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再壽險發布《2019-2020年度健康險產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在民眾保險意識覺醒、監管引導保險回歸保障、險企積極轉型的大背景下,健康險保費收入自2014年起以年化34%的速度增長,在人身險中的佔比節節攀升。《報告》認為,在「銀髮浪潮」下,長期護理險有望成為健康險的下一個增長點。
《報告》還對長期醫療險進行了深度分析並對重疾險的形態演進進行回顧和預判。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全國百餘座城市相繼推出「城市定製保險」,憑藉覆蓋人群廣泛、保障待遇適度、與基本醫保進行銜接等優勢,受到市場青睞。《報告》對各地發展模式和產品進行了對比,並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重疾險主力地位難撼動
長護險迎來發展新機遇
在我國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及商業保險市場發展階段的影響下,重疾險一直佔據我國健康險市場的主力地位,直到近年來「網紅」醫療險才從網際網路等渠道逆襲,在規模上迎來井噴式增長。此外,商業長期護理保險也在不斷探索中,將長護狀態的鑑定與重疾確診相結合成為市場主流。
《報告》指出,從健康險的產品格局來看,重大疾病保險在供給端滿足了保險公司對於業務規模和價值的雙重訴求,為銷售端提供了慷慨的佣金和客戶資源回報,同時也分擔了民眾的大病風險。在所有健康險產品中,重大疾病保險更好地維持了健康險市場保險公司、渠道和客戶之間的需求平衡,依然是我國商業健康險的頭牌險種。商業醫疔險正在迅速崛起,產品定位也愈發清晰,在線下渠道作為獲客或重疾險輔銷產品銷售。這種定位決定了短期內醫疔險依然無法撼動重疾險的主力地位。長期護理保險仍處於發展的起步階段,但隨著市場的培育和啟蒙,後期有可能隨養老需求的喚醒而快速增長。
11月5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醫師協會正式發布《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2020年修訂版)》,新規給產品相應設置了3個月的過渡期,舊規範下的重疾險產品將在2021年2月1日前予以停售。《報告》認為,重疾險產品的形態演進將出現兩大變化。
從產品結構看,由於甲狀腺癌的剔除,重大疾病在20-50歲的發生率會有較大幅度降低,這會導致定期重疾險的價格突破原有瓶頸。預計在網際網路渠道定期重疾險會更加流行,主打極簡、高槓桿的賣點;而在代理人渠道重疾險結構會發生小調整,在終身重疾基礎上加入更多的額外責任,進一步提升保障效率和責任豐富度。
從產品風險特徵上看,甲狀腺癌移入輕症,輕症責任風險提高。因此如果有輕症保費豁免責任的存在,甲狀腺癌的風險暴露可能並不比老定義時代小。預計行業圍繞輕症責任的設計和創新會更加審慎。
城市定製險發展水平參差不齊
參保率為關鍵風控點
自2015年深圳打響城市定製保險「第一槍」以來,越來越多的城市對城市定製保險表現出了一定的興趣,並開展了前期研究。2018年南京「惠民保」的推出標誌著價格惠民、簡單易懂、能銜接社保和商保的「城市定製保險」開始了新的嘗試。今年以來,惠州、蕪湖等百餘座城市相繼推出城市定製保險,全面推廣成為大勢所趨。
《報告》指出,與基本醫保、大病醫保不同,城市定製保險本質上仍是商業保險,因此商業保險公司的參保積極性更高。
在責任設計方面,城市定製保險的責任更加靈活,保險公司自主性更高。在費率釐定方面,城市定製保險的價格調整空間往往更為靈活,有利於持續經營。在品牌宣傳方面,參與城市定製保險的公司在當地往往有一定的影響力,部分為當地政府參股的保險公司,參與城市定製保險能夠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影響力。在獲客方面,通過城市定製保險,保險公司能夠達成客戶二次開發。對獲客、保費達成、新業務線開拓具有重要價值。
儘管城市定製保險發展迅速,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同一城市同時存在多款城市定製保險;參保率參差不齊,部分地區並沒有達到理想的水平。此外,產品形態雷同,定價較為粗放,缺乏持續經營的理念。且既往症人群保障受限,未關注續保風險。
與傳統商業保險、大病保險相比,其核保條件較為寬鬆,但強制程度又不如大病保險,這使得參保率成為城市定製保險的關鍵風控點。
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發展定製保險,定製保險本身也將不斷演化,並且在監管新規的指引下步入規範發展的軌道。保障有限、服務不足的非帶病體模式即將淘汰,保障自費、個帳支付、不限既往症的城市定製保險將逐漸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