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是一座美食飄香的城市,是吃貨們的美食天堂,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淮揚菜」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無酒不成席」,淮安,還是一座全民皆酒的城市,是遠近聞名的酒鄉,酒史源遠流長,在古代曾有多種美酒名揚天下,也曾是酒麴重要產地。
一、淮安苦蒿酒
宋伯仁《酒小史》
宋伯仁,宋末元初人,其所著的《酒小史》,列舉了一百多種歷朝歷代的名酒,其中就有淮安苦蒿酒。
明朝著名文史學家王世貞,寫有《酒品前後二十絕》組詩,每首詩前有序,簡要地介紹了明朝二十種名酒的產地及其特點,其中亦有淮安苦蒿酒。序:淮安酒,有一種差佳,曰苦蒿,味近苦而冽,世人往往重甘,良可笑也。王世貞認為,淮安苦蒿酒雖苦,但苦後回甘,格外的甜。淮安苦蒿酒,採用高粱等原材料釀製而成,宣統《續纂山陽縣誌》記載,淮安苦蒿酒、珍珠酒等「實則秫(高粱)酒、麯酒而已」。明朝顧起元記載,他本人雖不善飲,但見酒就高興,見到好酒則大喜,他列舉了生平所嘗的24種「多色味冠絕者」的美酒,產自淮安的,有兩種:苦蒿酒、豆酒。北宋·田錫《曲本草》(載明·陶宗儀《說郛》卷九十四)記載,「淮安綠豆酒,曲有綠豆,乃解毒良物,固佳。」北宋,淮安時稱楚州,另《曲本草》的作者不一定是北宋時的田錫,因此這段描述是否記載宋時情況,尚無法得知。但是,在明朝,淮安綠豆酒則聞名天下。明·顧清在《傍秋亭雜記》中提到幾種名酒:「天下之酒,自內發外。若山東之秋露白、淮安之綠豆.皆有名」。明代盧和、汪穎撰《食物本草》亦記載了一些名酒,淮安綠豆酒位列其中。淮安綠豆酒不知何故消失,乾隆《山陽縣誌》云:「而《宋史》稱淮安綠豆酒,今無釀者。」北宋至和三年(1054),被譽為宋詩「開山祖師」的梅堯臣,在宣城居喪時,寫有《依韻和正仲寄酒因戲之》,記載了當時的名酒清淮酒:北宋楚州,治所在山陽(今淮安區)。北宋官釀之酒,因用黃羅帕或黃紙封口,故名「黃封」。官釀之酒「偷傳王氏法」的清淮酒,可見,當時楚州清淮酒的名氣和酒質。梅堯臣《宛陵集》之《依韻和正仲寄酒因戲之》
另外,宋朝楚州釀酒後剩餘的殘渣(楚糟),還是醃製淮安特產名魚-淮白魚的絕佳材料。蘇軾《贈莘老七絕》詩云:「三年京國厭藜蒿,長羨淮魚壓楚糟。」梅堯臣《楊公懿得潁人惠糟粕分餉並遺楊叔恬》詩云:「頭尾接清淮,淮魚日登網。吳蓴芼羹美,楚糟增味爽。」玻璃泉,是盱眙第一山(古稱南山、淮山)的著名景點,因泉水澄澈如玻璃而得名。玻璃泉水甘冽,除了煮茶,還是文人釀酒之選。北宋楚州山陽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大雪中李提舉惠玻璃泉兩榼二首》詩云:酒麴,是我國釀酒的精華所在,可謂是中國酒的靈魂,而且酒麴的種類決定了酒的香味,即「曲定酒香」。歷史上,淮安既是造酒重地,又盛產酒麴。萬曆《淮安府志》記載,明正德(1506年)以前,淮安造酒麴戶有百餘家,「多至殷富」。明·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曲糵》記載,河北、山東一帶釀造黃酒用的酒麴,多是在淮安造好後用車船運去的。南方釀造紅色酒所用的酒麴,跟淮安造的相同,統稱大曲。但淮安的酒麴是打成磚塊狀,而南方的酒麴則是做成餅團。明孝宗朝文淵閣大學士丘濬在《大學衍義補》寫到:「今天下造曲之處,惟淮安一府靡(浪費)麥為多」,每年耗費百萬石(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石),且淮安「居兩京之間,當南北之衝,綱運之上下必經於此」,商人往來將淮安酒麴運至四方,「不可勝計」。丘濬,以酒麴廢糧,曾建言禁酒。《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記載,嘉靖元年(1522年)三月,因為戶部建言造酒浪費五穀,導致米價太貴,朝廷「禁京師民造酒、淮安民造曲」。然而,嚴重打擊淮安造酒業的,並不是朝廷禁令,而是貪官汙吏。乾隆《淮安府志》記載,明正德前淮安人因酒致富,後來官吏對酒戶千方百計地勒索、徵稅,導致他們「貧至刺骨」,「釀法幾絕」,後來知府陳文燭(1570年-1574年任淮安知府)特免其稅,酒業才稍稍恢復。六、淮 酒
萬曆《淮安府志》云:「又,淮酒乃天下之名品也」。此淮酒,應是指淮安府所產酒的統稱。淮安,一座釀酒業悠久的城市!
美酒飄香,醉美淮安!
本文轉載自:《今日頭條》千秋淮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