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的開始。
近日來,即使在氣候溫暖的南方,也能感受到寒意逼人。
霜降並不是表示進入這個節氣就會「降霜」。其實,「霜」也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霜」是地面的水氣由於溫差變化遇到寒冷空氣凝結成的。
由於霜是天冷、晝夜溫差大的表現,故以「霜降」來命名這個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的節令。
秋已末,冬將來。萬物蕭索,西風勁,青草黃,丹桂飄香,明月夜,滿地霜。
人生,亦如此這般,一天天,一年年,經歷寒霜的考驗,才收穫秋的豐盈美滿。
古人依節氣生活,也用詩詞記錄生活中的氣候變化,心情起伏,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寫霜降的:
唐朝詩人元稹有一組詠二十四節氣的詩歌,這是關於霜降節氣的一首。
霜降時分的秋天一片蕭瑟之氣,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這是說一候時豺狼開始大量捕獵小獸,把自己吃肥以便度過不易覓食的冬天。
在這裡詩人就用了豺祭獸的典故。再加上疏木、哀鴻、思鄉,這時候可以飲上一杯美酒,忘卻這他鄉故鄉、憂傷哀愁、古今歲月。
這首詩給人的感覺冷清而蕭瑟,潮水在河岸上蔓延,月光如雪,籠罩著平沙落雁、旅館雞鳴。而產生這種冷清蕭瑟之情的原因,正是這濃厚的思鄉之情。
劉長卿這首詩寫了秋日遊子的羈旅之思,登高遠眺,遠樹蒼蒼,人煙渺渺。霜降日的斷鴻之聲格外悲切,而羈旅之思也分外低迷。
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裡說,「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詩人不需要白衣送酒,自己帶酒而來,一醉方休。
草木剛剛發黃落葉,風雲聚散變幻氣溫下降,一片蕭索。
而秋天也是收穫的季節,小麥豐收。人們都不喜歡秋天的低沉,殊不知老鷹最喜歡這種適合捕獵的天氣。
所以說盛衰是自然規律,有衰敗自然會有「復燃」的時候。不必為之惆悵傷感。
作者重到故地,回憶起從前的景象,「瀚海潮噴」、「天山風吼」,此時已到霜降時節,氣候明顯比中秋寒冷多了。
「氣當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很準確地表達出霜降的氣候特點。
篇末,『回首三秋如一夢』由此時的天氣聯想這幾年的經歷,不由得感慨萬千,世事變化無常,好像是做了很長的一個夢,也是惋惜時間的流逝。『夢中不覺到新安』,在世事變化中,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新安縣。
這首詩寫了霜降時節的舟中之景,一反蕭瑟之氣,秋天的精緻在詩人筆下逸興遄飛。
老樹斜輝,流水人家,含露秋花,以及霜降時分肥美的螃蟹。沽酒看山,更是使人心情十分爽朗。連操舟女子歸家時,嘴裡都是唱著歌兒的。
這首詩的首聯兩句描寫的是軍中景象,給人一種肅殺悲壯的感覺。
庭前佇立的是一根根玉樹枝,樹枝怎麼會是玉的呢?因為在昨天晚上,有一層細霜悄悄地度在它的表面。
幽居之人踩踏著草鞋,從屋內走到樸素簡陋的院子裡。因為霜降的到來,庭前都有玉樹枝了,那院子內的一切必然都有一層薄薄的霜,使整個院子看起來「寒素」。
北方應該開始防備寒冬的到來,到了這個時節,這一年就即將結束了。
這首絕句寫於霜降夜,作者身在海邊,能夠明星感受到寒冷的海水,吹向鬢邊。冷雨悽悽而來,隔在簾櫳之外。
這雨仿佛落在了心上,心情溼漉漉的,如夢如幻,無窮無盡。
非常婉約清麗的一首詩,朦朦朧朧,飄飄渺渺,韻味悠長。
以上幾首關於霜降的詩詞,你最喜歡哪一首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