間可減少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屬於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分錄如下: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400×25%=100

  貸:所得稅費用 100

  【識記要點】

  ①資產的計稅基礎=未來期間可稅前扣除的金額=資產成本-本期及以前期間已稅前扣除的金額

  ②負債的計稅基礎=負債的帳面價值-未來期間可稅前扣除的金額

  ③資產的帳面價值>計稅基礎,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資產的帳面價值<計稅基礎,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負債的帳面價值>計稅基礎,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負債的帳面價值<計稅基礎,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PDF版下載點擊下載>>

責任編輯:小奇

相關焦點

  • 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的情況及其分析
    遞延所得稅資產是指對於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以未來期間很可能取得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的一項資產。而對於所有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均應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負債,但某些特殊情況除外。
  • 2019年中級會計《中級會計實務》知識點:​資產的計稅基礎
    下面,中公會計小編為廣大考生整理了2019中級會計《中級會計實務》基礎知識點:資產的計稅基礎,大家快來學習吧!中級會計《中級會計實務》知識點:資產的計稅基礎資產的計稅基礎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在企業收回資產帳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即某一項資產在未來期間計稅時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
  • 會計與稅法差異的處理方法
    稅法對借款費用停止資本化的時間確定在「有關資產交付使用時」,而《企業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準則確定停止資本化的時間在「有關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或者可銷售狀態時」。如果「預定可使用狀態」與「交付使用」還有一個時間段,那麼會計資本化金額與稅法資本化金額是不同的,由此造成固定資產的會計成本與計稅成本的差異將直接影響到會計折舊與稅法折舊的差異。
  • 無形資產初始計量的稅會差異分析
    依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外購無形資產以購買價款和支付的相關稅費以及直接歸屬於使該資產達到預定用途發生的其他支出為計稅基礎。 從以上對於外購無形資產的稅會規定可知,稅法和會計的規定是基本一致的,一般無稅會差異,不需要進行納稅調整。
  • 無形資產已經全額攤銷為何不予轉銷?這些會計實務問題,您也會遇到!
    因此,對於一次性稅前扣除的固定資產進行處置時,帳務處理與一般的固定資產處置是一樣的,只是在當期需要進行納稅調整,因為計稅基礎為0,與會計帳面價值存在差異,導致處置利得或損失存在稅會差異。
  • 無形資產加計扣除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嗎?
    確認遞延所得稅的原因,是會計處理與稅務處理之間存在暫時性差異,對於永久性差異是不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的。例如,企業購進機器設備10萬元,可以享受一次性扣除。由於一次性扣除後,後續計稅基礎就變為0,就需要納稅調增,其結果總的稅前扣除額還是10萬元,並沒有增加,與會計計入損益的成本(費用)總金額也是10萬元,是一致的。
  • 無形資產的所得稅會計處理
    一、無形資產帳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分析   帳面價值與計稅基礎都是會計上的概念,但在其內涵的界定上卻既涉及會計準則又涉及所得稅法。對無形資產來說,帳面價值是指其按照會計準則確定的、最終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的金額,即為成本扣減攤銷、減值以後的金額;而計稅基礎雖然也屬於會計上的概念,但其金額卻要依據所得稅法加以確定,對無形資產來說,它是指按照所得稅法確定的、未來期間計稅時可以於所得稅前扣除的金額,也就是成本扣減所得稅法允許攤銷後的金額數。   無形資產的帳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可以有多個環節產生。
  • 國際會計準則資產負債定義有待明晰
    如果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能夠加強會計報表資產負債定義的清晰度,那麼財務總監們(CFO)在運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時就能略感輕鬆了。   多年以來,對於CFO和財務人員而言,清楚地劃分資產負債表上的負債和權益項目從來都不是一項輕鬆的工作。
  • [公告]*ST 銅城:擬出售全部資產及負債項目資產評估報告書
    [公告]*ST 銅城:擬出售全部資產及負債項目資產評估報告書 時間:2012年09月20日 21:13:42&nbsp中財網 現將資產評估報告書主要內容摘要如下: 一、評估目的:銅城股份擬進行重大資產重組,向白銀坤陽置業投資有限公司出售全部資產及負債,特委託北京中天和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對擬向白銀坤陽置業投資有限公司出售的全部資產及負債於評估基準日的市場價值進行評估,為上述資產及負債出售行為提供價值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