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蟹棒的第一印象就是應該是由蟹肉做成的吧,因為他的外表、口感和螃蟹沒有什麼差別。雖然這個名字給大家帶來的誤解是如此的,但是蟹棒真的不是由螃蟹做出來的,它和螃蟹並沒有任何關係。看了蟹棒的製作過程,才知道蟹棒不是蟹肉,原材料居然它們!這麼多年白吃了
原來蟹棒本身就是一種海洋仿生食品,的確,若是認真思考一下製作這麼多的蟹棒全部都要扯螃蟹腳的話,那該得要多少只螃蟹才能做出來呢?所以用蟹肉做成本耗費巨大,生產商們通常以魚糜為主要原料,最開始時是用一種叫黃線狹鱈的肉泥,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明太魚做的。但由於蟹棒受歡迎程度大大提升,所以後來大都改成了其他的白肉海魚混合配料做成。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蟹棒是怎麼做成的吧!
1、原料的切割攪拌:將我們的原料準備好以後,把魚肉做成肉泥然後開始把肉泥和調料進行多次攪拌,直到我們可以得到肉質細膩的肉泥。為了保證肉泥表面光滑,我們採用冰塊對肉泥進行降溫,並給肉泥進行塑形。塑完型以後,我們就把這些肉塊送進傳送帶,用機器將它們像豆腐一樣切塊。
2、擠壓薄片:塊狀的肉泥在傳送帶上會被送進蒸汽箱內,在送入蒸汽箱前會被機器壓成薄片,在蒸汽箱內經過高溫的溼熱處理後,片狀肉泥會趨於穩定狀態。在讓薄片自然冷卻,可以使得薄片富有彈性。
3、捲起薄片:在把薄片弄出來壓痕以後方便我們捲起來,而這個時候就是我們的蟹棒沒披上外衣的原型了,將被壓成薄片的肉泥在集束器的作用下捲起來,捲成四層。
4、上色:我們通常吃的蟹棒外表是有一層紅色的皮的,當然在工業生產中,不可能用一塊皮裹住蟹棒,所以我們就在塑料膜上塗一層可食用的色素,偽造成蟹肉的樣子分上下兩層包裹在蟹棒胚子表面,通過一個加熱的裝置使得色素可以上色。
5、切段:上完色後的蟹棒會在機器的處理下將塑料膜去掉,這個時候我們得到的蟹棒是很長一條的,所以我們就需要將蟹棒切段。
6、分裝:切割好的蟹棒在傳送帶的作用下傳到下一個處理的地方,沒錯,就是要對蟹棒進行分裝了,此時蟹棒會經過一個漏鬥狀的裝置,分數量被放置在相應的包裝盒裡面。這個時候我們的蟹棒經過流水線進行封盒包裝就可以進入市場了。怎麼樣,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