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亞鶴:非遺水族馬尾繡「活化石」,盡在貴州三都
李亞鶴:提到中國刺繡,和很多人一樣,我首先想到的也是蘇繡、湘繡、粵繡、蜀繡這「四大名繡」。但是當我走進貴州,開始了解貴州文化的時候,我才發現,貴州原來有這樣一種刺繡——水族馬尾繡,是至今現存最為古老的刺繡技藝,享有刺繡界「活化石」的美稱。
-
李亞鶴:非遺水族馬尾繡「活化石」,盡在貴州三都
李亞鶴:提到中國刺繡,和很多人一樣,我首先想到的也是蘇繡、湘繡、粵繡、蜀繡這「四大名繡」。但是當我走進貴州,開始了解貴州文化的時候,我才發現,貴州原來有這樣一種刺繡——水族馬尾繡,是至今現存最為古老的刺繡技藝,享有刺繡界「活化石」的美稱。
-
記憶非遺 貴州水族精美的馬尾繡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形容的就是貴州。貴州地處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夏季氣溫在25度左右,適宜避暑,降水很多,雨量大。陰天日子超過150天,常年溼度70%以上。貴州是我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地區的省份,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1100米,全省都是由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四種基本類型的地貌構成。這也就是地無三尺平的來歷了。貴州是個多民族省份,這裡共居著56個民族。3個民族自治州,11個民族自治縣,253個民族鄉。群山環抱,遺世獨立,民族部落世代在這裡繁衍生息。
-
水族馬尾繡:針尖上的「活化石」
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工作室內繪製馬尾繡圖案。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馬尾上纏繞絲線。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工作室內縫製馬尾繡作品。
-
【文博會】刺繡中的「活化石」 貴州水族馬尾繡亮相第十三屆文博會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林童)當非遺文化與時代接軌,貴州水族馬尾繡這一中國刺繡工藝中的「活化石」所展現出來的已絕不再只是單一的文化魅力,更是時尚藝術生活的另一篇華章。5月11日,在第十三屆文博會的貴州展館上,來自三都縣的水族馬尾繡大放異彩。
-
水族馬尾繡的電力情結
趙勻川 攝 「在我們水族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一直離不開供電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近年來,有了南方電網充足的電能,繡品的質量提高了,我們的馬尾繡品已經賣到了全世界,未來,我們將把馬尾繡產業做大做強,讓水族繡娘的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也讓老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綻放出燦爛絢麗的光芒。」
-
水族馬尾繡 刺繡「活化石」
【專題】2018年中國(貴州)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文化產品博覽會 省級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應麗在整理用馬尾繡製作的背帶
-
貴州三都水族繡娘戴口罩趕製馬尾繡
水族繡娘正在趕製水族馬尾繡。 瞿宏倫 攝兩名水族繡娘正在趕製馬尾繡作品。 瞿宏倫 攝水族繡娘正在趕製馬尾繡作品。 瞿宏倫 攝水族繡娘在編織水族馬尾繡線。 瞿宏倫 攝 近日,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當地水族婦女戴著口罩加緊趕製馬尾繡訂單以供應市場。
-
水族馬尾繡:針尖上的「活化石」
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工作室內繪製馬尾繡圖案。 水族馬尾繡,是以絲線纏裹馬尾盤在描繪好的花紋輪廓上,再根據輪廓線繡出各種圖案,工藝複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2017年錦繡非遺走訪:水族馬尾繡
【前言】在貴州黔南自治州三都縣,有一個獨特的少數民族水族,他們世世代代在大山的深處、流水的附近耕作和生活。他們的女性勤勞又愛美,用精美的刺繡裝點自己和家人的服飾,並以一種叫做「馬尾繡」的細膩刺繡來表達對子女的疼愛和對長輩的敬重。
-
圖片故事丨水族馬尾繡繡娘
點擊上方藍色文字關注公眾號水族馬尾繡是中國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韋應麗是水族馬尾繡的傳承人,她享有「貴州民族民間工藝大師」稱號。
-
「刺繡中活化石」水族馬尾繡享譽中外
貴州三都水族馬尾繡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佳勇)馬尾繡是貴州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一項古老而獨特的手工製作技藝,流傳在三都水族自治縣一帶的水族聚居區,馬尾繡製作手法獨特,用馬尾和鬃毛作為主要製作材料,被譽為「刺繡中的活化石」。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水族婦女發明了用馬尾製作刺繡的藝術。在傳統節日裡,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美麗動人的習俗。這麼美好的傳說,更加堅定我前往這個地區去探訪馬尾繡的繡娘和了解馬尾繡品的發展歷史,如果條件容許的話,再收藏幾件繡品,我覺得這個旅行是非常有意義的。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對於喜歡到鄉野去收藏一些中國手工藝繡品的人來說,聽說在貴州省三都縣有一種水族而刺繡的馬尾繡品就特別興奮,據說水族馬尾繡的歷史悠久,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傳統大節水族端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有賽馬的習俗,看來養馬賽馬已經有了很長歷史。水族婦女發明了用馬尾製作刺繡的藝術。
-
水族馬尾繡:馬尾纏絲繡吉祥
馬尾繡,水族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種刺繡工藝,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至今仍尚襲古老傳統的刺繡法,刺繡品色彩濃重明快,龍、鳳凰、花、鳥、魚等圖案,線條分明,栩栩如生。水族馬尾繡到底有多長的歷史?水書及相關資料都無記載,全靠聰明嫻慧的水族婦女世代相傳,才保留至今。在水族傳統節日裡,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最美麗動人的習俗。
-
水族馬尾繡「出山」之路:原生態與市場並重(圖)
中新網三都8月27日電 題:水族馬尾繡「出山」之路:原生態與市場並重 中新網記者 鮑光翔 一手拿著三四根上好的馬尾、一手拿兩三根白線,雙腿併攏夾住一頭,雙手一撮,十秒不到一根馬尾便在宋水仙的手上熟練地纏好,製成預製繡花線,放到一旁備用。
-
水族馬尾繡,傳承千年的「活化石」
水族馬尾繡,被譽為刺繡的「活化石」。它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一種以絲線裹馬尾製作圖案的特殊刺繡技藝。這種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是三都水族自治縣一種傳承上千年歷史的原始藝術,是水族人民幻想藝術的傑作和寫實藝術的經典。
-
水族馬尾繡亮相2019黔南州民族博覽會
2019年2月27日 貴州獨山縣智娜馬尾繡有限公司總經理潘智娜參加獨勻毛尖廣場,展銷會上展示了她親手繡的水族馬尾繡。據介紹,水族馬尾繡,是水族獨有的以馬尾作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與方法。取馬尾3—4根作芯,用手工將白色絲線緊密地纏繞在馬尾上,以此作為預製繡花線,然後按照傳統刺繡紋樣或剪紙紋樣,將這種預製繡花線盤繡在花紋的輪廓上,再用7彩絲線編製成的扁形彩線,添繡在盤繡花紋的輪廓中間部位,其餘部分按通常的平繡、挑花、亂針、跳針等刺繡工藝進行。一件繡品一般需要經過52道工序。採用這種工藝製作的繡品具有淺浮雕感,造型抽象而誇張。
-
非遺文化:水族馬尾繡
水族馬尾繡的主要產品是馬尾繡帶和馬尾繡花,在四川地區的其他民族中,也有類似的以馬尾為原材料的刺繡技藝,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使用馬尾來刺繡。關於馬尾繡的起源,在史籍上沒有任何的記載。但人們推斷後考證,這種刺繡同水族民間的賽馬活動有關。馬尾繡是水族人民智慧勤勞的結晶,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
-
...群英譜」「繡」傳千家 惠及鄉親——記三都水族自治縣馬尾繡...
她是一名農村婦女,13歲學藝,18歲持家,不到40歲就一人擔起全家重擔,近天命之年卻奮而創業,帶領全鎮2000餘名水族同胞脫貧致富。 她用靈巧勤勞的雙手繡出希望,和水族婦女共同撐起了家鄉脫貧攻堅的「半邊天」。自強不息、扶弱助貧,她就是三都水族自治縣的馬尾繡繡娘、帶富能手韋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