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膠囊酒店」,可能很多人還把它和狹窄逼仄聯繫在一起。最近一兩年,國內多地的機場都出現了「膠囊酒店」。這些「膠囊酒店」外形時尚、設備齊全,性價比也高,受到了很多旅客的歡迎。
機場的「膠囊酒店」受捧,在於很好地滿足了部分旅客的需求。有的旅客在機場中轉,四五個小時的候機時間,幹坐著太累,去賓館休息又來不及;還有的旅客可能深夜才到達機場,再進市區住宿的話,休息不了幾個小時又要起來,經濟上也不划算。這種情形其實並不少見,以前沒有「膠囊酒店」的時候,很多人可能就直接睡在機場大廳的長椅上了。在很多旅遊網站上,都有網民討論哪個機場的大廳躺著過夜不至於太難受。機場的航站樓開設「膠囊酒店」,很好地滿足了這一長期被忽視的需求,拓展了服務的空間。
「膠囊酒店」為機場的服務升級提供了更多思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社會各界包括機場經營管理者自身,都只把機場看成是一個純粹的交通設施,沒考慮到機場更多的商業價值。也正因為如此,機場的消費空間總讓公眾覺得不接地氣。大家最熟知也最不滿意的是機場普遍存在的高價餐飲,動輒五六十元一碗的麵條,連演藝明星都覺得貴,更何況普通旅客。不過現在情況不一樣了,乘坐飛機早已成為普羅大眾的出行方式,如果機場仍然把收取高額店租作為主要盈利途徑,肯定難以為繼。開發更多更新的經營模式,是新形勢對機場的必然要求。
國務院辦公廳今年8月出臺的《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明確提出,要促進商旅文體等跨界融合,形成更多流通新平臺、新業態、新模式。不久前,中國民用航空局也表示,航空文化旅遊是新興業態,是增加機場非航收入的新增長點。
在居民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機場完全能實現經營服務的轉型提升。從國外的先進經驗看,新加坡樟宜機場就具備了航空出行、餐飲住宿、旅遊觀光等多種功能。從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來看,機場並不單單只是一個坐飛機的地方,完全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服務,滿足旅客的多樣化需求,營造新的消費場景,在確保出行安全順暢的前提下,形成體驗式、互動式的新型消費場所。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機場也應當告別單一的經營模式,實現服務與收入增長方式的升級,讓旅客、商戶、機場自身都受益。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