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走進珠海高新區會同古村,整齊劃一的村居並排而列,獨具特色的古建築造型別致。與碉樓對應的百年古樹,正在進行園林養護等古樹活化工作,為古村增添歷史厚重感。古村與珠海高新區三所現代高校空間相鄰、發展相融,一起組成「大學小鎮」,為百年古村煥新注入活力。
原生態村落與文旅產業有機融合,讓鄉村「留得住鄉愁,看得見未來」。珠海在對標最高、最好、最優建設美麗鄉村的同時,也在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旅遊目的地。
珠海高新區黨委書記蘇虎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近年來,珠海高新區堅決落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部署和省市要求,堅持省、市指導和區、鎮、社區落實相協同,強化統籌和突出重點相協調,發揮五級書記同抓共管聯動優勢,形成以唐家古鎮、淇澳海島、會同古村為主的「一鎮、一島、一村」嶺南特色、濱海風貌鄉村振興格局。
南方日報:您認為坐落在高新區的會同古村,在建設美麗鄉村中的核心優勢是什麼?
蘇虎:會同古村擁有近300年的悠久歷史,嶺南古村、大學小鎮古今交融。該村今年9月榮獲廣東省「鄉村振興大擂臺」五強村稱號、第二批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
這裡是廣東省內保存最完整的嶺南古村。整體建築風格突出體現了嶺南文化,同時又融入了西方的城鎮規劃理念,至今仍保留著完整的「山—居—祠—街—塘」建設格局,村內「三街八巷」交錯有序,38座有百年歷史的嶺南民居錯落有致。
這裡是富有活力的大學小鎮。會同是廣東省唯一一個與三所大學相鄰相融的社區,傳統古村與現代高校空間相鄰、發展相融,「大學小鎮—會同之旅」獲評廣東省美麗鄉村精品旅遊線路。
這裡是古今交融的文化傳承地。古建築煥發新活力,利用古宗祠建設村史館、鄉村書店及電影博物館。傳統文化展現新面貌,一年一度的「會同情韻」藝術節已成為珠三角乃至粵港澳大灣區一張靚麗的鄉村旅遊文化名片。
南方日報: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如何能最大程度讓農民受益,讓百姓得實惠?
蘇虎:珠海高新區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廣大村民在鄉村振興戰略落實中獲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打造安心的就業環境。我們去年投入1877萬元就業專項資金,做好社區群眾,特別是重點群體、困難群體的就業保障服務。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區屬國企合作改建新建科技孵化器。成立淇澳社區學院,開展「三大工程」等技能培訓。截至目前,全區培訓6000餘人次,幫助200餘人成功就業。
打造舒心的人居環境。投入2億元推進寧堂和唐家古鎮等4個老舊社區微改造,投入5.8億元開展水環境綜合整治。17個社區、10個公共景區實現乾淨衛生達標的公廁全覆蓋。
打造稱心的教育醫療環境。與轄區內的中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知名高校深度合作,打造知名高校附屬中學、附屬小學基礎教育品牌。建立「區人民醫院—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三級醫療服務體系,實施「小病基本免費,大病救助兜底」健康高新惠民政策。截至目前,全區已投入1100萬元,惠及居民28萬人次。
一線走訪
百年古村落舊貌換新顏
青磚灰瓦、飛簷環廊、楊柳環湖,走進珠海會同古村,古村風貌美得沁人心脾。
會同古村位於珠海市高新區唐家灣鎮西南部,是珠海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凝聚著百餘年來香山地區文化、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信息,成為了解珠海近代史的一個活標本,被譽為「珠海最美的村莊」。
走入古村,典型嶺南風格建築與西洋風格碉樓交相輝映,嶺南民居與「三街八巷」棋盤格局自成風景。入村觀景,古樹森然、蔚為壯觀。不遠處,會同體育公園、會同驛站中遊客紛紛駐足拍攝,音樂小院、畫家小院、國學小院等活化古村資源,成為古村特色「鄉院文創」產業,形成「一院落、一精品」文旅融合新業態。
駐足古村遠望,三所高校毗鄰坐落,讓古村在寧靜中散發活力,在舊貌中增添新顏。在這裡舉辦的一年一度「會同情韻」藝術節,推出一系列弘揚紅色文化、創新文化、開放文化的精品力作,已成為珠三角乃至粵港澳大灣區一張靚麗的鄉村旅遊文化名片。
珠海高新區還將以唐家灣為核心資源,以古驛道為紐帶,整合開發若干文化旅遊精品線路,串聯沿線及周邊的紅色革命遺址。未來,古鎮在已有的村史館、名人故居基礎上,將逐步開放一批唐家灣歷史文化場館,文化遺產遊徑、特色民宿民居、創意文創產品……文旅融合讓唐家灣煥發新的生機。
南方日報記者 黃鶴林