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濟寧的民間,有著許許多多的手工藝高手,他們在生活中尋找靈感,創造了一件又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位手工藝人,和布藝有著不解之緣,只要是布,在她的手裡,都能幻化出精美的作品。
繡球,香包,布貼畫,這一件件充滿了濃厚的中國風的精美布藝品,都出自手藝人劉麗麗之手,今年四十五歲的她,用技藝精湛、心靈手巧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平時並不善於言談的她,說起自己的作品,那可是頭頭是道,充滿了自信。
劉麗麗對製作布藝,可謂是十分的熱愛,幾乎自己的所有時間,都在與這些布頭打交道,縫縫補補,裁裁剪剪,一晃,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過去了。談起自己當時如何與布藝結緣,她依然記得很清晰。
最早,劉麗麗接觸的是香包和繡球的製作,這門手藝讓她十分的著迷。香包又叫香袋、香囊、香纓、佩幃,今人稱荷包。它是古代中國勞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香包在《詩經》的一些篇章裡已有描述,說明早在約3000年前就有了香包。《禮記》載,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須佩戴香包,說明香包還有禮儀作用。戰國時期以至秦、漢、晉,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包,晉以後漸為女人、兒童的專用品。宋時,官史朝服上開始佩戴香包,禮儀作用愈加凸顯。清代,香包成為饋贈佳品,特別是相戀男女以此作為饋贈的信物。現代,香包是承載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在人際交注、美化環境、陶冶情操、寄情寓志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送一個香包,傳遞一份友情,捎去一份好心情,表達一番美好的祝願,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說起這另外一種工藝品,繡球,大家更不會陌生了。很多的古裝劇,都有拋繡球的情節。
繡球,一般由彩繡做成,是中國民間常見的吉祥物。在中國古代,有些地方有一個風俗,當姑娘到了婚嫁之時,就預定於某一天,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讓求婚者集中在繡樓之下,姑娘拋出一個繡球,誰得到這個繡球,誰就可以成為這個姑娘的丈夫。當然,姑娘一般會看準意中人,把繡球拋到他身上,以便他撿到。在很多地方,抬新娘的花轎頂上要結一個繡球,意圖吉慶瑞祥。由於這些美好的寓意,所以繡球在現在,作為一種吉祥的裝飾物,依然很受歡迎。
雖然現在劉麗麗的手工技藝,爐火純青,但是剛開始接觸這些針線活兒的時候,並不像她想像中的那樣簡單。
懷著由心而發的熱愛,劉麗麗克服了種種困難,把傳統的荷包和繡球做成了花樣繁多,寓意豐富的工藝品,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這也堅定了她在這條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的信念。
自幼喜愛布藝,荷包和繡球的製作,逐漸不能滿足劉麗麗在這條道路上所追求的那種成就感,偶然的機會,另外一種布藝形式走進了她的生活,一發而不可收。
從零開始,毫無經驗可循,想要攻克布貼畫這門藝術,這對於劉麗麗來說,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好在,她找到了一位好的老師。
布貼畫全稱布貼工藝畫,原名宮廷補繡,又叫布堆畫、布摞花,是我國古老的刺繡技藝與唐代「對綾」貼娟技藝結合而發展起來的。劉麗麗說,布貼畫結合了浮雕、刺繡、縫紉等多種技藝。
碎布頭、自製的環保膠水、一把剪刀、一張白色卡紙……這些看似普通的原材料,便是製作「布藝畫」的必備工具。
選布、剪裁、粘貼,在劉麗麗的巧手下,這些廢棄的碎布頭變廢為寶,製作成了一幅栩栩如生富有浮雕感的藝術品。
布貼畫製作全靠手工,耗時耗力,每一幅布貼畫,都要經過構思畫圖、分解圖、配色、裁剪、粘貼、組合、妝點、裝框這八個步驟,簡單的耗時一兩天,複雜的大型作品則需要一兩個月。
雖然布貼畫有著古老的歷史,但劉麗麗卻不想僅僅只是重複傳統的技藝,總想著做些創新和突破,創作出足以表現現代審美和風貌的作品,每當創作一幅作品,她都要反覆琢磨,從材料的選擇、圖案的設計、顏色的搭配,總是在不斷地嘗試,反覆的修改,直到達到令自己滿意的效果。
如今,劉麗麗最大的願望就是將她所掌握的各種布藝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種原生態的藝術。(記者 盧德斌)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